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家劉宇隆:重復感染不出奇 我沒見過打疫苗導致“肺結節”

導讀直新聞按隨著“新十條”出臺,中國內地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但感染人數迅速攀升。12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新冠病毒疫...

直新聞按


隨著“新十條”出臺,中國內地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但感染人數迅速攀升。12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實施方案》。接種“第四針”的意義何在?“一老一幼”注射疫苗會有風險嗎?是否需要擔心重復感染?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丘倩怡專訪香港特區政府專家顧問、香港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解答相關熱點問題。


香港年初第五波疫情暴發時,劉宇隆在香港瑪麗醫院曾親歷醫療資源受到擠兌,大批老年人染疫甚至死亡的情況。



接種“第四針”的意義是什么?怎么看自然免疫?


有一些網民稱相比于打“第四針”,更傾向于通過自然感染的方式獲取抗體。對此,劉宇隆表示,如果是成年人無病無痛,60歲以下,打齊三針疫苗,第三針也是久之前打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感染,就會產生混合免疫。


劉宇隆說,混合免疫其實是之前打的疫苗再加上一次自然感染。自然感染是由鼻腔咽喉進入,自然就會產生黏膜保護力,再加上之前注射疫苗的保護力,確實保護能力是高的。所以網友的說法有對也有不對。對的地方是,如果是完整注射疫苗之后再感染,確實是不需要擔心。年輕人想搏一搏,這是個人決定,但千萬不要不注射疫苗就感染,那就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劉宇隆介紹稱,現在打“第四針”有吸入式和噴鼻式疫苗,會提供黏膜保護力,但之前的肌肉注射式疫苗沒有黏膜保護力。打齊三針或者四針之后再感染,絕大部分人癥狀輕微,大概2-5天就會好轉。劉宇隆還說,內地大部分民眾打的是滅活疫苗,第三針是最基本的,第四針絕對需要的。“如果打滅活疫苗,一定要打第四針。重點人群是老人家,符合條件的長期病、基礎病的市民一定要打第四針。”


劉宇隆表示,滅活疫苗的技術已經有幾十年經驗,相對來說接種之后的反應沒有那么強烈,安全性是有保證的。


“風險和好處是需要做評估的。如果用滅活疫苗,我是毫不考慮建議大家打的。因為這是一個幾十年的技術平臺,安全性是十分好的。另一種是重組蛋白,都是很安全的。小朋友很多疫苗都是重組蛋白的平臺,技術也十幾二十年了,風險都是明白可控的。如果有人非常擔心疫苗風險,我覺得以上兩種疫苗類型是完全可以考慮(選擇)的。”


如何應對“一老一幼”接種和感染風險?

需要擔心疫苗副作用嗎?


劉宇隆表示,根據香港年初的數據,80歲以上,完全沒有注射疫苗的,確診的100個人里會出現15、16個死亡的案例。每多注射一針疫苗,都會降低死亡幾率一半左右,打第三針之后死亡率已經很低了,注射第四針的話,之前的數據是死亡率已經降到百分之零點幾。“如果是老人家,又有基礎病,我作為醫生一定是盡力建議他們先注射疫苗。尤其是老人家60-80歲以上的,年紀越大風險越高。”



劉宇隆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他尤其關注兒童感染新冠后的情況。據他介紹,香港今年年初5歲以下的兒童注射疫苗不是很齊。如果兒童如果沒有注射疫苗,大約一萬個里面會有一個變成重癥,這個數量是很少的。


如果小朋友沒有注射疫苗,感染后是一些上呼吸道的癥狀,發燒、疲倦等是不需要擔心的,但如果不清醒,食欲不好、嘔吐等,包括呼吸有嘶哮的現象,就要盡快求診。


從香港的經驗來看,今年年初奧密克戎BA.2病毒株感染后,少數重癥的小朋友主要出現兩個問題:一個是嘶哮癥,一個是發燒抽筋。還有一小部分出現急性壞死性腦炎,這些就要盡快就醫。所以當沒有注射疫苗的小朋友確診后出現嘔吐,沒食欲,沒精神,出現抽搐的現象,就要盡快就醫了。


嘶哮癥的學名叫“咽喉氣管支氣管炎”,一般表現為持續12至72小時低燒,眼睛周圍及鼻腔發炎,咽喉腫脹,呼吸時發出喘鳴聲,呼吸頻率增加,呼吸量減少,咳嗽時聲音如狗吠聲。


