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刷知乎 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提問:
「如果在 iPhone 4 的發布會上我帶著米十(或任意一款全面屏手機)能剛過喬布斯嗎?」
簡單看了看網友們的回答 大多數都延續了「開掛穿越」的網文套路 大致來說就是「喬布斯直呼小米不可戰勝」之類的。但在「穿越文大聯歡」的現場 我們依然能找到不少有深度分析的回答 比如@學寫作的喪失 就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未來手機做了這么久 還是沒跳出他當時畫的框架……
iPhone明確了現代智能手機的發展方向
坐上給喬布斯送小米10時用的時光機 讓我們先回到2007年 看看iPhone發布前的智能手機都長什么樣——當時有四款極具代表性的、廣受用戶「喜愛」的智能手機:摩托羅拉的Moto Q、黑莓的Pearl 8100、諾基亞的E62以及Palm Treo。雖然三款手機的操作系統 鍵盤邏輯都相差甚遠 但為了體現「智能」 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把手機設計成類似pda或個人電腦的樣子。
但iPhone的出現 讓大家意識到「原來手機不一定要有撥號鍵」「原來翻頁不一定要用手寫筆戳小按鈕」「原來如此手機也能擁有完整的互聯網體驗」。iPhone為在電話、音樂和互聯網領域帶來革命 靠的不僅僅是更清晰的聽筒、更大的容量與手感更好的QWERTY鍵盤 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家對手的認知。
話句話說 創新、升級并不等同于「帶來革命」。
不要說回到iPhone 4的發布會了 就算你拿著全面屏手機回07年的初代iPhone發布會 都只能證明蘋果押對了 而且10年后的智能手機 依然沒能跳出當年蘋果寫下的「參考答案」。
其實在我看來 手機設計有「參考答案」其實不一定是壞事 畢竟標準答案的出現為我們淘汰了不少「反人類」的設計 比如沒什么實際用處的裸眼3D、只能提升成本不能提升銷量的圓形屏幕、用著酷但很快就壞的滑蓋設計 以及看似生產力實則鍛煉腕力的全鍵盤。隨著iPhone對手機的影響力慢慢增大 這些還停留在上個智能機時代的設計統統消失在大眾視野。
但參考答案的出現也讓手機日趨同質化 考慮到iPhone這款產品無論褒貶都自帶全網流量 不少品牌也蹭起了iPhone的熱度 比如iPhone推出玫瑰金 不到半年國內手機市場就變得「金光逼人」;iPhone支持Apple Pay 不到一年各種「品牌Pay」就遍地開花;iOS 7才發布半年 各國產OS紛紛變平;更不用說蘋果發布會的開場視頻和Keynote頁面了 其風格更是一夜間「啟發」了無數國內設計師。
Android手機照抄參考答看 這種行為看似安全保底 但其實也藏著不小的隱患:抄答案意味著將自己將「單方面與其他品牌共同進退」。功能需要技術來實現 技術需要時間去沉淀。盲目照抄只會成為別人口中的笑柄。小米8與iPhoneX「過分相似」的事情 就引來了不少網友的口誅筆伐。畢竟iPhone X是「技術限制外形」 而小米8則是「外形決定外形」 兩者之間不存在對比性。
更重要的是 如果參考答只給出了一個「略」字 那抄答案的該怎么辦?比如之前的iPhone XS/XS Max/XR三款機型 就被不少網有稱作是「交白卷」。失去了參考答案 Android又該向什么方向發展呢?
Android 手機站到了大地上
因此近年來各大Android品牌都秀起了肌肉 并用各類概念機向用戶展示自己的技術實力 同時也在探尋手機的新方向。其中折疊屏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自發布以來 iPhone對屏幕參數進行了多次升級 從最開始的3.5英寸小屏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OLED全面屏 但在形態上iPhone卻從未有大改變 僅有的兩個標志性節點也就只有iPhone 4的Retina與iPhone X的全面屏。
但Android陣營顯然有更多的創意 從小米alpha的「全包裹」到華為的MateX的折疊屏 再到OPPO最近展出的可以隨意伸縮的卷軸屏 這一臺臺概念機不僅向外界展示了品牌的研發實力 同時也讓大家知道Android手機不再滿足于蘋果的框架 并開始了對手機新形態的探索。
屏下指紋、升降式鏡頭、屏幕發聲、無線傳輸等技術雖然還稱不上對「形態」的探索 但對手機也同樣起到了「重構」的作用 就像當年蘋果決定大刀闊斧砍掉「接聽」與「掛機」按鍵一樣 為什么手機正面就一定要有揚聲器 底下有一定要有數據接口呢?或者可以這么說:曾經由iPhone背負的創新大旗 現在已經交到了Android機手上。
這種變化從蘋果今年的發布會上也有所體現 近年在iPhone發布會上出現的「硬件更新」已經越來越少 除了每年例行的芯片更新外 更多的還是iOS與體驗上的更新 比如數字攝影與隱私保護之類的。像過去Touch ID那樣「革命性」「引領業界」的更新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反觀Android陣營 除了越來越人性化的操作系統外 各大手機品牌在硬件層面都有不少創新。動輒上百瓦的高速快充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 同時更改變了用戶的手機充電習慣:過去大家無論多困 閉眼之前都要把手機電源接上;但高速快充的出現讓用戶可以在起床后 甚至是出門前才為手機充電。在iPhone拿出下一個「革命性」的熱點之前 Android品牌已經用種種小創新、大創意向用戶證明了自己不再是那個「抄答案」的小作坊 而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國際大廠。 責任編輯:t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