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梁建章:為什么要思考「永生」?

導讀 原標題:對話梁建章:為什么要思考「永生」???深響原創 · 作者|劉亞瀾如果所有人都長生不老,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如果長生不老要...

原標題:對話梁建章:為什么要思考「永生」?

??深響原創 · 作者|劉亞瀾

如果所有人都長生不老,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如果長生不老要以“斷子絕孫”為代價,有多少人會選擇這樣的永生?新生命的延續到底意味著什么?人類的存在到底是在追求什么?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

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其創作的科幻小說《永生之后》中拋出了這些問題,并試圖引導人們探討生命意義及思考人類文明延續的奧義。7月14日至16日,由這部科幻小說改編的話劇將在“上音歌劇院”上演。

不同于梁建章此前以學者身份對人口問題進行的研究,這一次,他采用了科幻虛構這一更加能“極端”呈現問題的路徑。梁建章告訴「深響」:“《永生之后》是一個比較深度的哲學思考,希望利用舞臺效果、現場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一起思考關于傳承與創新的哲學命題。”

無獨有偶,就在上周,攜程集團宣布推出針對全球員工的生育補貼政策。自2023年7月1日起,入職滿3年的全球員工,不論性別,每新生育1個孩子,將獲得每年1萬元的現金補貼,直到孩子滿5歲,總計可獲得5萬元。經初步測算,攜程計劃未來投入10億元生育補貼,用于激勵員工生育。

從在公眾視野中以各種形式發聲到以實際行動真金白銀地支持,梁建章在其研究領域方面的知行合一贏得了很大范圍的輿論認可。但現實仍然殘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中國出生人口僅為956萬,比2021年減少106萬,創歷史新低。政策改革各種因素盤根錯節,梁建章的努力能產生多大的效果仍是一個問號。作為一位“先驅”,在愿景實現之前,他也注定要承受一些不理解。

《永生之后》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2世紀,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人類終于開發出了“永生藥”。然而,地球資源有限,“永生不老”與“繁衍后代”無法同時達成。人類按照自身意愿分成了“長生區”與“生死區”——“長生區”的公民選擇服用“永生藥”,放棄生育權;而那些堅持擁有生育權的人們,則被停止發放永生藥,形成了“生死區”。

兩方按照自己的觀念各自發展。在故事中,“長生區”的人們雖然實現了長生不老,永葆青春,但由于沒有新生命的誕生,社會失去活力。長生區的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有風險的科學研究,他們寧可宅在家里也不愿外出,擔心由于遭遇概率低于萬分之一的車禍而意外喪生,甚至有些國家通過了全面禁止駕駛機動車的法案。人們失去了好奇心和無懼無畏的創新意愿,文明被永生鎖死在了時間里。

要想讓觀眾們通過話劇迅速理解傳承與創新的奧義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梁建章告訴「深響」,其在話劇創作的過程中參與度較高,尤其是中心主題表達方面——“我會幫著去審題,也就是這個哲學命題到底怎么把握,生命意義怎么去探討。我也花了不少時間跟演員們溝通這個劇的理念。當然我也會參與一些策劃推廣。”

“因為這個作品不是現實的設定,而是科幻的設定,大家對它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當然覺得我的理念、書的理念設定是對的。但在長命(永生)和生死之間做選擇,確實一般人應該都會選擇長命。還有些人覺得可以先生孩子,再選擇以不生孩子為代價的長命(從而兩者兼顧)。”梁建章說:“到底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生替法的法律,這樣一個牽涉到人口爆炸的歷史演變過程,我花了不少時間來解釋這個設定。但話劇時間有限,沒有那么多時間來解釋這個設定,就可能會有不理解,包括演員那時候也不太理解。不過演員們對這個劇的熱情是空前的,他們特別想討論這個話題,各種解讀,對于外星文明,永生藥,腦機接口等等。”

