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信新聞學,責任不在張雪峰,國內媒體這架勢,換我也不敢報

導讀 原標題:大家不信新聞學,責任不在張雪峰,國內媒體這架勢,換我也不敢報 ...

原標題:大家不信新聞學,責任不在張雪峰,國內媒體這架勢,換我也不敢報

高考結束到現在已經有半個多月時間了,全國各地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目前也已陸續公布,我最近正在為給女兒填報志愿這件事情撓頭,搞得比我去參加高考都緊張。而且,我相信此刻有著類似心情的并不只有我一個,今年全國參加高考的考生可有1000多萬呢,各位當爹當媽的現在感到緊張才是正常的。

高考的題目或難或易,報考的人數或多或少,對我們這些當家長的來說,其實只要孩子走進了考場,差不多就可以松一口氣了。因為剩下的再操心也沒用,那些都是她們自己的戰斗了,得靠她們自己去打。打得好打得壞另說,反正我們也左右不了,更不需要我們的介入,所以反而難得偷閑。

相比高考本身,我們這些當家長的之所以更緊張填報志愿,恰恰是因為后者實際上是一個需要我們參與其中的環節。

一、填報高考志愿,我們家長操心的是什么?

有人或許會說了,并不是所有考生填報志愿都需要家長插手的,很多孩子有自己的規劃和想法,而且他們的眼界往往比我們這些當家長的更開闊,書也是他們自己讀的,所以他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干預不僅幫不上什么忙,反而還有可能給孩子平添許多不必要的煩惱。既然如此,那索性還不如交給孩子自由選擇呢。

這種觀點自有其合理性,我對此并不否認。但話又說回來了,很多道理往往是說起來容易,真等到你去實踐了,你才會發現這里頭有很多東西并不是你起初想的那樣。

至少就我個人來說,我肯定會把擇校的最終裁決權交給我女兒,由她自己去決定到底該去哪座城市、上哪所學校、學哪個專業,這不僅是因為我尊重她作為一個成年獨立個體的自由權利,同時也是覺得這是一道她必須跨過去的門檻。

我們當家長的不可能永遠把孩子圈在自己身邊,更不可能、也不應該替他們生命中的所有重大抉擇一錘定音。所有人的路,到頭來都得靠自己的雙腳去走。磕磕絆絆是難免的,我們這些當家長的誰還不是這么過來的?比起我們這一代人來,現在的孩子對生存壓力的感知明顯是要弱上許多的,所以盡早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畢竟,這項引導工作要是現在還不做,一轉眼孩子就該大學畢業了。到了那時,他們所要面臨的可就是危機四伏的社會叢林了。一個從來沒有自己作出過重大抉擇的人,一個在物質和心理上還是高度依賴著家庭的人,讓他/她就這么投身到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去,我覺得這未免太殘忍了,而且也不負責。

但是,把最終裁決權交給她,并不意味著我就能高高掛起,當甩手掌柜了。恰恰相反,這依然是一項需要我和孩子他爸參與其中的工作。決定我們是不好替孩子決定了,但是幫著她參謀一下總還是可以的。

她的分數線大概夠上哪些學校,她去哪座城市讀書來回可以方便一點,報考哪個專業能在她的興趣志向還有就業前景之間取得相對平衡,這些問題不僅是她要考慮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們得操心的問題。十二年寒窗都過來了,要是因為最后這一哆嗦沒踩踏實把腳給崴了,別說是孩子了,我們當家長的也過意不去啊。

除非是打從一開始就拿定主意要把孩子往國外送的,否則,學校、城市和專業,最讓我們廣大家長操心的問題無非也就這三個。而這三個問題的權重是不一樣的,學校的權重最高,專業其次,城市的權重最低。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重點高校所能擁有的資源是一般學校無法比擬的,無論是師資、硬件、氛圍還是人脈,各方面一般學校都比不了。而且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最先看的也是學校。不過你能上什么學校,這個在出成績的那一刻基本上就已經定了。不管是二本還是一本,也不管是985還是211,檔次和分數基本上都是匹配的。更高的報不上,更低的不想上,攏共也就那么些選擇,就算有偏差也不會大到哪兒去。所以在擇校這個問題上,我們這些當家長的反而不會太操心,畢竟分數就擺在那兒,你操心也沒用。

