洪災救援,局部“堵車”

導讀 原標題:洪災救援,局部“堵車”他們是偶然“發現”湯家莊的。 8月1日,河北壹線應急救援隊原本在張家口市涿鹿縣趙家蓬村救援,位于約二十...

原標題:洪災救援,局部“堵車”

他們是偶然“發現”湯家莊的。

8月1日,河北壹線應急救援隊原本在張家口市涿鹿縣趙家蓬村救援,位于約二十五公里外、保定市淶水縣湯家莊村的村民終于打通了他們的電話,說湯家莊有一些失聯者——趙家蓬村是受災的野三坡景區附近唯一有手機信號的地方。

他們決定自行前往湯家莊村救援,該村在暴雨中受災嚴重。壹線救援隊進入湯家莊村一些區域后,救出的群眾由其他救援隊轉移。

據公開信息,8月3日到4日,有多支民間救援隊從河北涿州撤離,轉戰淶水縣。4日下午,從涿州災區趕來的一些救援隊在淶水縣應急管理局的某報到點等待。

與涿州的平原地形不同,淶水有山區,山洪并發泥石流,阻斷了道路和通訊,救援難度很大。一位線上收集求助信息的志愿者告訴澎湃新聞,不建議民間救援力量再往淶水來。

自然災害的現場指揮近年有許多改進,包括應急管理系統建立,將原本分散于公安、民政、水利等部門的減災職責劃歸一處,到達現場的救援隊理應受政府調遣與相應的保護;民間也有志愿者團隊為前方救援人員提供網絡信息采集、分析。

但這次洪災中,因為災情百況,許多民間救援隊與當地指揮部溝通受阻。一些救援人員從網上尋找求助線索前往救援,為此遭遇尷尬的“堵車”。

前方需要什么?

華北平原上的救援對救援人員專業水平要求很高,對設備消耗很大。山東菏澤藍天救援隊的隊員王凱告訴澎湃新聞,涿州是平原,水流急,“沒有40馬力的船開不進去”,有些村道很狹窄,駕駛技術不好的很容易撞破。

8月3日,他們轉移到河北淶水山區救援,水災造成一條三四十米寬、有坡度的大河,本地消防隊不具備過河能力,救援隊用專業的繩索試驗多次才搭成“橋”,成功轉移群眾。

8月4日晚間,這支救援隊撤回老家。皮艇撞壞一條、發動機壞了,車也淹出一些問題,都得回去維修。

王凱的隊伍是受當地政府邀請來的,但也有一些救援隊是自發過來的。

平瀾公益基金會的周亞輝有十多年的水上救援經驗。他表示,他們是8月1日看到涿州求助信息后趕來的,帶著較好的設備,有加厚裝甲涂層的充氣船,帶防護罩的螺旋槳,“螺旋槳打到石頭、打到車,很容易損壞”——拒馬河正在行洪,距離越近的地方,越是水流湍急,水上高速漂來容易纏到螺旋槳里的衣服、繩子,容易劃破船的尖銳物品。

周亞輝說,到達的第二天,他們作業的涿州下胡良村,僅一個下水點就來了大概十支救援隊。很多船都適應不了這種環境。有的救援隊很快就弄壞了所有船,只能撤退。

下胡良村水情。澎湃新聞記者 柳婧文 攝

在當地,周亞輝的手機連不上網,沒辦法與相關部門通聯。據他觀察,救援資源往往會集中在一些熱門地區,有些失衡。

8月2日下午,周亞輝駕船到很受關注的“水上仁佳”小區,那里有許多救援隊。但事實上,小區水淹只有一米,路面也寬,除了老人、孩子,他判斷這個地方不需要這么高的關注度、這么多資源。

此前,救援邀請函的問題很受關注。不過有幾支救援隊向澎湃新聞表示,他們從高速下來,被涿州應急管理部門接到,之后安排了住宿,配了本地向導。

河南救援人員李輝(化名)回憶說,8月1日他們前往涿州,有當地干部主動加入民間志愿者微信群,為他們辦理“邀請”手續。

但在另一些地方也有不太順暢的情況。8月4日,李輝到另一個縣,先是縣級“邀請函”辦不下來,他們后來聯系到當地的一個村委會才開具了邀請函。到了現場,有六七十名民間救援人員,可沒有看到負責指揮的人。“接待人員態度很好,告訴我負責人都下鄉去救援了,目前暫時不需要新增救援隊。”

誰來統籌民間救援?

一位線上收集求助信息的志愿者向澎湃新聞介紹說,淶水的山區救援難度太大,有民間救援力量 “強渡”,遭遇失敗。

淶水野三坡漂流地被洪水沖擊。受訪者供圖

有一些救援力量選擇不在當地報到直接進入。來自南方一支救援隊的成員徐淼(化名)告訴澎湃新聞,他聯系上本地人當向導,自行用繩索搭好“橋”,救出三四十人。

徐淼也提到,他們在涿州見到救援中一些不規范的操作,“劃船姿勢不太標準,還讓被救者坐在船舷上,這也是非常危險的,這樣重心不穩。還有些救援人員沒有戴頭盔。”

周亞輝也認為,本次水災救援中存在一些調配問題。此次受災面積較大,而北方救援隊急流訓練較少,略弱的力量沒有經過準備沖到救援難度很高的地方,可能是出現多起救援人員傷亡的原因。

目前,尚無機制對大量的民間救援隊進行統一引導。8月4日下午,各個志愿者群里,先到淶水的救援隊紛紛給路上的同行報信,說不用過來了。

澎湃新聞觀察到,群里莫衷一是。有人問,那說好要送來的機械怎么辦?有人還在詢問,哪些路段能走、哪些路有塌方。

究竟誰來統籌管理現場的民間救援隊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應急法研究中心主任林鴻潮向澎湃新聞解析說,根據2007年11月開始施行的《突發事件應對法》,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有關行政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京津冀暴雨造成的災害是一種突發事件,“要上升到省的層面統籌”。

他表示,法律層面未明確,但提倡救援隊到現場聽政府指揮,“以往出現過很多救援隊伍蜂擁而至,作業區域沒那么大,造成道路擁堵,還可能影響更重要的隊伍和物資通行”;而且不同隊伍之間,專業能力參差不齊。

林鴻潮表示,2021年河南暴雨造成水災,新鄉市的做法值得參考:當地公務員守在各個高速路口對接救援隊,調度較為有序,而且遭災不久,河南省成立了指揮部。

他還提到,對于數量龐大的民間救援隊伍,各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對屬地情況有相當掌握,但根據調研,不同省份之間溝通還有待暢通。此外,目前社會救援隊伍不允許跨區域組織,也為協調工作增加了工作量。

林鴻潮表示,民間救援力量在救災中出現死傷的補償問題,也有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據他了解,烈士評定目前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對于)是否評為烈士、是否該發放撫恤金及享受傷殘待遇,各地做法千差萬別,有些財力充裕的地區可以,有的做不到。”

(實習生李明浩對本文亦有貢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