他坦言這是他第一次做話劇,沒什么經驗,但一切的核心就是通過永生的話題引出創新與傳承的思考——建組儀式上,梁建章表示:“這部作品討論的內容圍繞文明的延續展開,是在探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意義。而我自己的答案也寫在了小說中,它就是傳承跟創新。”

“永生”的設定,將創新與創承的條件代價都極致化了,當故事發展到一個極致的設定之下,大家就會發現,無論是劇情的設置還是人物的塑造,這一切都是為了最終探討生命的意義做鋪墊和襯托的,主題還是引起大家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和追問。人類為什么存在于這個世界,我們應該追求什么?

“我們現在對于人類生命意義的探討并不多,絕大多數人都還是為生計奔波,很少思考這些。我覺得現在是值得去思考這個問題的,因為科技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科技會對人產生什么樣的異化?我們應該發展什么樣的科技?這樣的思考當然有的比較枯燥,很難用邏輯去分析,現在比較流行用科幻的方式去展現。”

而之所以選擇「永生」來作為敘事主線,其核心原因是相比于空間上的拓展,人類在時間上的拓展其實更為容易。

時間與空間,兩者都被期待可以無限擴張。梁建章認為,太空移民的進程不會太快,送幾個人上太空可行,但要移民百萬人在火星上生老病死,這個或許要上千年才能做到。人類科技在時間上發展更為容易,無論是完全依靠虛擬世界實現永生,還是現實世界壽命的延長,都比太空移民要簡單。時間的拓展和生命的延長,也將從根本上影響人性,沖擊現有的社會結構。

古往今來,“永生”始終是帝王將相夢寐以求的神仙術。以永生話題引發人們對于人口問題的思考一方面有足夠的噱頭能引起更大范圍內的探討,另一方面也“寓教于樂”,給沉重的人口話題打開了一種輕松、非正式的新解構路徑。

從永生視角衍生而出的思考最突出的在于資源分配與老齡化話題和生育選擇話題。

為什么秦皇漢武都渴望長生?從正面思考,只有永生才能讓他們一直占有世界,占有至高的資源,延續他們的治國理念。而反過來看,如果他們真的永生了,無限延續自己的統治,那么資源將一直被他們占有。在梁建章的科幻故事中,長生區的元老陳述了“既得利益者”的內心:“科技停滯導致社會固化,其實也未必是壞事。最關鍵的一點,永遠都是確保大家的安全長命。科技創新風險很大,基因科技可能導致人類物種瘟疫,發展太空旅行可能導致外星人提早發現地球……”

如果長生不老真的實現了,99.9%的概率人類社會將變成老齡社會,因為資源是有限的,新生兒會越來越少。投射到我們真實的世界里,如果老人越來越多且不退休,年輕人就沒有機會,他們的創新想法會被老人壓制,他們的努力不能顛覆上一輩人,他們的空間就會被局限掉,顛覆性的創新就不會發生。

老齡化除了帶來資源分配、創新等方面的問題,還會直接影響經濟活力。試想永生的人需要買房換房是什么頻率?

梁建章此前分析表示,目前中國的人口結構還相對年輕,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數在2500萬左右。他們現在正值30多歲,是獲取收入和消費的黃金時期,他們對房屋和其它物品的需求,是過去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然而,未來二三十年間,這個群體將變老、退休。根據七普數據,我國80后、90后、00后的存活人口分別為2.15億、1.78億、1.55億。由于人數減少,當90后、00后達到30歲的黃金年齡時,與上一代人相比,他們對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也會放緩。對大多數耐用消費品來說,按年齡的消費周期與房地產相似,即大多數人購買耐用消費品的年齡都為25-45歲,因此,一個國家進入老齡化以后,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將會減少。

老齡化是表現,根本原因則在于生育選擇。

《永生之后》也打開了討論這一社會問題的切口——你要新生命繁衍,還是要永生。這可以引申出更多更通俗的問題:如果沒有基因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的我們能承受類似永生的孤獨嗎?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養育下一代和我們所追求的生命意義是利益一致的嗎?

