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筱恬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果殼親子Guokr(ID: guokr_kid)
都說成年人的相處充滿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那么孩子的世界是不是就足夠單純美好呢?
最近,我看了一部韓國電影《我們的世界》,被那堪比少兒版“甄嬛傳”的劇情震驚到了。幾個小學四年級女生之間的關系曲折而微妙,充滿了暗流涌動,讓人大跌眼鏡。從被霸凌到霸凌別人,孩子的轉變,僅僅是為了合群,想融入集體。(*可拉至文末查看影片的觀看方式)
赫然發現,孩子(尤其是女孩)的社交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復雜。而在與他人交朋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孤獨與融入”所帶來的沖突,則是每個孩子成長路上注定無法回避的必修課。
作為家長,我們又能怎么做?
“我釋放了足夠的善意,
為什么還是沒朋友?”
影片一開始,出現的就是一個小女孩尷尬微笑的臉部特寫。在學校的體育課上,她滿懷期待地等著,可始終沒有同學愿意跟她組隊。最后,她被隨意分派到一方,沒過多久便被隊友以踩線違規為由,打發出了局。
她叫李善,一個其貌不揚、性格老實的10歲女生,放在人堆里屬于最不起眼的那種。她在學校沒有朋友,總是被孤立和排擠。對此,她默默承受著,卻又始終渴望融入集體。
她羨慕班上那些光鮮亮麗的人氣女生,為了交朋友,她不惜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卻屢屢碰壁。
她屁顛顛地替班級里最受歡迎的女生崔寶拉做值日生;還用心地親手編織了一條手鏈作為生日禮物,興沖沖地來到寶拉家里參加慶生派對,沒想到卻被戲弄,對方壓根就沒打算邀請她,留給她的地址是假的。
她不惜偷拿媽媽的錢,買了昂貴的禮物想送給新來的插班生韓智雅,卻被冷漠拒收。人家早已約了小伙伴一起玩,根本不想讓她加入。
為了拉進與寶拉的關系,她還主動與對方分享了關于韓智雅的秘密。結果秘密被寶拉泄露,導致班上人盡皆知,她自己也因此而陷入矛盾的風暴中心,更加不受同學們待見……
李善強烈地渴望被友情接納,為此很努力地釋放善意,甚至以一種近乎于討好的姿態試圖與同學們打成一片。可是到頭來,大家依然無情拒絕她,甚至情況還變得越發糟糕。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為此,李善想不出答案,一度非常沮喪而迷茫,內心難過不已。
事實上,在每一個集體當中,都可能有像李善這樣的孩子。
被排擠被孤立,這是非常典型的校園欺凌。
有研究發現,校園欺凌存在著低齡化的趨勢,那些受害者往往具備一些共通的特質,主要包括了[1]:
家庭條件方面的落后,即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境貧寒。
家庭條件方面的落后,即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境貧寒。
李善就具備這樣的“特質”,她來自一個清貧的家庭,母親忙于生計,父親熱衷酗酒,兩人對她都疏于交流;除此之外,家里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顧。
與此同時,她個頭比同齡人矮了一大截,外表也平平無奇。這一切,都導致她成為團體當中的邊緣人,承受了來自同齡人莫名其妙的攻擊與針對。
“我不想被團體孤立,
所以只能選擇傷害你。”
影片中的另一個主角,是插班生韓智雅。她家境優渥,但從小父母離婚,自己一直跟奶奶生活。
這段經歷,讓她在上一個學校成為了被排擠的對象。為了擺脫這種狀況,她選擇了轉學。
放暑假前的最后一天,她到新學校辦理入學手續,由此認識了李善。作為在陌生環境下結識的第一個同班同學,韓智雅渴望和李善建立良好的關系。而李善也特別高興,認為自己終于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友誼。
兩個女孩很快成為了好朋友。整個暑假期間,她們形影不離、無話不說,還互相到對方家里做客。
但作為長久以來跟友情絕緣的孩子,兩人在相處過程中也表現出了過度的敏感。有時候,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成為某一方心里的一個梗,讓彼此關系產生裂痕。
