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服務水平,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導讀 中國商報(記者 白雅琦)近期,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等相繼舉辦。作為金融體系的創新元素,普惠金融已成為...

中國商報(記者 白雅琦)近期,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等相繼舉辦。作為金融體系的創新元素,普惠金融已成為業內關注重點。

業內人士表示,要繼續提高服務水平,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扎實推進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郵儲銀行安徽省分行亳州市分行堅持將“三農”金融服務作為主責主業,不斷加大農村金融供給,為助力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和地方實體經濟注入金融“血液”。(圖片由CNSPHOTO提供)

數字技術助力

11月17日,“融普惠 新金融——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以全平臺線上直播形式舉辦,多位來自行業協會、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機構的專家學者就當前普惠金融領域出現的新動態發表真知灼見。

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峰在會上表示,在相關市場主體的共同支持下,銀行業作為先行者和主力軍,積極推動普惠金融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顯著提升。

數字化賦能提升服務便利性。銀行業通過數字化轉型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和新挑戰,降低信息不對稱性,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提供便捷金融服務,有效改善了地區間、城鄉間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差異。依托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銀行業的廣泛共識并納入戰略部署中,持續加大數字化轉型投入。根據相關銀行年報統計,2021年,17家全國性銀行的科技總投入達168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65%。

劉峰還表示,當前,普惠金融雖然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有1/3的市場主體尚未納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中傳統抵押貸款占比仍然較高,亟須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優化融資信息服務,通過技術手段獲得有用可靠的非信貸數據,以數字信用信息代替傳統的企業主體信用。

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副秘書長楊紫華表示,疫情應對和技術進步持續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縱深發展,數字化已經成為融資擔保機構轉型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一方面,數字化發展拓寬了金融服務的獲取渠道,推動金融服務更加可得可及,有力提升民生領域金融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傳統風控模式進行智能化和標準化改造,有利于增強風險防控能力、提高融資便利度、推動減費讓利,是融資擔保公司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解決行業痛點問題的關鍵舉措。

破解難點堵點問題

近日,由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等有關單位共同舉辦的“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會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黨委書記單強表示,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真正運用數字技術破解普惠金融面臨的老問題、新問題,避免陷入“為數字而數字”的模式。

單強還表示,要加快數字渠道無障礙升級和適老化改造,發揮傳統服務渠道的兜底保障作用,建立健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跑數與跑街”相結合的數字普惠金融運營體系,避免擴大數字鴻溝和技術性金融排斥。堅持普惠金融長期主義和工匠精神,扎扎實實干好數據治理、流程再造、客戶運營等辛苦活兒、基礎活兒,避免“使命飄移”的傾向。

針對普惠金融發展中面臨的服務門檻高、覆蓋面不足、“數字鴻溝”等難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11月22日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充分運用移動物聯網、智能終端等現代信息技術拓展金融服務渠道、擴大服務半徑、降低邊際成本,推動網絡化、智能化金融業務與生產生活場景深度融合,打造產品豐富、交互智能、流程高效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普惠金融的下沉深度、覆蓋廣度。

此外,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作,要因地制宜、勇于探索,實現金融服務的時代性、創新性和普惠性。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肖遠企表示,一些新市民對金融產品了解不多,甚至比較陌生。金融部門要多加宣傳,增加供給,豐富品種,提供多樣化選擇。通過供給創造需求,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關注金融健康

在疫情沖擊下,以靈活就業者、績效薪酬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為代表,廣大微小、弱勢經濟主體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三年來通過對陜西、湖南、上海等地的200多個家庭和小微企業的跟蹤調查,以及對20余萬中低收入人群的數據分析,并引入金融健康的概念和評估維度,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普惠群體的金融健康狀況迫切需要更充足的準備,將金融健康納入政策框架正逢其時。

在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余文建就如何聚焦金融健康建設,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六點建議:一是提升普惠金融發展能級,探索構建金融服務的整體規劃和政策框架;二是發揮金融機構主力軍作用,為居民提供針對性更強的個性化金融產品和服務;三是增強消費者金融健康意識,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四是加強宏觀調控與微觀主體行為的良性互動,為金融健康建設營造良好的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環境;五是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為金融健康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六是建立健全評估評價指標體系和診斷工具,為金融健康提供科學的衡量標準。

日前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2)》顯示,金融健康應該是普惠金融發展、金融能力建設及金融消費者保護所期待達到的直接結果,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中間目標和政策評估工具。業內人士表示,在建設健康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的道路上,除了要發揮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的引導和監督管理作用外,還需依靠金融服務供應商的大力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