梁建章關于鼓勵生育的觀點非常明確,并且給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今年2月,梁建章所在的育媧人口研究智庫發布了《中國人口報告預測2023版》,他提出“給予多孩家庭每月2000元現金補貼”、“二孩以上家庭父母社保和所得稅減半,三孩以上家庭則全免”等建議,一石激起千層浪;今年5月,他最新出版的書《人口戰略》則對于女性生育意愿下降、非婚生育、輔助生育、女性平權等一系列話題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其中關于“女隨母姓”、人類告別“父系社會”的觀點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論。

站在人類與國家發展的“大我”角度,確實鼓勵生育迫在眉睫。但現實問題是,具體到個人,難題很多。一些年輕人對于梁建章的“花式催生”也有些許不理解。

對此,梁建章并不介意,他認為從追求深層次的意義角度,傳承和創新,個體和整體(的目標)基本上是統一的。“個體追求能留下什么,基因也好、創新也好,這跟種群的延續是統一的。一個能夠自洽的人生的意義,必然跟種群的延續是一致的,不應該有矛盾。否則可能延續了一代人,就沒了,就不會有我們今天來思考這些問題了。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思考問題,也是以前的人不斷傳承和創新到我們這一代的結果。”

遺憾的是,盡管梁建章如此絞盡腦汁地表達生育問題的嚴峻性,當前的低生育率形勢仍然難以扭轉。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預測,今年印度的人口就會超過中國。好在有梁建章的啟發在前,這些殘酷事實或許也能引發人們更多的思考與行動。

以下為「深響」整理后的部分訪談實錄:

?

Q:怎么想到要用話劇的形式來表達創新和傳承的命題?

A:這本書本來也是比較適合搬上舞臺的。它是一個比較深度的哲學思考,我覺得舞臺的效果會比較好,如果能利用舞臺效果,讓觀眾深度思考,可能會比看書好。另外,我覺得現在很多東西都是虛擬的,在電腦前就能解決,這也不太好,還是需要有一個沉浸式的感受,大家走出來去現場感受,這樣才能拉動經濟拉動旅游。而有這么多觀眾在一起思考這樣一個哲學命題,可能和自己一個人在家看小說的感受很不一樣。

Q:話劇對書的內容做了哪些改編?您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參與的?

A:我的參與還是比較深度的。編劇方面,我會幫著去審題,也就是這個哲學命題到底怎么把握,生命意義怎么去探討。我也花了不少時間跟演員們溝通這個劇的理念。當然我也會參與一些策劃推廣。

因為這個作品不是現實的設定,而是科幻的設定,大家對它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當然覺得我的理念、書的理念設定是對的。但在長命(永生)和生死之間做選擇,確實一般人應該都會選擇長命。還有些人覺得可以先生孩子,再選擇以不生孩子為代價的長命(從而兩者兼顧)。

到底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生替法的法律,這樣一個牽涉到人口爆炸的歷史演變過程,我花了不少時間來解釋這個設定。但話劇時間有限,沒有那么多時間來解釋這個設定,就能會有不理解,包括演員那時候也不太理解。不過演員們對這個劇的熱情是空前的,他們特別想討論這個話題,各種解讀,對于外星文明,永生藥,腦機接口等等。

這個內容太多了,我就得拉回主題來,回到永生的話題上。這個蠻有意思的,我當然也是第一次做這個事情,也不是很有經驗,在摸索。確實這個話劇刪掉了一些書里的細節,然后圍繞怎么呈現核心沖突,也就是“長生區”和“生死區”的沖突思考了很多。故事里面也有愛情,愛情這個東西也不是我擅長的,這個怎么表現,基本是聽劇組的想法。

Q:如果您個人面對了長生和生死的選擇,您會怎么選?

