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對于美國總統拜登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通話中共同承諾將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人權和公平貿易行為,你怎么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自從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國號召自己的盟友尤其是歐洲盟友站出來遏制中國的理由,無非就是這么三個:一個是指責中國破壞了所謂“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第二個就是所謂的人權問題,第三個則是中國與西方的貿易是“不公平”的。
而無論是拜登口中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人權問題還是公平貿易問題,都是建立在西方那一套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基礎之上的,是以西方的規則在看問題。因為拜登政府清楚,那樣一套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才能清楚地將中國與西方劃分為兩個陣營,才能在美國與其西方盟友之間尋找到最大的公約數。而在拜登政府看來,在美國正主動挑起對華“新冷戰”,號召所有盟友都要跟在其后面遏制中國尤其是跟中國進行“經濟脫鉤”的大背景下,德國總理朔爾茨卻第一個站出來訪問中國并簽訂了巨額訂單,這無疑就是一種擅自脫隊行為,是在破壞西方國家的團結,會讓拜登政府好不容易拉扯起來的這支隊伍出現一個令人難以忍受的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朔爾茨訪華之后,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曾經聲稱,尊重德國想以自己認為最適合、最妥善的方式管理對華關系,并重申美國沒有要求別國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隊。但是,拜登這次跟朔爾茨的通話,明顯是舉起了意識形態的旗幟,敲起了價值觀念的警鐘,是在含蓄地敦促朔爾茨不要忘了選邊站隊。也就是說,很明顯美國是在說一套做一套。
直新聞:那面對來自美國總統拜登的選邊站隊敦促,德國總理朔爾茨又會作出什么樣的選擇呢?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朔爾茨已經以實際行動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一個方面,朔爾茨在訪華期間,不僅跟中國簽訂了巨額的貿易訂單,而且再次公開發出了不能跟中國“經貿脫鉤”的呼吁;另外一個方面,在訪華結束之后,他不僅接受跟拜登總統的通話,而且根據央視新聞網的報道,朔爾茨與拜登在通話中“共同承諾”將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人權和公平貿易行為。這也就意味著,朔爾茨正小心翼翼地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維持著一種相對平衡的關系,既要跟中國保持著正當的經貿往來,不能跟自己的國家利益過不去,同時也不能脫離了由美國牽頭組建的西方隊伍,不能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上跟美國對著干。也就是說,朔爾茨選擇了一條中美兩邊都不得罪,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與虛幻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兩者都要兼得的道路。
而在我看來,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朔爾茨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因為朔爾茨這次訪華,實際上是面臨著四重巨大壓力的,一是來自執政聯盟內部綠黨的反對,來自綠黨的政治人物貝爾伯克曾經公開提醒過朔爾茨,不要忘了中國既是生意伙伴,但更是制度競爭的對手;二是來自德國國內右翼力量的反對,這股右翼力量在俄烏沖突發生之后,情緒上正處于空前亢奮狀態;三是來自歐盟內部尤其是中東歐國家反對;四是來自美國的強大壓力。我想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朔爾茨在訪華期間,才會在經貿談判之外努力跟中國達成了反對俄烏沖突升級至核戰爭的共識。因為朔爾茨要用這一成果,來堵住國內外各種反對勢力的嘴。
而朔爾茨的兩難處境,也就再度證明了,雖然中德關系出現了破冰跡象,但中國與西方要重建互信仍然還有相當漫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仍然是橫亙在雙方之間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直新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發表圖文講述德國企業與中國的合作,犀利反擊了所謂對華“脫鉤”的雜音。對此,你又怎么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中德兩國企業間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朔爾茨的這次訪華,的確是對所謂“脫鉤論”的一次有力反擊,有助于中國進一步增強反“脫鉤”的信心。
而在我看來,這一現象不僅再度證明了兩個鐵一般的事實,即一是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忽視中國的龐大市場與巨大的發展機遇,二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且這一現象對中國自身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啟示意義,它意味著,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國與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經事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美國想“脫鉤”就能夠脫得了的。同時它還意味著,國際上還是有不少國家甚至是不少西方國家,仍然愿意繼續接納中國的改革開放與融入世界潮流的。
或者換句話說,它意味著,盡管這些年來,美國一直在主動挑起對華“新冷戰”,號召所有的西方盟友跟中國打貿易戰科技戰,跟中國經濟上“脫鉤”,并且這種態勢讓人一度感到相當悲觀,但是,中德兩國企業間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朔爾茨的這次訪華,則表明中國和平發展的外圍環境仍然存在,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也仍然存在,這個機會之窗并沒有被完全關閉。中國與西方世界并非是注定走不出對抗的宿命,雙方還是存在著合作的可能性與合作的空間的。
因此接下來,只要中國繼續埋頭做好自己的事情,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堅定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中國的未來發展前景與中西關系的未來前景,就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丨劉和平,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