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全線下滑,企業集體失守,經濟什么時候能好轉?

導讀原標題:工業全線下滑,企業集體失守,經濟什么時候能好轉?經濟下行的壓力越來越大。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最新統計數據,可以說全面亮起...

原標題:工業全線下滑,企業集體失守,經濟什么時候能好轉?

經濟下行的壓力越來越大。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最新統計數據,可以說全面亮起紅燈。

1-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1萬億元,同比僅僅增長了0.5%,而利潤總額2.03萬億,同比暴跌20.6%,更是震驚了所有人。

你知道什么是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呢?按照官方的說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或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換句話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我國工業的主力,這部分企業發展得好,整個工業的情況就不會太差,反之亦然,它們一旦不景氣,不僅會影響到整個工業的狀況,也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基本面,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可是,這四個月讓人非常揪心。

大家都知道,去年這段時間,因為疫情防控,西安、上海、貴陽等多個城市都有過封城的經歷,基數本來就非常低。

按理說,今年應該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長才對,如今營收增幅只有區區0.5%,跟停滯差不多,而利潤總額同比暴跌兩成以上,顯然是非常不正常的。

在過去二十幾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濟并非一帆風順,部分年頭也曾出現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不過,通常都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當一些類型的企業利潤下滑的時候總有另一些類型的企業利潤在增長,及時補上。

這一次似乎完全不同。

【紫財經】注意到,今年前四個月,利潤總額暴跌不是只發生某一個或某幾個類型的企業中,而是國企、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與私營企業四大類集體全面熄火,分別同比下降17.9%、22.0%、16.2%和22.5%。

從行業來看,現在也不樂觀。

在41個工業大類中,共有27個行業的利潤總額同比下降,占比65.9%,1個行業持平,有所增長的只有13個行業。

其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表現最為突出,一共實現利潤總額1852.7億元,增長34.1%。

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能源是各行各業的生產要素,它們的利潤越高,意味著其他行業的成本越高;

第二、在工業景氣的年份,能源價格即使高一些,生產企業也能比較容易消化,如今它們難死了,能源成本繼續增長,這不是進一步壓縮生產企業的生存空間,雪上加霜嗎?有些企業很可能因此扛不下去不得不宣告關門歇業。

事實上,我們從官方公布的其他數據也可以全方位感受到目前工業企業面臨的巨大壓力。

截止到4月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158.6萬億元,同比增長7.3%,負債合計90.8萬億元,增長7.8%,資產負債率為57.3%,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官方統計表中的利潤總額都是按照最理想的情形測算出來的,實際上,許多錢最后都收不回來。

今年前4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高達21.9萬億元,占其總營收的一半以上,同比增長12.6%,平均回收期為63.1天,同比增加6.4天,有相當一部分最終都會成為呆賬、壞賬爛掉。

與此同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期還有6萬億的產成品存貨,同比增長5.9%,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20.8天,同比增加1.3天,這部分如果不能及時賣出變成收入,也會有折價甚至賣廢品的風險。

有人可能會說,我又不開公司,它們經營得好壞跟我沒關系。如果你真這樣想那就錯了。

你或家人的工資、獎金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景氣時,大家的工資和獎金都會比較好,當它們不景氣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

4月份,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20.4%,許多應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對于當事人本人和家庭都形成了極大的壓力,說到底就是因為工業企業景氣指數比較弱,難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持續,我們將會感受到更大的陣痛。

對于個體來說,一方面應該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多保有一些現金,另一方面應該努力工作,共克時艱。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到底什么時候能夠好轉,可能是幾年,也可能是幾十年,畢竟房地產已經透支得太多了。

在還清之前,大家是沒有多少消費能力的,而消費與投資、出口是促進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如今有兩項都遇上了大麻煩,沒有市場,又怎么會有企業愿意擴大投資呢?出來混都是要還的。你怎么看?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