權重最低的城市也不太需要操心。如果孩子的分數考得足夠理想,那他們就是報得遠一點也無妨,只要學校足夠好,在哪兒讀不是讀?可要是孩子考得不理想,橫豎也夠不著好學校了,那還不如索性就讓他們報到發達一點的大城市去,權當開闊開闊眼界也好。又或者,干脆就讓孩子在省內甚至是本市就讀就行,這樣一來至少離家近,有什么事情我們當家長的好照顧,節假日要回來也方便,省得山長水遠、牽腸掛肚的。

真正需要我們操心的主要矛盾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專業。因為選擇專業會涉及到好多問題:第一你的填報分數夠不夠?第二你的就業前景好不好?第三你的興趣志向合不合?興趣志向不合,孩子不樂意;就業前景不好,家長操碎心;填報分數不夠最后導致要調劑甚至是無學可上了,那就大家都得跟著捶胸頓足了。

問題那么多,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哪個呢?我覺得還是就業前景。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要找個讀了好找工作的專業,否則的話,這個專業最起碼也不能是不太好找工作的。調劑和興趣固然重要,但是和生存壓力比起來,它們仍然是次要的。當你投出去的簡歷第N次石沉大海的時候,當你畢業之后因為宅得太久而遭到家里人嫌棄的時候,當你考公考研屢戰屢敗的時候,所有有過這些經歷或體會的同志和朋友,我想你們應該最清楚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二、大家不信新聞學,責任不在張雪峰

確實,一個專業現階段熱門與否,并不一定會影響到它的就業前景。不是說你讀了熱門專業就一定不會踩雷,也不是說你讀了冷門專業就一定找不到好工作。但是我相信,事物之間總是存在著關聯性的,這種關聯并不一定構成因果關系,甚至不一定是強關聯,但只要是有關聯的,我們都應該尊重,因為那是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和客觀規律。

什么叫做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和客觀規律?那些能上好學校的學生,讀了好學校的熱門專業,這叫錦上添花;讀了好學校那些相對不那么熱門的專業,這也是瑕不掩瑜。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么這類學生就不需要太擔心他們的就業前景。反正應屆生對用人單位而言都是小白,專業能力都得從頭培養。既然如此,人家為什么不選那些好學校的畢業生呢?

而那些家境相對比較優渥的學生,讀了熱門專業能找到好工作的,可以去干好工作;讀了冷門專業找不到好工作的,也可以回家里幫忙。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么這類學生也不太需要擔心他們的就業前景。反正家里留給他們的有的是后路,你讀了再好的專業,出去找一份工作也不見得就比家里給你安排得好,那人家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真正需要擔心就業前景的,其實只有一類考生,那就是高考成績不足讓他們以考上好學校,而家庭條件又不足以給他們留下好后路的考生。

而恰恰是這一類考生,占去了今年高考人數當中的絕大多數。其實不止是今年,往年也一樣。

所以,各位同志和朋友,你們說,填報專業重要不重要?

我想它是重要的,而且足夠重要。否則的話,包括鳳凰和三聯在內的國內媒體,這段時間也不至于和張雪峰較這個勁了。

張雪峰之所以會在一時之間被國內那些媒體推上風口浪尖,導火索其實是一句話。在今年6月的早些時候,張雪峰開通了志愿填報咨詢業務,并在和廣大網友互動時說了一句“你就是閉上眼隨便挑一個專業,它也比新聞好”。就是這句話,讓他在一時間成為了眾矢之的。

鳳凰網財經說他:“是個精明的商人,在用流量為自己博取位置的同時,借助五花八門的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為自己撈取重金。”

《三聯周刊》則說他:“且不說違背自身意愿正是當下許多學生‘空心病’的病因,人的一生很漫長,真的還有什么鐵飯碗能捧一輩子嗎?那你最好別這么天真。”

總之都不是好話。

坦白講,要不是因為這一次有鳳凰網財經和《三聯周刊》捧場,我壓根都沒聽說過張雪峰這么個人。至于嗎?雖然他對新聞學專業的評價是露骨了點,但是話糙理不糙啊。國內現在的媒體生態是什么樣的,就算你不說,我不說,我相信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陽春白雪的新聞理想什么的我們姑且先放在一邊,單就就業前景來說,各位同志和朋友,你們有多少人覺得現在跑新聞、干媒體算是一份好工作的?它是掙得多呢?還是福利好呢?還是壓力小呢?還是夠穩定呢?

