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陽”了怎么辦?如何降低感染風險? 同濟專家權威解答

導讀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16日訊(記者江夢晴)腫瘤患者普遍免疫力低下,屬于新冠易感人群,感染后更是重癥、死亡高風險人群,被國務院聯防...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16日訊(記者江夢晴)腫瘤患者普遍免疫力低下,屬于新冠易感人群,感染后更是重癥、死亡高風險人群,被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專家列入感染新冠病毒的“脆弱群體”。

面對洶涌而來的新冠病毒,如何降低感染風險?萬一感染,怎么辦?日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袁響林教授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專訪。

預防新冠感染“三件套”

“在沒有特殊急癥、嚴重發病癥狀的情況下,實體惡性腫瘤患者更需疫苗防護,這是為自身構筑的第一道免疫屏障。”袁響林表示。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實體腫瘤患者防護和診治管理相關問題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建議,腫瘤患者應在綜合評價身體狀態、免疫功能及病情后,積極接種新冠疫苗,建議足量、足療程、按照推薦劑量和劑次完成。

需注意的是,不同類型抗腫瘤治療期間,實體惡性腫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種時機有所差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實體腫瘤患者防護和診治管理相關問題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不同類型腫瘤患者接種新冠疫苗的時機。

此外,增強自身免疫力是對抗疾病的利器。攝入充足營養。腫瘤患者飲食應科學搭配,促進營養全面均衡;適當運動鍛煉。運動有利于調節免疫;保證每天7至8小時的充足睡眠,增強抗病能力;保持心態放松,不過度緊張和焦慮。

再者,個人防護不能少。外出一定要佩戴好醫用外科口罩,不要到人員聚集的場所。目前,多數醫院均可提供預約掛號、線上問診、網絡復診、慢病管理、檢查預約、續方購藥、郵寄到家等功能,妥善運用互聯網醫院進行就診,減少線下外出就診,避免到人員密集的門診去,能夠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的感染概率。

“陽”了別緊張,癥狀輕微可居家

“從目前數據來看,90%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為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的呼吸道癥狀。如果腫瘤患者不幸感染新冠,最首要的,心理上不要太緊張。自己嚇自己對疾病是很不利的,保持心態放松。”

袁響林指出,從腫瘤的治療上來講,要分清輕重緩急,如果病情危重,需要盡快處理的急癥,建議到醫院盡快就診;如果無癥狀、癥狀輕微的感染者,或者處于穩定期、沒有嚴重的心肝肺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療情況的感染者,可以考慮居家隔離治療。居家治療需注意幾個問題:

一、如果出現發熱等癥狀,重視鑒別和排查。新冠肺炎的典型表現為發熱,但腫瘤患者本身就有可能出現腫瘤熱,也叫癌性發熱。因此,若腫瘤患者出現發熱的癥狀,一定要和你的主管醫生盡快聯系,進行一個初步的篩查,排除腫瘤熱的可能。

二、不要盲目服用藥物。腫瘤患者身體狀況比較特殊,有些患者長期服用抗腫瘤藥物,止痛藥,而止痛藥里面含有和退熱藥、一些復方中成藥里相同的成分,如果混在一起吃,超劑量服用退熱鎮痛的藥量,就會出現肝腎功能的衰竭。比如,正在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不要用布洛芬來退燒。用藥一定要經過專業醫生的指導,同時加強營養攝入,多喝水,增強免疫力。

三、如果在化療后第一周到第二周,或是白細胞低的病人,由于免疫力低下,感染后一定要及時跟醫生溝通,在醫生的判斷下選擇治療方案。

四、如果居家治療癥狀持續加重,在醫生指導下服藥后高燒3天以上,或出現咳嗽加重、呼吸困難、胸痛或腹痛、意識混亂、精神狀態不佳等癥狀,不要猶豫,要立即選擇最近的醫院就診治療,并及時將患者的情況告知腫瘤主治醫生。

痊愈后再考慮重啟抗腫瘤治療

不少患者關心,感染后,抗腫瘤治療是否需要中斷?對此,袁響林表示,腫瘤患者“陽”了,通常需要暫停當前的抗癌治療,但所需要推遲原有治療的時間不同,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惡性腫瘤的類型和狀態、推遲治療導致癌癥復發和進展的風險、合并癥、治療的類型和強度以及治療方案的不良反應等因素綜合判斷。

近日,國際權威機構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更新癌癥相關感染指南(VERSION3.2022),進一步完善感染新冠的腫瘤患者的管理。

待到新冠病毒感染痊愈后,在核酸檢測間隔24小時、連續2次陰性后,可考慮重啟抗腫瘤治療。重啟抗腫瘤治療應根據患者狀態、疾病分期、治療目標調整治療策略,同時應增加預防性處理措施,盡量減少患者因抗腫瘤治療產生的相關副作用而額外產生住院或就醫的需求。

袁響林最后提醒,腫瘤患者如果“陽”了,最好第一時間告知自己的主管醫生。尤其六類腫瘤患者:兒童腫瘤、血液腫瘤、高齡腫瘤患者,白細胞低下的腫瘤患者,臨近終末期腫瘤患者,器官移植腫瘤患者,相比一般的腫瘤患者更加脆弱,應該高度重視。患者一旦出現癥狀的話,及時與醫生進行溝通、及時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應對。

【編輯:商佩】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