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永續|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獻角膜遺體:給世界留下最后的意義

導讀【編者按】一個生命在即將熄滅之時,用自己的余暉照亮了更多在絕望中等待的人們,“從此天各一方血脈相連,讓生命突破了生與死的藩籬”。20...

【編者按】

一個生命在即將熄滅之時,用自己的余暉照亮了更多在絕望中等待的人們,“從此天各一方血脈相連,讓生命突破了生與死的藩籬”。

2012年7月6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成立,十年來,截至2022年12月11日,已實現捐獻人數43237人,捐獻器官個數131043個,挽救了十多萬人的生命。

“器官捐獻,生命永續。”澎湃新聞推出“讓生命永續”系列報道,記錄一位位器官捐獻者的故事,向他們表示深切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葉錦青、李寶蘭一家舊照。受訪者供圖

今年3月,84歲的李寶蘭安詳地合上雙眼,離開人世。根據她生前的遺愿,她成為了一名無語體師。無語體師,是醫學系學生對解剖教學用遺體的一種尊稱,寓意“不會說話的身體老師”。

李寶蘭是這個家庭里第三位捐獻角膜、遺體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葉錦青因高血壓中風離世,所捐獻的眼角膜先后讓7個人的8只眼睛重見光明。2011年,她的兒子葉寧在罹患癌癥后的第十五年不幸離世,也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一家三人先后捐獻角膜、遺體,他們家的捐獻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告別之日,亦是久別重逢之時。”深圳市紅十字會微信公眾號曾發文講述這個家庭的捐獻故事,并寫道:“愛長存,代代相傳,愛不朽。”

2022年11月上旬,葉錦青、李寶蘭夫婦的女兒葉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最初,由于當時國內主動捐獻器官、遺體的人很少,思想觀念還沒轉變過來,作為子女,他們理解父母有愛心,卻難以接受父母的決定;后來,在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下,他們才逐步理解、接受捐獻器官、遺體,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推動這項公益事業。

澎湃新聞了解到,父親去世后的第三天,葉瑋簽署了器官捐獻志愿書;在家人的感召下,今年,葉瑋的兒子也簽署了器官捐獻志愿書。

器官捐獻,讓逝者的“生命”換一種方式延續。葉瑋透露,她的父母都是有大愛之人,早在25年前,兩人就有去世后捐獻器官、遺體的想法,他們覺得器官捐獻是人身故之后“給世界留下最后的意義”。

李寶蘭生前照片 受訪者供圖

難以理解的重大決定

在深圳大學附屬中學退休教師葉瑋的心里,她的父親葉錦青、母親李寶蘭都是有大愛之人,兩位老人18年前就做了一個重大決定:簽署器官捐獻志愿書。

過了許久,葉瑋才逐漸理解父母的選擇,她覺得這和父母的人生經歷有關。1933年,葉瑋的父親葉錦青在印度尼西亞出生,他在那里度過了少年時光。新中國成立后,葉錦青倍感振奮,響應祖國號召,歸國建設新中國。1953年,葉錦青在海船上顛簸航行了7天7夜后,從深圳羅湖口岸踏上了魂牽夢縈已久的祖國。

回國后,葉錦青先后在上海、山東、東北等地學習,畢業后分配到華南理工大學任教并做科研。上世紀60年代,葉錦青被下放到老家廣東陸豐,先后擔任當地中學校長、工廠廠長、僑聯主席等。1997年,退休后的葉錦青和妻子李寶蘭隨遷到女兒工作居住的深圳,一家人過著簡樸安寧的生活。

葉瑋表示,雖然工作地點、職業身份一直變,但父親為人處世的風格卻沒變,為人正直善良,對待子女溫和,樂于助人。葉瑋回憶說,“幾乎每一次,爸爸在街上看到陷入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時,都會毫不猶豫地傾囊相助。”有一次,父親在街頭的善意捐款明顯是被欺騙了,面對家人善意的取笑,他沒有生氣,樂呵呵地說,“錯就錯了,總比錯過幫助一個有需要的人好吧”。

1997年,葉錦青、李寶蘭夫婦年僅36歲的兒媳因癌癥去世。經歷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后,兩位老人開始思考,當生命走到最后,還能為這個世界做點什么?“如果生命可以延續多好啊!”感慨之余,李寶蘭向丈夫提出捐獻器官、遺體的想法,這與葉錦青的想法一拍即合,他們都覺得器官捐獻是人身故之后“給世界留下最后的意義”。

夫妻倆隨即向子女提出去世后捐獻器官、遺體的想法,但這一決定并沒有得到子女支持。葉瑋表示,當時國內器官移植的技術剛處于起步階段,社會大眾普遍不了解器官捐獻的相關知識。雖然知道父親從小在國外接受的教育讓他養成了開明的思想,觀念也比常人超前,但他們子女還是沒法理解、接受,畢竟當時很少人主動捐獻器官。

2004年,葉錦青因腦溢血住院,昏迷了一個月。“醫生告訴我,爸爸醒來之后,癱瘓或者變成植物人的可能性很大。”葉瑋記得,一天夜里,母親李寶蘭和她聊到最壞的打算時,再次提及要捐獻器官和遺體。當時,母親跟她說,“如果你爸爸就這樣走了,沒有實現捐獻的心愿,你真的不會后悔嗎?”

