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進博會開展以來,朱雯雯和伙伴們幾乎每天都在“逛”展館,重點挑選著米面糧油和方便速食類進口商品,并與來自各國的供應商交流洽談。
朱雯雯是盒馬海外直采業務的采購經理,已經連續5年參加進博會,她希望“讓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買到優質的進口商品”。
在去年的進博會上,朱雯雯團隊遇到了一家持有中國有機證書的意大利橄欖油供應商Costa O’Dore,一番溝通過后,雙方在“有機綠色健康生活”的理念上達成一致,盒馬成為了上述供應商在國內的第一大客戶。
既是有機又是進口的商品,怎么降低成本,讓中國的老百姓消費得起?盒馬通過提高采購量、銷售量,將商品的價格“打”了下來。“我們在售的商品比市面上的同品質商品,價格低20%-30%。”朱雯雯介紹,目前Costa O’Dore的全線產品上架了盒馬鮮生在全國的300多家門店。
不只是意大利有機橄欖油,走進盒馬鮮生的進口商品越來越多,泰國椰青、墨西哥牛油果、阿富汗松子、日本北海道的生巧……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盒馬的進口直采商品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4倍。
不只是引進海外供應商,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到,盒馬還將海外直采團隊與自有品牌團隊進一步融合,讓更多進口商品變身為“盒馬牌”。
漂洋過海,全球化供應是藍海
朱雯雯透露,盒馬與Costa O’Dore合作的盒馬自有品牌MAX有機橄欖油,將于12月在盒馬的X會員店上市,據悉這一“盒馬牌”商品的售價會進一步降低。
為了讓進口商品也具有性價比,盒馬不但與海外品牌及成熟的采購聯盟合作,它還會與生產商合作,通過海外產地原料和全球化供應鏈,打造自有品牌商品。
像在第一屆進博會上“遇見”的泰國椰青,如今盒馬從泰國原產區進行直采,椰青從樹上到盒馬大倉,期間不過短短5天時間。不只是全年銷售椰青,盒馬由此推出的自有品牌椰子水也成了爆品。
在盒馬CEO侯毅看來,“向外走”,利用好全球的供應鏈,仍是國內零售企業的巨大商機。而開啟全球化采購,成為侯毅在10月31日舉行的供應商大會上重點提及的內容。
據侯毅講述,即便全球正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他還是帶隊去海外市場考察了一圈,之后發現全世界最好的供應鏈、生產基地,價格遠比中國市場具有吸引力。
以Costco開市客為例,“它到中國來,無懼中國的互聯網電商。”侯毅分析背后原因在于,Costco開市客利用全球最好的供應鏈資源來做中國市場,而反觀中國市場,“沒有一家零售企業真正走向全球去采購。”
身處中國零售市場中,侯毅覺得,中國的商品競爭力落后發達市場至少10年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藍海市場。”基于盒馬現有的經營規模,侯毅認為要提升商品力,必須在供應商渠道上進行變革,“要用全球化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
以國人愈發青睞的進口即食牛油果為例,讓商品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盒馬首先要保證的是,商品在最佳嘗味期上架,之后便會進一步打通國際供應鏈,將進口產地從墨西哥逐步拓展至秘魯、智利、菲律賓、新西蘭、肯尼亞等地,并采取分布候鳥式采購,讓中國消費者在全年的任何時候,走進盒馬就可以買到進口即時牛油果。
盒馬水果采購專家許彩誼告訴記者,進口牛油果已經成為盒馬銷售過億的大單品,在這一商品的國內零售渠道銷售大盤中,盒馬還成為了“銷冠王”,“銷售量約占整體市場的30%。”
“魔鬼打樣”,國內供應商做爆品
除了PK銷售規模,侯毅認為,中國零售業都在解決一個問題:商品力。
縱使行業里不斷推出著即時配送、電子支付、數字化等服務,“好商品才是王道”,侯毅認為商品力是數字1,而上述服務不過是排在其后的無數個0,“如果沒有1,零售業并沒有什么價值。”
特別是在商品同質化、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基于品質升級,所有的商品值得重新做一遍。”侯毅提出,盒馬要“向上走”,與供應商在細分品類挖掘、創造最好又新的產品。
從自有品牌的五常大米,到生鮮、熟食、烘焙、酒飲等多個日用品類,如今盒馬已經推出了盒馬日日鮮、盒馬工坊、盒馬MAX、盒馬有機等自有品牌。官方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盒馬自有品牌商品類目已突破1200種,還催生了10個銷售規模過億的“盒品牌”。
上海翼倍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翼倍)是較早與盒馬合作的供應商,靠做包子、饅頭、花卷,銷售規模破億。
翼倍總經理冷怡佳,于6年前辭去了家樂福法律顧問的職務,從解決零供關系間的矛盾問題,轉型創業。過去,冷怡佳只覺得零供關系是一種“零和博弈”,直到與盒馬合作多年后,認知發生改變:雙方是能夠創造更大價值的。
初期,翼倍與盒馬合作經營“蒸籠頭”檔口,后與盒馬工坊聯合開發蒸煮系列產品。“我們都追求東西要好吃,死磕產品。”冷怡佳沒想到,作為乙方的她會收到甲方盒馬送來的面粉、原料,也正是得益于盒馬買手團在內蒙古考察時發現的,來自巴彥淖爾的面粉,讓翼倍在2021年3月研發出了微波40秒便可即食的“叮叮包”,一舉解決了傳統微波包子“干癟硬”的硬傷。
盒馬與供應商共創,一起打造的自有品牌爆款商品中,有這樣一款被網友熱評的“紙皮燒麥”,面皮厚度只有0.5毫米,獲得消費者熱購。而背后不為人知的是,這款燒賣從研發生產到面市,經歷了“魔鬼打樣”。
用上述四個字形容與盒馬的配搭合作過程的,是海邵萬生商貿有限公司三陽食品廠執行董事總經理葛颋。據他講述,經歷了制皮、泡糯米、剁肉丁等過程,三陽食品廠與盒馬團隊光是進行燒賣打樣,“打了20多次。”不止于此,他透露,商品的包裝還打樣了7次。
若是一家民營企業做這些,“沒問題”,但葛颋所在的食品廠是一家國有性質的老字號企業,“員工都已經頭頂冒煙了。”
其實,聽到葛颋這樣的供應商發出抱怨,楊霖已經司空見慣。楊霖是盒馬商品品牌中心自有品牌總監,她向經濟觀察網記者坦言,為了“好吃”,團隊會不斷給供應商提出“苛刻”要求,花力氣投入研發,“供應商咬著牙做了,也是出于相信我們。”
據楊霖介紹,有的供應商在與盒馬一起打造自有品牌期間,甚至會專門投入建產線,換模具,如此信任的零供關系下,她說,“我們一定不能讓他們輸。”葛颋給出了一組數據,目前三陽食品廠與盒馬合作的燒賣單品,自去年11月上市以來,霸榜了盒馬自有品牌冷凍商品的TOP1,累計銷售350萬包,GMV達3200萬元。
“生產商離消費者比較遠。”葛颋認為,盒馬這樣在第一線的零售商,擁有洞察消費者需求的能力。與盒馬合作自有品牌商品研發、生產、銷售的過程中,葛颋深刻地感受到,零供兩端通過進行信息匹配,不只是生產出符合消費需求的商品,更是在推動零售業向前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