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植物界,香榧名頭并不算響亮,它低調地藏身在偏僻村落或山林,默默地長成參天大樹。然而,2021年,寧鄉將香榧定為“市樹”,讓很多人心生疑問:這個并未進入大眾視野的樹種,為何會成為寧鄉的“市樹”?
寧鄉市樹為何是它?
穿過炭河里古城,再走幾段曲折的山道,就進入寧鄉黃材鎮月山村地界。這里藏著中南地區最大的野生香榧群落。
月山村有新晉的香榧公園,這片山林里,2800多株香榧形成群落。在香榧樹下穿行,每一步都踩在淡淡的香氣里。
△寧鄉黃材鎮月山村香榧古樹群落 圖/錢燁
2021年,香榧被列為寧鄉“市樹”,讓這個鮮為人知的樹種從偏僻的山野進入人們的視野。
“來看香榧啊,那你們來得不是時候。”住在山腳的老人笑著搖頭,他說香榧樹最好的觀賞季節是每年5月,能看到香榧開花,因為香榧果子成熟至少需要18個月,那時候來還能碰到花果同枝的奇觀。“你們要是白露節氣來也蠻好,那是我們撿榧子的時候,也很熱鬧,這時候山里太安靜了,榧樹也安靜。”老人卸掉剛挖的紅薯指引我們上山。
△黃材鎮月山村800年的香榧樹,樹皮滿是滄桑痕跡。圖/記者錢燁
立冬后的月山村,迎來紅薯采收季,村道兩側放滿裝著紅薯的竹筐,家家戶戶門口擺出大木桶沉淀剛磨出來的紅薯漿。這個山多地少的山村,林地面積占到68%以上,村里除了土特產香榧,紅薯粉也是一絕,慕名前來預訂紅薯粉的食客絡繹不絕。但是今年天氣太暖,還未打霜,挖回去的紅薯還需要放置一陣才能打粉,村民只能暫時婉拒食客買紅薯粉的要求。
和山下的繁忙相比,香榧遍布的山林異常安靜。從2015年開始,黃材鎮為了保護古香榧群落,每年定期進行雜竹和灌木清除。沒有雜木牽絆的山中,青翠筆挺的香榧樹分布一覽無余,它們從山溝谷地一直往山腰延伸。“這里有2800多株野生香榧樹,胸徑20厘米以上的有771株,有7棵樹齡800年以上的國家一級保護古樹,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樹92株。”黃材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何元華邊說邊走近年齡最大的古香榧。那棵古香榧是群落里的“明星”,樹齡千年以上,需要五六人才能合抱。為了特護它,黃材鎮在它周邊加裝了防腐木圍欄,修建了生物防火隔離帶。兩年前,這里還修建了步行道與涼亭等設施,人們只需拾級而上,就能將香榧景觀盡收眼底。
香榧喜愛濕潤、弱光涼爽的氣候環境,直射光較少的山腰是最佳棲息地。在月山村,大部分野生香榧群落分布在陰坡,只有極少部分香榧生長在陽坡,它們密布在海拔高度200到500米的山林中。可能受到陽光和風力的影響,古香榧群落里的樹姿勢統一,枝干略向山溝一側傾斜。
“它的樹葉都是香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曹基武撿起樹葉稍微揉捻,香味就擴散開來。走進古香榧群落,就能聞見這種木質清香。
△香榧樹葉都是香的 圖/錢燁
不是撿拾榧子的季節,但進入香榧公園,總能撿到假種皮變成紫色的榧子,散發著更濃郁的香氣。“榧子過季了,但是樹上還有來年的新榧子,這株年紀最大的古樹每年能結500公斤榧子。”何元華說,香榧一代果實從開花到成熟,需經歷三個年頭。榧子自然掉落,村民會撿拾售賣。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村民對這片野生香榧群落既熟悉又陌生。他們在榧樹下種菜、種黃精,卻只知道香榧樹材質緊密,是造船、建筑、家具的上好材料。至于榧子可食用,價值可觀,村民們還是近些年才知曉。“以前好多榧子掉下來爛地里我們都沒撿,現在想來可惜了。”有村民感慨道。