內地有傳言說“打疫苗導致急性白血病”或者“肺結節”,劉宇隆表示他在疫苗委員會監控過疫苗副作用,沒有親自見過肺部結節,當然也可能是自己監控的案例不夠多,他又表示,白血病與接種疫苗絕對沒有聯系。


“白血病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是沒有的。白血病的成因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很多和基因突變有關。白血病我的理解是血癌,這個是絕對沒有聯系的,這一點是肯定的。至于肺部結節,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我真的沒有親自見過。當然我個人見過的案例也沒有很多,但同時我在疫苗委員會也監控過疫苗副作用,這不是我的‘雷達’監控范圍內見到過的。”


劉宇隆又表示,mRNA疫苗技術平臺相對新,但是也無須過于擔心安全問題。


“如果是最新的平臺,因為新平臺剛剛積累經驗,例如mRNA平臺的,確實年輕男性注射mRNA平臺的疫苗,無論哪一家藥廠,有一小部分,不是很多,3000個男性青少年打第二針mRNA疫苗,(有1個)有心肌炎。心肌炎聽起來讓人憂慮,但現在數據顯示(有副作用的)絕大部分都可以恢復,完全沒有大問題。另外一些(副作用),譬如十萬、百萬人才出現一例的副作用,大多數都可以恢復,通常與神經系統有關,例如面癱,都是可以處理的,只要盡早發現盡早治療,九成以上都可以百分之百復原。我覺得最終都是民眾自己個人的選擇,但老人家我希望還是盡快注射疫苗。”



不要囤積退燒藥和中成藥,不要一口氣涌入醫院


最近內地感染人數急劇攀升,劉宇隆建議第一不要恐慌,第二是每個人要做好自己的健康監控,不要囤積退燒藥和中成藥,自己食療就能過得了關。劉宇隆自己打了4針滅活疫苗,9月18日也“中招”了,但癥狀很輕微。“大概發燒了一天之后就輕松了很多,發燒最高都沒到39度,算是低燒。我估算大概三四天后有痰,五六天之后開始咳嗽。我如何處理喉嚨不舒服,家里人會煲糖水,梨水、薏米水、羅漢果水,包括吃喉糖。至于退燒藥或者是連花清瘟,這些都可以考慮的,多休息多喝水,大概這樣就可以度過。”


劉宇隆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醫院能否過得了關,安然度過的重點是盡量降低感染的人數,繼續戴口罩,堅守社交距離,另外就是盡快打第四針。有這些措施就可以拉低感染的人數。現在醫院的重點工作是防止重癥和死亡,大家不要一口氣涌入醫院,盡可能在社區、街道就診。如果是上呼吸道的癥狀不需要擔心,有呼吸困難才需要盡快尋求醫療救助。


劉宇隆表示,大面積感染后,難免會出現少量的令人擔心的案例。因此分層分流需要非常精準,保護醫院病床尤其是ICU不能“崩堤”。這不單單是醫療機構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因此民眾的自我健康管理非常重要,知道何時去哪里獲取健康意見,如果風險不高就自行休息吃藥,如果屬于高風險人群,可能就要去社區醫療站去看看。


需要擔心重復感染嗎?


對于有一些人擔心的重復感染問題,劉宇隆表示重復感染并不稀奇,但無需擔心和恐慌。“第一次感染之后的保護力有多少呢?沒有人能確定,但估計至少有兩三個月。兩三個月后,病毒變異株已經不同了,再加上對病毒的抵抗力不夠,就會發生第二次感染,這是完全不出奇的。這個情況已經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知了,大家知道有一些國家領導人打了第四針都已經確診過2次以上了。”


劉宇隆表示重復感染是冠狀病毒的特性。除了新冠之外,從1960年代開始,在已經發現的冠狀病毒中,有4種(冠狀病毒)是我們人一生會無數次感染的。第一次感染就是我們出生之后的嬰兒時期,有癥狀,輕微。隨后一生中不停感染,到最后都不一定知道自己感染后了。面對這些病毒,獲取抵抗力的主要方式就是注射疫苗,阻止感染變成重癥或者死亡。


“(即使)確診痊愈三個月后再次感染,也是有可能會自然發生的事,千萬不要恐慌。打完疫苗的癥狀無外乎是發燒、疲倦、喉嚨痛、有痰,也有人只是覺得疲倦,但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了。”劉宇隆說。



作者丨丘倩怡,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

攝影丨黃俊強,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