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筏工毆打游客“船槳都打斷” ,陽朔旅游還有救嗎?

導讀 原標題:竹筏工毆打游客“船槳都打斷” ,陽朔旅游還有救嗎?出品|搜狐旅游正值暑期游如火如荼之際,一則關于桂林陽朔遇龍河竹筏工毆打游...

原標題:竹筏工毆打游客“船槳都打斷” ,陽朔旅游還有救嗎?

出品|搜狐旅游

正值暑期游如火如荼之際,一則關于桂林陽朔遇龍河竹筏工毆打游客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搜狐旅游透過多段實拍視頻整理出事件的完整經過:

7月18日,一名隨家人來陽朔旅游的孩子在筏工停靠的岸邊玩水槍,即將靠岸的竹筏工大聲喊道“讓開,讓開”,提醒其離開岸邊。孩子的父親認為筏工態度惡劣,至少要用“請”字來提醒,隨即展開了對筏工的謾罵。竹筏工被惹怒靠岸后,用船槳擊打男游客的頭部、背部和腰部,另有兩名筏工加入混戰,孩子的母親也在混戰中也不慎跌入水中。現場目擊游客驚呼:“連船槳都打斷了!”

7月19日,陽朔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發布通報稱,此事由游客嬉水影響竹筏靠岸引發口角之爭,進而上升至肢體沖突。3名涉事筏工被處以15日行政拘留以及罰款,涉事公司的主要和分管領導也被停職處理

然而政府的處理并未平息民眾的怒火,有網友認為處罰太敷衍,“陽朔旅游多年前風氣就已不好,要從根本上扭轉才是,不然等事件熱度過去后,又死灰復燃。”也有多位網友表示曾在陽朔漂流遭遇竹筏工劃到半路坐地起價,令人掃興至極,聲稱這已是老大難問題, “全網應該抵制陽朔旅游!”

歷經大疫三年喜迎復蘇的國內旅游業,眼下正以狂飆席卷之勢在中華大地高歌猛進,或許讀者也很難搞明白,身為堂堂“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陽朔遇龍河竹筏工究竟為何如此憤怒,光天化日竟敢群毆可謂“衣食父母”的游客?搜狐旅游「行業觀察」今天帶你一探究竟。

陽朔遇龍河竹筏工與游客之間的沖突事件并非個例。近年來,網上曝出多起竹筏工向游客索要小費并故意縮短行程的事件,而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上“遇龍河竹筏給船工小費多少”也成為遇龍河旅游的熱門搜素,足見該行為并不鮮見。

今年6月8日,陽朔文旅局曾就“女子景區坐竹筏被筏工索要紅包,不給不拍照”一事發布通報,不但對涉事筏工進行批評教育,暫停其在景區工作2個月,還表示“對筏工索要紅包等問題堅持零容忍態度”。然而政府的明文重申并不見效,陽朔筏工的脾氣似乎比進入大旺季的暑期旅游還要火爆。

搜狐旅游向多位國內游從業者了解到,陽朔遇龍河漂流筏工的“頑疾”由來已久。從帶游客去往價格更低的野碼頭造成“游了個假漓江”,到外地游客在當地就餐“姜里找肉” 、“陰陽菜單”,再到劃至河中央索要煙酒小費的現象,陽朔旅游的亂象十幾年來并未得到根治。

“給了心里不舒服,不給又覺得不安全,完全沒心思看風景。”被筏工索要小費的游客多半敢怒而不敢言,只得歸途后在網絡上發聲抱怨。這也造成近年來,陽朔旅游的負面口碑有與“甲天下”的山水爭先之勢,令人頗感無奈。

在沸沸揚揚的熱議聲中,景區管理者近乎于“隱身”。目前,遇龍河景區由陽朔縣遇龍河景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頻發的筏工與游客沖突事件,反映了景區管理制度的極大疏漏。

竹筏工大多為周邊村民,普遍缺乏旅游從業者基本的服務意識和專業素質。然而,作為陽朔重頭旅游項目的工作人員,竹筏工的言行舉止影響著陽朔旅游的形象和口碑。景區對基層服務人員的管理和監督存在缺位,缺乏有效的培訓和考核機制以及明確的管理制度。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認為,景區運營公司與竹筏工之間的利益分配矛盾才是亂象的深層原因。遇龍河漂流起初是由當地村民自行開發的旅游項目。筏工集體承包竹筏漂流,撐一次筏可賺80元。據筏工回憶,一個好筏工一天可接10單,單日即可賺800元。