但村民知道,黃材地名得名于香榧樹。因為香榧木材色澤金黃,不易腐爛,當地人稱其“黃材”。
△寧鄉黃材鎮月山村香榧古樹群落 圖/伍婷婷
香榧之所以成為寧鄉市樹,是因為香榧是一個很好的經濟苗木品種,可以用于園林景觀綠化,種子可以作為價值較高的堅果,對寧鄉花木產業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撬動點。黃材鎮每年都在月山村開展撫育工作,并在位于山腳地段引進浙江香榧品種,與天然香榧進行對比。
新寧榧子腳:“見到古香榧開花就會有好運氣”
當榧子腳千年古香榧樹根出現在眼前時,我們都不由瞪大眼睛,嘴巴一致變換成“O”形。樹根盤虬臥龍般裸露,太震撼了!這個以香榧樹為地名的小村落,是邵陽新寧最偏遠的地方,它在舜皇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屬于靖位鄉湘榧村。千百年來,古香榧在這里自然生成群落,它們已成為村莊的一部分,庇護著村莊的男女老幼。
△榧子腳的古香榧樹根系盤根錯節 圖/李興發
進入榧子腳,隔老遠就能看到高聳的古香榧樹。它們遮天蔽日,四季常青,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最大的一株榧樹在村道旁,掛牌年齡500歲,仰視望不到頂,需要六個成年男性才能勉強合抱。稍低矮的幾株古香榧樹生長在大樹周圍,一起構成榧子腳的獨特風景。緊挨著古香榧群落的是流入永州的紫溪河。河流,古香榧,山巒,瓦舍,一幅世外桃源的理想圖景。
住在古香榧樹旁的村民蔡年云說,他一出生,香榧樹就這么大,它粗大的根系就盤虬裸露在外。如今一個甲子過去,樹還是那樣,沒有多大變化。“這些古樹好像一直這樣,極少開花落葉,但每年白露時節,我們都能撿到榧子。”他說,他曾無意間看到過香榧在半夜開花,時間很短,猶如曇花一現。新寧縣林業局工作人員李修虎說,他去年給香榧樹掛古樹牌時,也曾見到香榧開花,并且花果同枝,村里老人還告訴他見到古香榧開花就會有好運氣。
△榧子腳的的古香榧樹,村民說它已有千年了。圖/李興發
在榧子腳,古香榧樹并不都聚集在村落里,很多分布在山溝、水邊。靖位鄉工作人員劉洋波介紹,新寧的香榧古樹大多集中在靖位鄉,掛古樹牌的有21棵,單湘榧村就有15棵掛古樹牌,年齡一般在300到500年之間。湘榧村村支書李興發說,除了榧子腳有古榧樹外,謝家嶺、新建等小組也有古香榧零星分布。但最密集的香榧群落長在深山潮濕的山溝旁。“我們村的香榧樹都是野生的,一般生長在西邊,東邊很少。”在他掌握的數據中,村中香榧樹有三千多棵,圍徑一米以上的有一千多株,圍徑一米以下的有二千棵左右。上世紀七十年代,圍徑一米左右的古香榧樹可結榧子500斤左右,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現在,榧樹掛果越來越少。“說來也奇怪,我們很少在山溝里撿到榧子,只能在村里這幾棵古香榧樹下撿到榧子,可能山野里榧樹結果被動物先吃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榧子腳的大山里有很多古香榧,那時人們并不知道香榧的珍貴,砍了好多古樹鋸成大約2厘米厚的木板,賣到邵陽等地做船板。有村民記得,他父親去榧子腳抬榧樹船板,四個人切割一天才將一塊板送到隔壁的村鎮。看到古香榧樹被砍伐當木材,很多有識之士發起保護,2009年,這些古香榧納入舜皇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被保護起來。
△榧子腳的香榧古樹群落 圖/曹基武