我雖然是個干自媒體的大媽,但是我這些年也認識了不少新聞專業的朋友。他們之中有的比我年長,有的比我年輕;有的是新聞傳播學科班出身的,有的在大型官媒當過主編。他們來自天南海北,操著不同口音,身份背景各異,但是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我能明顯從他們的身上感受到兩種共同情緒:憋屈、委屈。

說憋屈,是因為他們受限于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很多時候沒辦法站在我們的立場上說人話,說出大家伙的心聲。是的,雖然他們是干媒體的,但是他們和我的三觀是基本重合的。國內的新聞行業里頭還是有好人的,但是這些好人沒法在現有的條框下好好做事,因為他們的頭上壓著三座大山:官僚體系、形式主義,以及價值導向。

前兩個很好理解,那什么叫價值導向呢?張雪峰說讀新聞專業沒前途/錢途,鳳凰和三聯立馬就給他安排刀筆吏,這就叫價值導向。他這檔子事到現在也有好些天了,各個社交媒體平臺上都有討論,可大家看到有主流媒體和官方媒體下場替他說話的沒有?附和他且支持他的觀點的,要么是廣大網民,要么就是像我們這樣的野路子自媒體。

為什么?因為我們和他們的價值導向是錯位的。他們之所以看不慣張雪峰,是因為張雪峰說了新聞學的不是,這損害了他們的整體形象;而我們之所以覺得張雪峰說的有道理,是因為他點出了學新聞不好找工作這個人盡皆知的客觀事實。

換句話來說,張雪峰能得到那么多網民的認可,不是因為他說新聞學不好,而是他說因為學新聞不好找工作。前者是很主觀的,而后者只能客觀。一個揪著主觀取向說事情,一個擺出客觀事實講道理,老百姓又不是傻子,誰說出來的話能符合我們的利益和立場,我們自己難道還聽不出來嗎?

為什么這種價值導向的存在,會令我那些干媒體的朋友覺得那么憋屈?因為他們其實很清楚我們老百姓的心聲是什么,也很認可,也很想幫我們把心里話說出來,但是他們的價值導向不允許。每當輿論場上出現像張雪峰這樣的人,還有他說的話的時候,價值導向只允許他們站到張雪峰的對立面去。

長此以往,那些忍得住還能不變質的,最后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忍不住拂袖而去的,要么就像我一樣投身自媒體,要么就轉去其他專業。

說委屈,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壓力和強度和收入報酬完全不成正比。就我所了解到的情況,國內好多身處省一級或市一級媒體單位的新聞人,包括但不限于編輯、記者、主持和播音,如果他們要是不在業余時間找點副業干干,一個月撐死了也就幾千塊錢。別說維持體面生活了,就是連最起碼的養家糊口都成問題。

就這,能按時領到工資都還算好的。受過去10年來這一波新媒體浪潮的沖擊,很多沒法轉型新賽道的傳統媒體,現在要么是山窮水盡,要么也是日薄西山了。沒有業務可做,單位連工資都發不出來,拖欠上幾個月那都是常態。最怕的是報社、雜志社或電視臺突然就倒閉了,到時候打工人連哭都不知道上哪兒哭去。

即便是那些現在還能勉強維持的,大多數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生存壓力就擺在那,有保健品和男科婦科廣告可以接的都要燒高香了,誰還有多余的精力和資源去做什么創新的深度節目?你以為你學了新聞學專業出來就可以和柴靜抑或閭丘露薇那樣,在鏡頭面前侃侃而談,風光無限了?不,更大的可能,你要么是在電視臺里幫山寨保健品潤色文案,要么就是在雜志社給不孕不育廣告做排版。

而且,就算這樣的工作內容你能忍受得了,它的就業保障你能忍受得了嗎?傳統媒體和主流媒體,包括但不限于報社、電視臺和雜志社,它們正式工編制有多難獲得,不是和這個行業打過交道的人是根本體會不了的。絕大多數投身這個行業的,干到最后都油盡燈枯了,也就是個外包的臨時工而已。什么臟活累活都是你們的,什么福利待遇都是他們的。

但是我清楚,所以我特別理解那些從傳統新聞行業跑出來干自媒體的新聞人,因為說心里話,我覺得他們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和折磨,和我當初收到的壽衣一比,其實也差不到哪兒去。但哪怕是這樣了,人家的三觀也依然和我保持一致,我沒有理由不對這些同志和朋友肅然起敬。

三、你們媒體要是行,大眾何苦看我們自媒體

在張雪峰這樁新聞傳開之后,我其實是有向從事新聞行業和新聞專業出身的朋友咨詢過這件事情的,而且我問得也很直白:“現在的新聞專業到底值不值得報考?”

