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據英國《金融時報》28日報道,荷蘭外貿與發展合作大臣施賴納馬赫爾警告稱,如果和中國完全“脫鉤”,歐洲將不可能實現綠色轉型。
報道稱,在美國正在尋求與中國“脫鉤”之際,歐洲表現得更為謹慎,因為其經濟對亞洲的依賴程度更高,并且在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盟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和原材料,歐洲的經濟已因此受到影響。
“他們在(研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果我們與中國完全脫鉤,那真的太遺憾了,”施賴納馬赫爾告訴《金融時報》,荷蘭“與中國有著牢固的貿易關系”,“在使我們的經濟更具可持續性和綠色轉型方面,我們彼此需要”。
報道提到,七國集團(G7)領導人上周同意通過尋求從其他來源進口更多關鍵原材料,以及建設國內清潔技術產業,以在對華關系方面“去風險化”。施賴納馬赫爾表示,“減少我們的戰略依賴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停止貿易,只要我們正在實現來源和價值鏈的多樣化”。
《金融時報》稱,施賴納馬赫爾還對華盛頓方面敦促歐洲效仿美國在限制對華貿易聯系方面的激進立場作出表態。她表示,歐洲經濟安全仍掌握在歐洲各國政府手中。但另一方面,報道提到,荷蘭與日本已經隨美國一起實施一項對華芯片出口限制措施,荷蘭政府已經宣布,最先進的芯片制造設備將需要出口許可證,但沒有具體說明涉及哪些型號。施賴納馬赫爾聲稱,她將在“夏天之前”提供更多細節。
近期,美歐政客多次談及應對華“去風險”而非“脫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19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談論所謂“去風險”,首先要弄明白風險是什么,源頭又在哪里。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憑借自身軍事優勢對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弱小國家發動野蠻侵略的霸權行徑,是破壞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無理打壓別國企業的霸凌行徑,是鼓吹“民主對抗威權”、試圖把世界拖回冷戰年代的開歷史倒車行徑。這些風險無一來自中國,全部來自少數試圖給中國貼上各類標簽的國家。
汪文斌說道,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過去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七國集團國家總和。中國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挑戰,是穩定不是動蕩,是保險不是風險。世界脫不了鉤,也不需要以中國為目標的“去風險化”。世界需要的是“去意識形態化”“去陣營化”“去小圈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