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危機公關不打沒有準備的仗

導讀海天的輿論風波,李寧被推上了前臺。一前一后兩場危機公關,情況不同又極其相似。無論是海天式的“據理力爭”,還是李寧式的“傲慢與偏見”...

海天的輿論風波,李寧被推上了前臺。一前一后兩場危機公關,情況不同又極其相似。無論是海天式的“據理力爭”,還是李寧式的“傲慢與偏見”,都適得其反,相繼讓企業陷入更深的旋渦之中。

拋開危機,剛剛發布的 2022 年中報,李寧表現很好。盡管有疫情影響,但從國潮崛起到“愛國消費”情緒高漲,李寧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這兩大紅利為李寧帶來了向上突破的機會,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高端化,李寧在過去一年都做得很有聲色。

但在品牌形象越來越人格化的今天,人設崩塌不僅是發生在明星身上,對品牌的影響同樣是不可承受之重。

海天以上市為高光時刻,廚房里的“扛把子”,千億市值“醬油茅”,平日里一直扮演著悶聲發大財的角色。

看起來“不善言辭”的海天,以往的經歷似乎也不需要能說會道。而善于國潮營銷的李寧,或許也沒想到用“國潮”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復盤兩場危機,煽動輿情的蝴蝶翅膀并非產品和服務本身,而危機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卻遠超企業預期。

這是網絡時代特有的烙印。當知識變得極大豐富,當所謂“烏合之眾”掀起巨大漣漪,信息失序時有發生,一塊小小的屏幕瞬間就能制造大麻煩。

在這場被動的危機公關教育中,充斥了諸多風險點。營銷外溢風險管理,換位思考的能力,情緒價值的體察,圖像的視覺表達,偏見與極端化觀點應對,都成為當下這場危機公關中,企業不能忽視的關鍵點。

而這些關鍵點,在企業一開始的回應中并沒有被意識到。“國潮”與“國嘲”一念之間,國民醬油與“雙標”強行捆綁,才讓危機才愈演愈烈。

眾多內外因素疊加,形成一觸即發的輿情危機。自媒體營銷號混入其中,流量經濟肆無忌憚,無論是情理之后還是意料之外,都可能出其不意成為導火索,最終形成風暴式巨變。

2016年,牛津詞典將“后真相”評選為“年度詞匯”。當時給出的解釋大致是訴諸情感與個人喜好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公眾觀點和民意。

如果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便不會有“后真相”的認知誤區。真實信息、虛假信息,甚至惡意信息交雜,算法運籌帷幄,誘發了公關危機始料不及。

輿論步步緊逼,如果企業還在后知后覺,海天和李寧的公關困境依然會重演。危機是一個十字路口,很多企業常常從路口匆匆走過,卻鮮少有人停留或真正反思。

不管李寧是不是被扣了“一頂帽子”,海天的雙標質疑冤不冤,兩家企業的危機公關都暴露了網絡時代,沒有準備的仗打不贏。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