對此,他們給出了趨同的答復:“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孩子又確實對這個感興趣的,可以學一學無妨。能干新聞就干新聞,干不了就干別的。但是編制什么的暫時是不用指望了,而且收入也就那么回事。新聞傳媒就是新聞傳媒,別讓孩子產生對網紅主播的那種憧憬;新聞傳媒只是新聞傳媒,也別讓他們覺得進來了就可以激揚文字。端正心態最重要,不然就算進來了,也會很難受的。”

朋友們的話很委婉,但意思我都懂了,而且我其實在問之前也猜到他們會這么說了。因為說到底,他們也是在陳述客觀事實而已。

人的路最后都得靠自己的雙腿去走。我說了,不管女兒到頭來要選擇什么專業,最終決定權在她,我會尊重她的個人意愿,哪怕她報的是新聞學。但如果讓年輕20多歲的我來做這道選擇題,我想我最后應該還是會避開這個選項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過的那些,能看到這里的同志和朋友應該也能理解,多的我就不贅述了。

但在今天這期內容的最后,關于張雪峰的那句引發了輿論熱議的“報什么都行,就是別報新聞”,我還想再補充一點。

其實我前面也提到過,大家之所以覺得張雪峰說的有道理,不是因為他在主觀上說了新聞學的不是,而是因為他指出學新聞的前景/錢景不好這個客觀事實。

為什么學新聞的前景不好呢?問題要么出在專業上面,要么就出在現在從事新聞傳媒的人身上,總不至于出在我們廣大老百姓的身上吧?

各位在傳統媒體里摸爬滾打的新聞人,不管你們的三觀和我的吻不吻合,我想請你們好好思考一下這樣一個問題:要是你們做出來的陽春白雪能讓老百姓心滿意足,人家干嘛還要跑過來看我們這些自媒體扯這些下里巴人的?那么多社交媒體也沒攔著你們,我們能做的你們一樣能做。明明是你們的資源更多,人才更強,可為什么最后越混越回去的是你們,而越來越壯大的卻是我們呢?

不行就是不行,別給自己找那么多理由和借口。你們但凡能支棱一點,我們這些干自媒體的壓根就不會吸引到那么多流量,也攢不下那么多粉絲,更不可能賺到那么多錢。

失去了壟斷渠道你們就不會打了?那國家和人民還要你們來干什么?有壟斷渠道還用得著你們嗎?隨便什么專業的上都行啊,反正你說什么我們都得聽著,看我們不爽了還可以禁言關評論區。這有什么技術含量嗎?

張雪峰說白了也就是個自媒體,可你們就是連他一個自媒體都打不過,就這?我們還怎么指望你們能出去和BBC還有CNN臉貼臉地打對臺呢?

好多粉絲在評論區里向我喊話,希望我能多把我的視頻出一出外語版,發到YouTube和推特這些外網平臺上,好讓我們的聲音也能傳播出去。坦白說,我看到各位這么說心情是很復雜的。一方面我欣喜于大家的認可,另一方面我又悲哀于大家的認可。

因為這本不應該是我一介市井大媽、區區一個自媒體要操心的事情,我巴不得像李子柒那樣,一句話都不說,就在鏡頭前歲月靜好,事少錢還多。要不是因為實在看不過眼,誰一天天閑得出那么多長篇大論、肝得兩眼昏花的?有這精力省下來都拿去直播帶貨不好嗎?

恨鐵,是因為恨它不成鋼。我對新聞學沒有惡意,我相信張雪峰也沒有,我們只是把“中國的新聞行業不太行,中國干新聞行業的那些人不太行”這個客觀事實給說了出來而已。你們但凡要是行一點,當初那件壽衣就不應該是寄到我家的了,我現在還可以繼續在單位里和各種案牘文件打交道。我賺得會比如今少,但是我至少不用每天都那么肝。

你們這些學醫的要真能把廣大老百姓的心病當回事,中國也不會有那么多像我一樣的赤腳醫生了。中國的新聞學不會因為張雪峰一句話就死了,真要說那股子腐爛器官的臭味是從哪兒冒出來的,我建議鳳凰和三聯的諸位不妨掏開自己的心窩子看看。

把批判張雪峰的精力省一省,多用來反思反思你們自己的不是。等你們什么時候反思明白了,不需要你們的陰陽怪氣,我們這些干自媒體的,自然就會退出歷史舞臺的。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