從2004年開始,縣政府要求竹筏漂流項目按公司化運作。此后,該項目由遇龍河景區旅發公司統一管理,漂流竹筏數量大幅減少且均為公用性質,筏工不可使用私人竹筏接客——這直接導致竹筏工收入下降,個體感知與政府宣傳的旅游紅利存在較大差異。

竹筏工表示,驥馬碼頭到工農橋的票價為320/筏,而筏工工資為80/筏。水厄底碼頭的票價為200/筏,對應的筏工工資為50/筏。可見筏工工資為票價的2.5成。公司要求筏工排隊接客,每日筏工平均最多接三單,單日最多掙240元。筏工的工資遠不如20年前的收入,在如今通貨膨脹的影響下,這種差距愈加明顯。

遇龍河旅發公司在今年提高了竹筏漂流的價格,但“并未按承諾提高筏工的工資”。陽朔遇龍河每到黃金周和節假日排隊長達三四個小時,門票早早售罄令游客體驗不盡如人意,當地人士多歸因于景區改革前后導致的供需失衡。于是有了4月22日網傳“遇龍河竹筏工集體罷工”的事件,但官方工作人員先表示不知情,后續稱已協調成功。

除了低工資外,筏工的基本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遇龍河景區官方在2020年發布文章稱遇龍河旅發公司解決了360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將其招收為筏工。而企查查顯示,陽朔縣遇龍河景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員工規模為200-299人,參保人為210人。可見絕大多數筏工與公司并未簽署勞動合同,筏工不僅沒有基本工資,也缺少五險一金的保障。

陽朔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旅游城市,然而“山水甲天下”聲名在外的陽朔畢竟還是一座縣城,在搜狐旅游2022年縣域旅游影響力報告中排名全國第46位。全縣總人口不過30萬,但旺季單日的接待人數就經常超10萬人次——可想而知,這對縣域旅游的承載力是一項巨大的考驗。

多年來,陽朔政府及文旅部門多番嘗試,從觀光游向休閑游轉型,提出了“畫里山水,棲居陽朔”的口號,開展遇龍河插秧節等節慶賽事活動,開發印象劉三姐、千古情、熱氣球空中游覽、研學游等新興旅行產品,以圖打造高品質文旅業態。

就在上周,陽朔文旅局發布了亮眼的“成績單”:2023年上半年陽朔共接待游客1009萬人次,吸金142.17億元,全縣旅游市場強勁復蘇。然而旅游重鎮的陽朔遇龍河景區在改革前后,竹筏工實際體感與官方語境仍存在不小的偏差。

據人民網報道,2020年“五一”期間,遇龍河景區碼頭一名筏工突發梗塞類疾病倒地身亡。事發一年后,其他筏工稱當時死者家屬獲賠12萬元,但景區仍未考慮替筏工們買工傷保險。景區人員確認,筏工無簽合同無保險,稱“流動性大”。

筏工沖突事件頻發的陽朔,是時候重新思考旅游共同體的長遠利益分配機制了。在搜狐旅游縣域旅游影響力榜單常年位居20強的山東青州市,尤為強調構建以“農民”為中心的利益主體協調發展機制,著力化解旅游開發與社區利益沖突,使廣大市民共享旅游發展紅利,堅持主客共享,力求美美與共。

桐鄉烏鎮也從十年前為營造優良市場環境而將當地百姓“禁商”,逐步走出了一條特色化之路,景區周邊的居民自營民宿辦得風生水起,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超過5萬人。其中,東柵、西柵及烏村三大景區直接吸納各類就業人員超過5500人,其中八成為當地居民;而烏村的旅游從業者,基本都為該村的原住農民。

這或會提示陽朔,要打造世界級的高水平旅游度假區,照顧好游客的前提是將本地人安頓妥當——“有快樂的員工,才有滿意的顧客。”再結合當地風土人情開發多元旅游項目,打造游客喜聞樂見的沉浸式體驗,包括但不限于風情住宿、特色美食、節日慶典、研學體驗、手工藝制作等,盡可能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技能培訓,以公正透明的機制保障員工利益。

辦法總比困難多。畢竟“甲天下”的名聲再響亮,也經不起太多自砸招牌的折騰。

搜狐旅游將持續關注國內旅游動態。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