比如,在李善家里居住期間,韓智雅無意間看到了李善和媽媽親密互動的場面,這讓長期缺乏母愛的她又羨慕又嫉妒,內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自此之后,她對李善的態度單方面有了隔閡。
而李善因為家庭條件困難,無法和韓智雅一起上暑假輔導班。當韓智雅提出可以資助她學費時,她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一樁樁小事,讓兩個女孩的友誼逐漸變得復雜起來。
在輔導班上,韓智雅又認識了寶拉,由此得知了李善在班上沒有朋友的事實。而為了能夠融入寶拉的小圈子,她決定背叛和李善的友誼。
新學期開始后,老師介紹韓智雅跟全班同學認識。面對李善的熱情招呼,她選擇了視而不見,反而向寶拉積極示好。
此后,她始終刻意疏遠李善,還把她倆此前相處時的很多私事黑白顛倒地告訴寶拉小團體,任由寶拉她們取笑李善。為了被集體接納、自己不再成為被孤立排擠的那個人,韓智雅最終變成了欺凌者。
事實上,很多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往往也是受害者。來自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對3500名14-15歲的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稱,自己“曾欺侮過別人、或者曾是受害者,或者兩者都是(即施暴兼受害者)”。
而在承認自己有過欺凌行為的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三同樣也是欺凌行為的受害者[2]。
正因為感受過被同伴排擠的痛苦,所以才想急于站隊和抱團,只為被集體接納,徹底擺脫當初的不堪遭遇。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卻不知不覺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這正是韓智雅這樣的孩子最真實的寫照。
然而,靠著欺負別人而獲得的“友誼”,失去的也快。期中考試分數揭曉,韓智雅獲得滿分,超過寶拉成為了新的班級第一名得主。大出風頭的同時,她也遭到了寶拉的嫉妒,很快成為了那個小團伙最新的攻擊對象。
她被誣陷偷鋼筆,被周圍同學故意找茬。李善此前為討好寶拉,說出了韓智雅偷拿文具店彩色鉛筆、父母離異的事。而此時此刻,別有用心的寶拉小團體更是把這一切添油加醋,散布得人盡皆知。
試圖通過孤立別人來表明立場、從而加入團體的韓智雅,最終還是成為了被團體拋棄的那個人。
“我就是看你不順眼,
要用一種最隱蔽的方式攻擊你。”
如果說李善和韓智雅是社交弱勢群體的代表,為了融入集體而互相傷害,那么女孩寶拉就是這場關系中發起攻擊的真正始作俑者。
她長相姣好、身材高挑、成績優異,走在哪里都是備受矚目的焦點人物。平日里,以她為首的小團體在班上趾高氣揚,整天嘻嘻哈哈、打打鬧鬧。
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寶拉表面上待人笑瞇瞇的,實際上心機頗深。那些針對李善和韓智雅的欺凌事件,她都是發起人。
她會有意無意帶著團隊成員對同伴進行隱晦的侮辱,比如在李善經過時不經意地說:“你們有沒有聞到一股怪味?可能是誰衣服上的。”
她會故意把鋼筆放在韓智雅的書包里,并且誣陷是對方偷的,還順便名正言順地說出韓智雅當初偷彩色鉛筆送給李善的“黑料”。
她還會把李善父親愛喝酒的事實抹黑放大,悄悄寫在黑板上,讓班上所有同學都知道,并栽贓嫁禍給韓智雅,挑起李善和韓智雅之間的矛盾……
相比打架等看得見的公開欺凌,這些暗搓搓的伎倆同樣殺傷力十足。
有研究表明,女孩遭受間接欺凌(比如關系欺凌和言語欺凌)的風險比男孩更高。她們會采用非肢體的隱蔽途徑來攻擊同伴,比如說閑話、排斥、謠言、辱罵、關系操控等[3]。
女孩社交中的這些情況有低齡化趨勢,甚至在幼兒園階段,就有孩子懂得利用友誼來控制小伙伴。而很多時候,這些攻擊甚至都不需要明確的理由,僅僅只因為“我看你不順眼”,于是欺凌就發生了。
作為張揚的欺凌者,寶拉不允許自己的核心地位受到絲毫挑戰,任何比她優秀、對她構成威脅的人,她都要想辦法打壓。因此,當韓智雅的成績超過她時,她失落不已,躲在補習班大哭了一場,并后續展開了一系列報復行為。
可以看出,寶拉的內心其實也很脆弱,善嫉讓她活得很累。
如果孩子遇到這種情況,
家長該怎么做?