李寶蘭生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丈夫昏迷之際,她為了幫助他盡快恢復意識,經常會在他耳邊放廣播,說話給他聽。丈夫通常都沒太大反應,但提到捐獻這樣的字眼,他有時候會微微點點頭。隨著丈夫病情惡化,一天夜里,丈夫發著高燒,口中喃喃地說著什么,盡管言語含糊不清,但李寶蘭憑直覺意識到,是關于遺體捐獻的事情。于是,她向老伴承諾,自己一定會辦好遺體捐獻的事情。

葉瑋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孝順’二字,我平日里做到了‘孝’,可我真的做到‘順’了嗎?”葉瑋決心達成父母的愿望,不讓他們此生抱憾。隨后,葉錦青和妻子李寶蘭一起簽署了器官捐獻志愿書。這也是2003年深圳為器官捐獻立法后,深圳市紅十字會首次接到夫婦同時簽署捐獻器官、遺體的志愿書。

李寶蘭和女兒葉瑋參加2019年“光明樹”緬懷活動。受訪者供圖

一家三人先后捐獻器官、遺體

歸國僑民的身份,多元的教育背景,讓葉錦青對生死有著超然物外的認知。相關影像資料顯示,李寶蘭生前曾在訪談節目中回憶丈夫葉錦青,“他曾對我說,我們來到世上本就不帶任何東西,離開時也不該帶走什么。如果可能,盡量為這個世界創造最后的一點價值。”

2005年7月,72歲的葉錦青永遠閉上了眼睛。李寶蘭生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丈夫葉錦青走的時候神態很安詳,好像睡熟了一樣。當她翻開他的眼皮的時候,發現他的眼睛“像嬰兒一般明亮、純凈”。她覺得老伴仿佛還在注視著自己,注視著這個世界。丈夫的眼神也提醒了她,馬上通知深圳市紅十字會,爭取盡快把丈夫的眼角膜捐獻出去。很快,深圳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來到家中,經過協調,葉錦青的眼角膜被迅速送到深圳市眼科醫院。

葉錦青捐獻的眼角膜先后讓7個人的8只眼睛重見光明,鑒于深圳當時條件受限,他的遺體在家人的努力以及深圳市紅十字會和民政部門的協調下,捐獻給廣州一所醫學院用于臨床教學研究。

2011年,葉錦青、李寶蘭夫婦的兒子葉寧,在罹患癌癥后的第十五年不幸離世,他也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丈夫去世后,李寶蘭將證明自己是器官捐獻志愿者的身份卡片隨身帶著,她怕意外離世時,身邊人不知道自己是捐獻器官的志愿者,延誤了捐獻的最佳時機。她希望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際,看到這張卡片的人可以盡快聯系深圳市紅十字會,完成自己的捐獻意愿。

2021年年中,84歲的李寶蘭不慎摔倒骨折,經歷了兩次手術后,一直臥床。2022年3月20日,李寶蘭離世。遵從遺愿,她成為了一名無語體師,成為葉家第三位捐獻角膜、遺體的人。

澎湃新聞注意到,李寶蘭一家曾榮獲2013年“南山好人”、2014年深圳“十佳愛心家庭”等榮譽。對于自己和丈夫雙雙簽署器官捐獻志愿書的舉動,李寶蘭曾說,“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我覺得這是誰都能做到的事。”

生前,李寶蘭是一名教師,將所有心血都傾注在她的教育事業上。對于死后捐獻遺體,她曾表示,“我是當老師的,所以他們(醫學生)把我解剖的那個時候,我是給學生上最后那節課。”

葉錦青捐獻紀念網截圖。

愛的傳承,第三代也決定捐獻

以愛以善傳家,在葉瑋看來,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她的一生。

葉家是一個“教師家庭”,除了葉錦青曾任教師,李寶蘭也是一名教師,最后葉瑋也成為了教師。受父母的影響,葉瑋一直熱衷公益事業。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

據葉瑋回憶,三十多年前,母親還在老家任教時,了解有學生交不起學費,便自掏腰包幫助。有一年教師節,這名學生輾轉來到他們深圳的家中,感謝曾幫助過他的李老師,家人才得知此事。

生前,李寶蘭熱衷公益,經常參與志愿者活動。據深圳市紅十字會介紹,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之后,李寶蘭常通過講述自家的故事,向身邊人宣傳器官捐獻的理念,也曾多次參與深圳紅十字會的志愿服務活動。哪怕已80多歲高齡,公益慈善的活動中也時常能看到李寶蘭老人的身影。