A:創新和傳承如果可以兼得(當然最好)。你可以一直活很久,又可以不斷創新,也有后代。但這個代際更替與永生在人類外太空移民之前是不可能兼得的。太空移民這事沒那么快,你送幾個人到月球、火星上可能幾十年就可以,但要移民100萬人在火星上生老病死,這個可能要上千年才能做到。空間上的拓展和時間上的拓展,對于人類科技發展來說,更容易的是時間上的拓展,更容易永生。或者是到微觀世界,完全是靠虛擬世界實現永生,這兩個方向就使得外太空移民要比時間上的永生或者是數字上虛擬的永生要難得多。在這種前提下就必須有個選擇。

但是選擇什么?我個人傾向還是希望創新跟傳承是更重要的。如果你永生了,但沒有任何事可以做,沒有新東西,整個社會是固化的,那其實非常沒意思,相當于一直坐牢,永生也就沒有意義了。永生還是要有新的東西才有意義。如果要選擇的話,永生也不是很好。

這是這本書的意義。你的永生、人類種群的延續,都不光是時間上的延續,還要有創新,不斷提升種群的能力、去探索未知,不斷有新的血液加入才行。個體來看,也不是每個人都想一直活下去,尤其如果整個社會是固化的話。

Q:這部舞臺劇和您的觀點有非常強的關聯,但如果話劇里表達觀點、說教的訴求非常強,是否會遭遇反彈?

A:當然不會在乎短期的市場反應。所有新的故事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有個預熱期。更重要的是引發大家的思考,引發大家對于人類生命意義的探討。我們現在對于人類生命意義的探討并不多,絕大多數人都還是為生計奔波,很少思考這些。我覺得現在是值得去思考這個問題的,因為科技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科技會對人產生什么樣的異化?我們應該發展什么樣的科技?這樣的思考當然有的比較枯燥,很難用邏輯去分析,現在比較流行用科幻的方式去展現。

這個劇在科幻題材方面,我覺得應該是首創的,你看國外的科幻題材主要都是將虛擬世界,技術到了一定程度會對人類產生什么影響,有些太空旅行的故事其實等于是把武打小說放到星球大戰的場景,這不太現實,仔細思考一下未來的社會肯定不會是那樣。這個劇比較獨特的方向是去探索人類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空間上的拓展,太空旅行,時間上的拓展,永生。人類以前平均壽命活到三四十歲,現在平均壽命已經將近80歲,而且有很多人活到了100歲,以后會更久,人性一定會發生一些變化,婚姻制度會發生變化。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會不會發生變化。

我覺得生命的延長會在根本上影響人性。當然我這個故事里是把長壽極端化了,非常非常長壽,也完全要以不生孩子為代價。這樣一個情況會對人性,對于社會,對于科技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沖擊?用這個設定引發大家的思考。

Q:可否再詳細聊聊傳承和創新這兩件事之間的關系?確實站在“大我”的角度,人類與國家的角度,您的很多觀點都很有建樹,但具體到個人,太多難題了,有些年輕人對您的“花式催生”感到不適,您怎么看人類問題面前的“大我”和“小我”?

A:意義的問題我這幾年思考了,也看了很多哲學和宗教的話題。人類的本能,就是一個傳承和創新。過去的傳統文化,更多的是強調傳承。現在我覺得,人類的傳承不光是從后代可以傳承下去,現在更要創新。其實現在越來越明顯了,創新對于社會進步、國家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個人事業的成功都很重要。人類本能地對新東西好奇。

從追求深層次的意義角度,傳承和創新,個體和整體(的目標)基本上是統一的。比如個體追求能留下什么,基因也好、創新也好,這跟種群的延續是統一的。一個能夠自洽的人生的意義,必然跟種群的延續是一致的,不應該有矛盾。否則可能延續了一代人,就沒了,就不會有我們今天來思考這些問題了。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思考問題,也是以前的人不斷傳承和創新到我們這一代的結果。

