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靠著開設廢品收購站維持生計的90后小伙史一全,雖然收入有限,每個月堅持資助貧困大學生,獲得網友點贊。他稱,將自己平時請人吃飯或者其他不必要的開支節省下來,就能幫助兩個大學生,家里也為他助人為樂的舉動自豪,所以將一直堅持下去。
史一全今年29歲,是一名職高畢業生,開過大貨車,幾年前在玉溪紅塔區租下一塊場地收購廢鐵等物品,每天的生活都在丁丁當當的聲音中度過。由于長期接觸廢品,他大部分時間都穿著破舊衣服。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悄悄資助過多個貧困學生,至今還在以每人每月300元的標準,為兩名大學生捐資助學。
“從三年前開始經營廢品站,疫情期間生意不太好,收入不高。”史一全介紹,他是云南玉溪當地人,受到他人影響,幾年前開始參加幫助貧困家庭之類的公益活動。“在有的家庭里,能夠看到一些人真的很困難,而家里的孩子又需要讀大學,導致他們壓力很大。當時就想著,我有能力就要幫一把。”
史一全自己是職高畢業,覺得文化水平不太高,在社會上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也經常會碰釘子,所以才做起了廢品收購生意,但是,他最不希望其他孩子讀書半途而廢,所以愿意站出來幫助困難孩子。
史一全和當地的公益組織——玉溪市紅塔區六尺公益協會的相關義工一起,多次走訪貧困家庭,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之前去困難家庭時,看到一個大學生母親常年生病需要吃藥,父親只能打些零工,家庭收入很低。”史一全說,這戶家庭還有需要讀書的大學生,而且孩子成績不錯,“我雖然賺錢不多,但是覺得能夠幫他們一把,所以就從一年多前開始,每月拿出300元錢對孩子進行資助。”
存在類似狀況的,還有紅塔的另外一名大學生家庭,史一全也伸出了援手。
提起和被資助學生的交流情況,史一全則表示,平時已經基本沒有交流。
被追問原因時,史一全回應說,自己的資助行為被一名“不明真相”的網友知道后,對方在網絡上質疑,詢問為什么只愿意資助女學生,是不是存在什么目的。還有陌生人找到他,說是自己家里也很困難,詢問能不能給些錢。這些都讓史一全完全沒料到,又有些哭笑不得。
“我有兩個女兒,家庭很幸福,網絡上有人隨口亂說,讓人很是煩惱。”史一全說,為了避免被人說閑話,所以他和被資助學生之間不再進行多余的交流,只是每月將300元轉給對方。“現在被資助的學生正好是女生,之前我也幫助過兩名男生,并非專門選擇了受助者的性別。”
說起資助大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是否造成影響,史一全表示,自己其實就是將和朋友用來吃飯等生活中其他不必要的開支節省下來,這樣就能轉而用來幫助貧困大學生。家里人知道史一全幫助貧困家庭學生的事情,都認為史一全做得對,沒有人提出反對。
之所以有助學之舉,史一全說,其實四處奔波經歷過風霜雨雪,也接受過他人的幫助,所以覺得應該回報社會。
玉溪市紅塔區六尺公益協會會長馬騫接受采訪時介紹,他和史一全等會員經常會一起義務幫助困難家庭,也到過貧困學生的家里走訪。“小史之前跟我聯系,說是愿意幫助學習成績比較好而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后來他就長期為兩名學生提供幫助。”馬騫說,史一全所開設的廢品站位于紅塔區的一處郊區,這幾年遭逢疫情,生意并不好,但還是愿意幫助他人,“他知道自己讀書少,所以希望其他孩子不要放棄學業。”
馬騫說,他對小史能每月拿出幾百元資助別人感到很不容易,“小史常年穿著一雙破鞋子,衣服也很普通。看到有網友胡說八道,小史說他想把錢交給我,由我轉交。我就想著他做的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不要怕那些閑言碎語。如果有人再無端胡說八道,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馬騫透露,那名發帖網友覺得話語不妥,受到平臺警告后,已經自行刪帖。
這名云南玉溪小伙依靠收廢品帶來的微薄收入,每月都按時資助貧困大學生,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工作人員得知此事后,準備為他發放1萬元獎勵。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振杰
編輯/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