今年4月,在葉瑋為母親舉行的線上追思會上,全國各地的親友都在云端吊唁,滿屏的彈幕、語音都表達著對老人的感懷和思念。“您的從容淡定、自強善良,還有您們家的家風,都讓人感動”“您對我們慈祥的愛永留心中”“您永遠讓我們崇拜和愛戴”……葉瑋沒想到,母親平日里的善舉竟積極影響著如此多人,她再次堅定,要將父母的這份溫厚善良的品質和無私利他的精神傳承下去。

事實上,早在父親去世后的第三天,葉瑋就簽署了器官捐獻志愿書。在家人的感召下,葉瑋的兒子今年也簽署了器官捐獻志愿書。一家三代五人登記捐獻角膜、遺體,葉家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今年4月,深圳市紅十字會微信公眾號曾發文講述葉家的捐獻故事,文章寫道,“‘愛長存,代代相傳,愛不朽’,這正是李寶蘭一家關于生命延續故事的真實寫照。”

點滴愛心匯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深圳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張英姬曾表示,葉家人是參與深圳器官捐獻的志愿者及其家屬的一個縮影。在深圳,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感人的捐獻者,他們的事跡在全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獻事業。

在深圳,像葉瑋一家主動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的人還有很多。澎湃新聞了解到,有著“志愿者之城”之稱的深圳,是國內第一個為器官捐獻立法的城市,捐獻比率也一直位居全國前列。

每一個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的成功案例背后,除了器官捐獻志愿者的無私與大愛,也離不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努力。深圳市紅十字會目前有專職器官捐獻協調員3個,在深圳市紅十字會注冊且長期參與器官捐獻宣傳的志愿者有百余人。深圳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總協調員徐小玲告訴澎湃新聞,目前,還有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痛苦等待器官移植的過程中絕望地離去,“我們希望在共同的努力下,讓這樣的悲劇減少發生”。

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知識,多種方式向大眾傳播器官捐獻理念,負責聯絡器官捐獻家庭,組織開展捐獻家庭關愛慰問活動,組織開展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加強與醫療機構的聯絡,向醫護人員及醫學生宣導器官捐獻知識……這是徐小玲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飽含對工作的熱情和對生命的敬重,徐小玲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9年,“我們主要是推動市民對人體器官捐獻的了解與認同,促成更多捐獻志愿”。

2011年,中國紅十字會曾遭遇過一場信任危機。據徐小玲回憶,那時他們的協調員、志愿者走上街頭、社區、公園,向人們科普器官捐獻,不止一次遭到路人的誤解和質疑,他們需要不厭其煩地解釋。經過一次次的宣傳動員,加之后來社會大環境逐漸開明,這項工作的阻力才越來越小。

深圳市紅十字會另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高敏,是中國第一個器官捐獻協調員,有著15年的從業經歷。她見證了一個個讓愛延續的故事:少數民族人士楊杰捐獻器官讓7人,11歲少年梁耀藝臨終捐獻器官救人,90后女孩房曉宇捐獻所有器官,八旬奶奶劉幼雪生前跨越2826公里志愿捐獻遺體……截至2022年3月,經高敏協調成功的遺體捐獻600例、器官捐獻400多例、眼角膜捐獻近千例。

一邊是生死離別,另一邊是絕處逢生,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徐小玲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她深感責任重大、使命非凡。她直言,在一線工作的協調員會面對很多陰郁情緒,靠著強大的心理療愈能力,才能堅持這份工作,“但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更多是感動”,曾有不遠千里從外地趕來登記的志愿者,也有志愿者親屬在悲痛之余還在考慮到能為別人做些什么,這些點滴愛心匯集成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澎湃新聞注意到,今年7月和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相繼公示了《2022年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執業資格認定審批結果》《具有人體器官移植執業資格的醫療機構名單》。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83家醫療機構具有人體器官移植執業資格,其中廣東省為19家,居于全國各省市區榜首;廣東人體器官捐獻數、志愿登記數,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23年前,深圳大學教師向春梅成為深圳首位眼角膜捐獻者。至今,深圳市紅十字會累計幫助1361人捐獻眼角膜,649人捐獻遺體,662人捐獻多器官,有81536人登記為器官遺體捐獻志愿者。僅今年1-10月,深圳市紅十字會已成功幫助40人捐獻眼角膜,57人捐獻遺體,72人捐獻多器官,器官遺體捐獻志愿登記新增17570人。

“最初的誕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樣,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樣,都會光照人間。”在深圳吉田墓園有三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叫“光明樹”,是器官捐獻志愿者們的安息之地。自2006年5月以來,“光明樹”樹下已陸續安葬了一百多名角膜、器官捐獻者的骨灰。如今,這里已納入深圳市生命主題文化園的統一規劃建設中。綠意盎然的枝干不斷成長,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將無限的生機傳遞到無窮的遠方。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