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世貿組織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對美國進行第15次貿易政策審議。包括中國、歐盟、俄羅斯在內的等多個成員對美國堅持“美國優先”、罔顧多邊貿易規則、實施單邊主義、推動“脫鉤”“斷鏈”、擾亂全球產業鏈的做法提出批評。
在今日(15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就該問題進行提問。
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美國一方面高呼公平競爭,另一方面通過大規模歧視性補貼幫助本國產業獲取競爭優勢,有關出口管制措施在偏離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軌道上越走越遠。美國拒不執行大量已經生效的爭端解決裁決,繼續依據其國內法特別是所謂的“301條款”加征單邊大規模高關稅,挑動“脫鉤”“斷鏈”“友岸外包”,還濫用“長臂管轄”,脅迫其他世貿成員遵守美國內法。
多國批評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違反世貿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以歐盟為代表,包括加拿大、新西蘭等國都直接在會上點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批評該法案給多邊貿易體系帶來挑戰。歐盟常駐世貿組織大使馬查多在本次會上再次強調,美國貿易政策有內顧傾向,《通脹削減法案》違反世貿組織相關規定。
《通脹削減法案》被認為是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的一大政績。該法案通過向氣候和新能源汽車業等美國關鍵部門生產商提供大量補貼,而該法案提供的許多慷慨補貼使競爭環境向有利于汽車生產等關鍵行業的美國生產商傾斜,也讓各國的不滿達到了極點。首當其沖的便是歐洲。歐洲是最早布局新能源領域地區,也是相關技術儲備最多經濟體,北美則是其海外的關鍵市場之一。
自上月以來,歐盟多個成員國負責對外貿易的高級官員都公開發表不滿。據外媒報道,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認為法案將構成歐盟企業的重大威脅,并稱歐洲應采取同樣的做法對抗美國。此外,德國副總理哈貝克的發聲亦頗為強硬,他指出,歐盟需要做好與美國的貿易沖突的準備。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水清在接受直新聞采訪時表示,對于企業而言,如果不是在法案規定的北美地區,就得逐步地把供應商給調整過來,所以對于非北美地區的企業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美國政府在用一種產業補貼的方式來迫使企業選邊站。這也是為什么歐盟反對這個法案的原因。
《芯片與科學法案》可持續嗎?
另一引起外界關注的是今年8月推出的《芯片與科學法案》。該法案向半導體制造商提供520億美元的撥款和補貼,同時向研究活動提供30億美元資金,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制造芯片。美方也不掩飾該法案的意圖和目的——通過打壓中國芯片科技企業、組建“芯片聯盟”小圈子等操作,試圖“以芯遏華”。
該法案宣布后,確實吸引不少半導體行業巨頭。外界注意到,臺積電近日又再次宣布追加在美國建造芯片晶圓廠的投入。但現實問題接踵而至。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臺積電向美國商務部反映成本高、人力不足等問題。行業人士分析,在美國制造芯片的真實障礙是“建造與營運的比較成本”,制造商們還要瓜分后的撥款或許只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荷蘭和日本計劃跟隨美國政策,禁止向中國出售能夠制造14納米或更先進芯片的設備。
有分析指出,美方低估了半導體產業國際競爭與利益綁定的基本事實。美國智庫戰略國際研究中心分析認為,在復雜和高度依存的全球價值鏈中,美國和中國的半導體企業早已深度融合,要使供應鏈完全本地化,將付出巨大的經濟和技術成本。因此,全球半導體行業完全“脫鉤”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美國通過大規模補貼幫助本國產業獲取競爭優勢,是典型的差異化產業扶持政策。
但當前美國經濟依舊處在“赤字困境”,僅今年11月份赤字就達到創紀錄的2,49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70億美元。
單拿《芯片與科學法案》來看,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計,芯片法案將在未來10年內使政府預算赤字增加793億美元。美聯社評論稱,法案將進一步惡化美國內通脹形勢。此外,法案還包含對半導體制造的25%稅收減免,也將成為稅收收入損失的來源。
所以這一產業扶持政策是否可持續,或許還要劃一個問號。
作者丨王貝妮,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