看完《我們的世界》,我在感慨的同時也無比感同身受。影片非常真實,其中那些女孩子之間的小心思和小手段,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讀書生涯。
曾幾何時,我自己也會無比羨慕班上那些光彩奪目的女生,暗暗渴望融入。對于年少的孩子來說,加入團體并被同伴認可,意味著莫大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因此,我特別理解李善和韓智雅為爭取友誼所做出的一系列舉動。而如今作為一個6歲小女孩的媽媽,我卻對此更多了幾分思考——如果是我的女兒在社交時遇到類似情況,又該怎么辦呢?
我想最首要的,就是“看到”孩子,也就是要做一個有心人,及時發現孩子狀態的異常。
影片當中,李善的媽媽受生計所迫,總是因為操勞而忽略了女兒的低落和異樣。有好幾次,盡管她發現了一些端倪,但在試圖和李善交流時,卻被各種瑣事所打斷。次數多了以后,李善就此把心思深埋心底,不想再與母親溝通。
然而,唯有保證親子之間溝通渠道的暢通,才是幫孩子解開心結的前提條件。
其次,良好的親子關系也是關鍵。這能夠讓孩子在面對社交受挫時,有效排遣內心的孤獨與無助,在父母那兒獲得依靠。
雖然李善媽媽忙碌,母女之間少有溝通,但媽媽也深愛著自己的女兒,母女二人的關系還是很親密。所以,即便李善長期被欺負,但依然能保持好心態,這和她與媽媽融洽的關系密不可分。
有研究發現,家庭教育方面的偏差會增加兒童青少年卷入校園欺凌的風險。相較于民主型的教養方式,父母采取專制、忽視等不良教養方式,都會對孩子的社交產生負面影響[4]。
因此用一句雞湯點的話來說,我們大人對子女的愛與支持,才是化解孩子社交困境的良藥。
而在上述這兩點的基礎上,再來說一些孩子社交方面具體的建議:
1、不要為了迎合他人而迷失自我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喜愛,在一個集體當中,有人不想和自己交朋友是很正常的事,這并不是自己的錯。
我們無須為了討好別人而委曲求全,甚至違背自己的意愿、犧牲掉自己的利益和尊嚴。
友誼始于平等的聯結,與其刻意迎合別人,不如坦然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像影片的最后,當韓智雅在體育課上被同學誣陷踩線犯規要求下場時,李善選擇堅定地站出來告訴所有人:“她并沒有踩線,我都看到了!”
朋友多多益善固然沒錯,但只要自己舒坦,一個人玩也沒什么不可以。而只有捍衛了自己內心的原則,才能吸引到真正理解和欣賞自己的人,收獲真正的友情。
2、無須吝嗇友好,但也要讓自己強大
在與他人相處時,主動一些、笑容多一些、態度友善一些,會更容易博得對方的好感。
但是,積極向他人傳遞友誼的信號是一方面,如果在人際交往中遭到了不懷好意的攻擊,我們也要教會孩子無須逆來順受、唯唯諾諾,而是要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
比如,嚴厲地大聲告訴對方:
“停下!我不喜歡這么做!”
“你說的不對!事實不是這樣的!”
或者及時向老師和家長反映情況。
平日里,增強孩子的體質,讓他們通過鍛煉擁有強壯的身體,以及學習一些防身的技能,都能夠有效防止我們的孩子成為被欺凌排擠的對象。
當然,對于那些性格強勢、喜歡欺負其他同伴的孩子來說,教會他們溫和友善地對待他人,同樣是家長的職責所在。
總而言之,如何與他人相處,將會是貫穿每個人一生的課題。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持續的體驗與探索中,不斷強大自我,直至最終找到自己最舒服最合適的社交之道。
作者:筱恬
職場媽媽,生物學碩士。喜歡用文字記錄寶貝成長,用科學理念實踐養育日常。
參考文獻丨[1] 劉程. 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 青年研究, 2020(06): 24-33.
[2]Anne Kavanagh, Naomi Priest, Tania King. Teenagers who are both bully and victim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suicidal thoughts.
[3]Olweus, D.(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Malden, MA.
[4] 劉程,廖桂村.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分化及其后果:國外研究進展與反思[M].北京:外國教育研究,2019,11(46):92-93.
資源領取|點擊下方「預約」按鈕,并返回少年商學院微信公號對話框回復「領資源」入群,我們會將上述電影《我們的世界》的觀看方式發送給您!
直播預約|10月31日早上8點,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將連麥全球著名生涯規劃測評機構Kuder中國負責人何戎,與大家進一步分享:「如何對孩子的興趣與能力做科學測評?」,長按下方二維碼,開啟直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