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文獻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傳承岌岌可危,打破不傳女傳統

導讀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在韓國結束,由國家檔案局選送的“貴州省水書文獻”“南通大生檔案”成功入選《世...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在韓國結束,由國家檔案局選送的“貴州省水書文獻”“南通大生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其中,中國水書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幾種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水書文獻是中國水族用本民族的象形文字和圖畫符號記錄,用水族語言、歌訣釋讀,由水書先生掌握和應用的原始信仰典籍,保存了豐富而古老的文化信息,對于研究人類早期文明的起源與形態,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水書文獻 圖據黔南州檔案館

年近七旬的楊勝昭是一位水書先生。從2018年開始,楊勝昭就一直在貴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水書申遺辦、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書申遺辦、貴州省民族文化宮等地方指導水書翻譯,進行水書口傳文化方面的講授。楊勝昭也被貴州民族大學聘為特聘研究員,是目前中國唯一被高校特聘的水書先生。

水書的文字只占30%,70%全部記載在水書先生的腦海里面,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由于嚴苛的收徒條件、對水書先生職業認可度的變化,水書的傳承岌岌可危。楊勝昭告訴紅星新聞,為了傳承水書,當年自己不顧不少年邁水書先生的反對,毅然破例招收了首個水書女弟子。

“那個時候水書文化已經要消亡了,后繼無人,面對這種處境,我覺得是時候打破千百年來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習慣了。我是真心希望水書可以傳承下去,希望水族優秀文化能后繼有人。”

發現水書:

一部令人費解的“天書”

水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云貴高原大山之中。

資料記載,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的一個支系,其聚居地主要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現在主要以貴州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為中心和環三都周邊地區。水書是水族的古老文字,主要記載水族天文、地理、民俗等信息。

上世紀四十年代,著名學者岑家梧、張為綱等人來到水族地區作田野調查,并把他們所看到的水書寫成文章向世人作介紹,古老的水書開始為世人所知。張為綱是第一個提出水書與殷商甲骨文有密切淵源關系的學者,他的觀點后來也被大多數學者認同。

據《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文章記載,水書包括喪葬卷、婚嫁卷、起造卷等多種,內容涵蓋天干、地支、八卦、天象、時令節氣、鳥獸魚蟲、身體五官、數目方位等,字體形態十分古老,酷似殷商甲骨文,又似古籀小篆,有的是圖畫象形,有些是楷書的顛倒、斜置或反寫,外行人看來就是一部費解的“天書”。

↑水書文獻 圖據黔南州檔案館

由于水書的文字符號復雜,既有類似于甲骨文、金文的漢字,又有象形文字的符號以及圖畫文字,導致能看懂水書的的人很少,更不要說傳承下來。

直到21世紀來臨之際,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與沖突愈演愈烈,水書進入了專家學者們的視線,水書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逐漸成為水族文化研究中的熱門課題。

水書先生:

繼承水書已經迫在眉睫

在水書傳承中,有一群特殊的人存在,那就是水書先生。在水族,他們熟識水書,了解水族文化,還能夠通過應用水書文本和水族習俗來為水族人民擇吉避兇。可以說,水書先生就是水書習俗傳承的橋梁。年近七旬的楊勝昭就是其中一位,今年8月,他被推薦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14歲時,楊勝昭被伯父楊錦村收為徒弟,開啟了自己的水書學習之路。“我家是四代傳承下來的水書世家,我從小受到前輩影響,對水書很感興趣。”楊勝昭告訴紅星新聞,水書先生在水族農村是一項神秘且令人敬畏的職業,不過,水書先生的選拔也有著一項“鐵律”——只有品行好、悟性高的男性才有機會成為水書文化的繼承人。

雖然水書算起來只有幾百個字,但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在不同的組合和語境中會產生不同的含義,其中記載著水族古代的天文、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因此學習水書的過程就像破解歷史的密碼,這對年少的楊勝昭來說也很有挑戰性。“當時我雖然年紀很小,但是也能感受到一種不可違抗的儀式感和使命感。我記得,幾乎每個農閑的夜晚,吃完晚飯,伯父就要來家里,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我認讀。”楊勝昭回憶說。