每年白露時節,榧子腳的榧子成熟,這是古香榧樹下最熱鬧的時刻。要得到榧子絕非易事,香榧果子全長在枝丫的邊緣,那些枝丫細如竹筷,人根本無從下手。村民們以前摘香榧果,要爬到樹頂,把繩子系在樹干上,像猴子一樣飄來蕩去,在枝丫邊緣采摘。若是不想這么冒險,只能等榧子自然掉落。但結果子的香榧樹畢竟有限,只有早起的人才能撿到。“現在干果一般能賣到80至100元一斤,大家撿果子積極性更高,保護香榧樹的意識也更強了。”李興發說道。
榧子不僅好吃,還能驅蟲、清肺、潤腸等。有趣的是,榧子跟酒是“冤家”。一般來說,像榧子腳這樣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容易出好酒。但榧子腳的村民從不釀酒,因為一旦拿香榧樹做柴火釀酒,再好的酒醅也會化成清水。
如今,榧子腳的古香榧是村中的“長輩”,人們將其奉為神木,很多人還認它們做干爹干娘。人類把古樹當成父母,是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古香榧的“干兒子”“干女兒”們,每年大年初一天未亮就要去給它們拜年,放鞭炮,祈愿一年風調雨順。現在,褪色的鞭炮紙還殘留在榧樹腳,見證著古榧樹和人類的情誼。
東安漆家院子:500歲古香榧成為漆姓族人的“大槐樹”
清晨,濃霧散開,永州東安縣大廟口鎮袁家村漆家院子,古香榧、老屋、石板小路層層暈染,像一幅水墨畫。這個村落遠近聞名的古香榧樹有500歲了,它是漆姓族人的“大槐樹”,從這里移民出去的漆姓族人把它當成“故鄉”,它在,“根”在。
△東安縣大廟口鎮袁家村漆家院子500歲古香榧樹 圖/吳磊
和相隔半小時車程的新寧靖衛鄉香榧群落相比,漆家院子的古香榧只此一棵,略顯孤獨。寒冬時節,和它混生的大部分植物進入休眠期,銀杏和楓香掉光了葉子,南酸棗樹上幾粒酸棗頑強地掛在枝頭,唯獨古香榧愈冷愈蒼翠,成了村落里最耀眼的存在。
古香榧樹很粗大,有6層普通樓房高。湊近看,它每層樹干上都有不同種類的蕨和落石、薜荔及不知名的爬藤植物寄生,平添幾分滄桑感。古香榧樹大多時候安靜異常,雖然它和村道只相隔15米,但隔出了兩個不同世界:一邊是汽笛聲喧囂的繁忙村道,人們來去匆匆;一邊安靜,偶有雞鴨、狗經過樹下,不知名的鳥兒飛上枝頭,愈發顯得寂寥。
這株古樹長在一處瓦屋旁,和漆姓村民比鄰而居,大部分時候,他們互不干擾,只有極少時候才有交集。村民們把樹當成自己的“祖先神”,因為他們從江西遷入此處時,這棵香榧就在這里,它看著族人們落戶、繁衍,又目送著他們離開。漆家院子以漆姓命名,1886年前后,有些族人遷往四川,他們將這棵挺拔的香榧樹作為故鄉的記憶點。漆氏族譜上還記載著這次遷徙,遷出去的漆姓族人認祖歸宗,以香榧作為標志植物。這株香榧樹就成了它們名義上的祠堂,指引著一個家族回家的路。如今的漆家院子變了模樣,但香榧樹始終在原地,慢慢生長,等候漆姓族人的歸來。
△漆家院子500歲的古香榧樹 圖/蔣學軍
每年白露時節,香榧果子成熟掉落,人們紛紛前來撿榧子。“榧子可以解酒,我們這里如果有人醉酒,直接撿新鮮榧子剝開,吃上一兩粒就可以了。”袁家村村支書葉軍說,掉落的榧子有三層,除了綠色外皮,還有硬殼,能吃的藏在硬殼里。但香榧樹掛果并不穩定,碰到極端氣候,它也會跟村民“爽約”。今年可能因為大旱,當地村民沒撿到榧子。
古香榧樹也并沒有想象中無堅不摧。2008年大冰災,折斷了它的樹頂,如今隔遠望去,榧樹尖頂缺失一塊,有點“禿頂”,除了影響它的高度,好在并未傷及元氣。十多年來,它依然郁郁蔥蔥。斷了的香榧木材,也有村民試著用它做柴火,可能因為木質太緊實,很難燒燃。
因為敬畏,漆家院子的村民將古香榧樹當成神明,規定不能砍它的枝條。“老一輩說砍古香榧樹枝條就會對家庭不利。”葉軍說,這雖然有點迷信,但這種想法代代相傳,保護了這棵古樹不受傷害。
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通訊員曹基武 吳磊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