Q:《永生之后》之中,長生區社會失去活力,文明失去了好奇心和無懼無畏的創新意愿。這也符合您之前多次強調的老齡化及少子化帶來了年輕勞動力規模萎縮會極大削弱國家在創新層面的競爭力。可否為我們再解釋一下「少子化會削弱創新力」這個判斷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會不會有種可能性是長生區的人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鉆研,從而實現更大的突破?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是諾貝爾獎科學方面的獲得者的年齡越來越大,193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沃納·海森堡和保羅·狄拉克當時年僅31歲,但現在獲獎者基本70歲起步。您怎么看這個現象?

A:你說諾貝爾得獎者都七十多歲了,但你要看的不是他得獎的年齡,而是他取得成果的年齡,這基本上還是三四十歲。其他的我不熟悉,經濟學我很熟悉,那些經濟學家獲諾獎的,都年齡挺大的,但你看他們的成果很普遍的都是在他們三四十歲的時候獲得的。

當然,總的年齡會延長一些,因為人類的知識越來越多,我們的教育又沒有任何速度上的提升,這使得你基本要博士階段才可以去做一些科技方面的研發跟創新,念到博士的話已經快三十歲了。這實際上是浪費的。當然教育的話題很深,其實我們可以提速,因為現在的工具比以前好很多了,很多東西不需要背,現在需要的是用現在的知識模型框架在教育階段能學到位,然后不斷地自己去探索某些區域的前沿。三十幾歲仍然是最佳的創新創業的年齡,這個時候他的思維、精力是最活躍的。

老齡化社會是另一個問題。除了無限長壽會有拖延的問題,還有就是晉升機會會比較少。老人多、年輕人少,那年輕人的晉升空間就小。新一代人少,沒有新的項目,經濟的需求會萎縮,年輕人在公司里上升速度慢,動力就會受到影響,除非去創業。但創業的話,因為年輕人少,大部分需求被老人占據,所以反而老的公司會有優勢,創業就不會有以前那么容易。當然,有革命性的科技出來就是另一回事了。但一般情況下,比如你要再做個新的酒店品牌,就肯定不容易,因為需求不會增長得那么快。所以年輕人的活力會下降、上升空間減少,時間長的話節奏也會慢下來。

老人知識的積累會越來越多,這沒有問題。但是他接受新的東西的能力會下降,因為這個大腦容量就是這么多,老的東西越多,一方面確實經驗越多,但是留給新的東西的空間就會小。所以越是顛覆性的,大跨度的這種創新,越可能是來自年輕人。像交朋友一樣,老人,當然到一定的程度他的記憶力、功能會衰退,但是即使是這些不衰退,比如說五十歲左右,像我一樣,你現在要交新的朋友也就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老的會占據你很大的空間,交新的朋友就會少。

Q:無論是您之前的各種公開發言,還是書和話劇這樣更加正式的、系統的表達,您覺得自己被大家誤解最多的觀點是什么?或者說最難以讓公眾理解的點是什么?

A:關于女性。我其實寫了不少東西說明人口跟女性平權并不矛盾,也說了很多次。但大家可能從常規意義來理解,總認為人口跟女性的平權是矛盾的。

這在傳統社會肯定是矛盾的,在現在這個社會也是矛盾的,但真正到了政府干預、把撫養孩子作為一個對社會很有貢獻的一種工作來看待的話,就會減輕負擔。在這個前提上再加上一些配套措施,像我們公司可以在家辦公、給生育禮金,在公司建立女性友好的職場環境,可能就可以把這種矛盾減少到一定的程度。

婚姻制度未來肯定會越來越被弱化。如果社會福利到位的話,應該不影響單身的人去撫養小孩。當然,這個確實需要整個社會的很大的配套。這個可以學習北歐國家,社會福利很好,女性地位很高,生育率也很高。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