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22歲之后,楊勝昭開始獨立主持當地水書習俗活動。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大大小小的擇日、祭祖等民俗活動中,幾乎都有楊勝昭的身影。同時,楊勝昭還是一名鄉村教師,自1970年起在家鄉羊甕小學任教。

↑水書傳承人楊勝昭

改革開放后的“打工潮”改變了村子里原本的生活。20世紀90年代,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曾經神圣的水書先生不再是青年人眼中向往的職業。楊勝昭的父輩也已經老去,一些更年長的水書先生陸續離開了人世。目睹這一切的楊勝昭認為,傳承水書已經迫在眉睫。

1998年,楊勝昭在羊甕小學開設水書傳習班,教小學生認讀水族文字、吟誦水書歌訣。“2015年,我還在利用業余時間為學生開班學水書。2016年,我又去三都縣城里開班,招收了幾位民研所的同志學習,現在他們都能夠掌握水書的基本知識了,也可以運用起來,也算是我的一點貢獻吧。”楊勝昭說。

楊勝昭在收徒弟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那個時候水書文化已經要消亡了,后繼無人,面對這種處境,我覺得是時候打破千百年來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習慣了。”

這一主張遭到不少年邁的水書先生反對,他們始終認為水書傳承的規矩不可破。即便頂著這樣的壓力,2015年,楊勝昭依然破例招收了首個水書女弟子。回憶起這段經歷,楊勝昭說:“我是真心希望水書可以傳承下去,希望水族優秀文化能后繼有人。”

2015年,楊勝昭從羊甕小學校長的職務上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水書習俗社會實踐、翻譯、研究和傳承工作中。令他沒想到的是,退休后的生活,反而更加忙碌了。這些年,他領銜翻譯出版了中國珍貴古籍名錄水書《六十龍備要》,指導并幫助研究人員翻譯了水書古籍十余卷。

保護與傳承:

檔案化、數字化、年輕化

11月2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申報的“貴州省水書文獻”獲表決通過,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填補了貴州省在該目錄中的空白。

據悉,由43個國家和地區于1998年組建的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是世界記憶工程的地區級組織。世界記憶工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發起,旨在喚起人們對世界范圍內瀕危、散失或正在遭受厄運的文獻遺產的關注,全面構建全球文化、自然、記憶等三大遺產搶救與保護體系。

近20年來,隨著水書文獻的發掘整理,其珍貴價值也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關注。2002年3月,水書文獻檔案被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列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06年,水書習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萬年經鏡》《六十龍備要》《吉星》《庚甲》《泐金》《金銀》等6冊水書文獻典籍檔案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至今已有79冊水書文獻典籍檔案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水書研究院開展水書文化進校園活動

三都縣水族文化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告訴紅星新聞,研究院目前已經開展了許多保護水書的活動:“第一是開展水書資源普查,我們會征集民間水書抄本,建立水書古籍檔案和數字檔案,目前已經登記7573冊了。第二是建立水書傳承人名錄,據我們統計,目前健在的水書傳承人有70多位。第三是出版水書字典和翻譯水書古籍,之前我們出版過《水書常用字字典》,還翻譯了23類水書古籍。第四,我們也經常開展水書學術研討會,促進水書的學術研究,有時會邀請楊勝昭老師來水族研究院授課。”

另外,貴州黔南州檔案館及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縣均建立了水書檔案資源數據庫,館藏水書數字化全面完成。在今天,水書還將會通過許多媒介融合的方式,融入到全新的時間軌道里,新生代的力量亦不容忽視。

“我們也很重視青年人對于水書的學習。現在我們經常開展水書文化研學旅游和水書文化進校園活動,給更多的青年群體提供水書的學習服務。”三都縣水族文化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紅星新聞記者 任江波 實習生 高瑤

編輯 余冬梅 實習編輯 羅宇婷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