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被官媒點名!年輕人的前途到底該聽誰的?

導讀 原標題:張雪峰被官媒點名!年輕人的前途到底該聽誰的? “勸人學...

原標題:張雪峰被官媒點名!年輕人的前途到底該聽誰的?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把他打暈”,這些頗具爭議的話均出自考研名師張雪峰之口。

醫學、新聞、媒體、醫院,這些關鍵詞在近期以集中式的偶然,與張老師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圖源:網絡

如今,就連官媒也下場參與評論,看來張老師這一次真的火了。

六月底七月初,是高考志愿填報的焦灼戰期。

本應該在這時活躍的張雪峰卻偃旗息鼓了。

6月24日,靠著幫考生規劃專業而出名的網紅老師張雪峰,發微博稱自己“因過度勞累被醫院收治住院了”并配上自己在病床上的照片,上了熱搜。

圖源:微博

很多網友猜測,這是不是因為他得罪了誰,不敢發聲了?

結果,就在前幾日,張雪峰更博下場辟謠。

圖源:微博

高考過后,專業報考成為社會關注話題。

張雪峰也因為一句“學新聞沒用”被有心者推上了輿論風口。

輿論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而來,多名新聞學教授發文怒懟,媒體圍剿,人民日報發文評論。

圖源:網絡

對于官媒的評價,網友們似乎并不買賬:

不為就業讀什么大學?合著是促進消費去了嗎?這什么邏輯?

人民日報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我就信。

夢想與飯碗,哪個更重要?年輕人的未來,到底應該掌握在誰手中?

憑借東北段子手的天賦,張雪峰考研升學、選擇專業講出了圈。

有人挺他:“窮人需要張雪峰”、“話糙理不糙”。

也有人罵:“現實利己主義者”、“庸化年輕人”。

張雪峰的火爆,在于他充滿爭議性的發言,同時又能尖銳地點破現實。

他會站在社會生存學的角度,為考生提供中肯的意見,其中最主要的是圍繞就業。

常被人們稱為幫著“避坑”。

圖源:微博

大學的專業雖是經過科學的體系架構進行設置,但未必適用于所有人,也受制于時代變化的滯后性。

時代是主角,我們只是配角。

社會發展存在供需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工業化發展走進現代化,那個時代迫切需要大學生、知識分子群體的加入。

當時代走到今天,不能否認的是大學生群體趨于飽和,供大于求,這個群體也開始內卷,就業難。有些行業甚至不需要大學生,對應的中考分流政策出現。

我們回看“新聞學”這個話題。

記者,曾經的無冕之王。現在的很多新聞工作者會自嘲,這個行業是個“坑”。

是新聞專業不好嗎?當然不是。

只是當下諸多復雜因素的存在,讓這個行業在走向衰落。

短視頻時代可能人人都具備新聞傳播屬性,深度報道并不適于當下。

大批媒體人轉型,以公關和律師群體居多,但只是少數,更多選擇做自由職業者,極端的甚至跑去送外賣,這是現實。

唯有個別媒體風生水起,幾家獨大,但代表不了行業。趨勢下行,這是有目共睹的。

張老師給學生家長的建議雖戲謔,但很中肯,只是措辭和場合出了重大失誤。

“別學新聞論”之前,張老師也曾數次引發過爭議、頻上熱搜。但之后過去也就過去了。這次風波雖然幾個教授出來喊話,頂多算是網上正常的爭論。

但隨著輿論擴大,張老師的往日言論、商業版圖、七七八八都被扒了出來。

有人評價他:“為了賺錢販賣焦慮”。

有些時候、有些人,只要跟錢沾上邊,立馬就讓人覺得不那么純粹了,放在當下甚至有人會建議查一查。

這時候換誰,誰都有點慌。

移動互聯網是一個超級放大鏡:一句話、一段視頻,就能把一個人捧上天或者錘到土里。

當官媒下場點評后,張老師終于“扛”不住了。

幫別人避坑,這次卻掉了坑。“把他打暈”或許是句玩玩笑,可惜卻弄錯了對象和場合。

如果張雪峰當時面對家長,并沒有那么情緒激動,又或許他和所有專家學者一樣,奉勸青年人要勇敢追夢,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或許結果就不一樣了。

而張雪峰與其他老師不一樣的就是,在很多時選擇了說出那些“難聽”的實話。

通過張雪峰的視頻,能看出他是個真實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備受很多學生、家長的追捧。

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追捧、理想主義者排斥的人。價值觀不同,也沒好壞對錯。

真實、直接,給他帶來大批粉絲,同時也帶來了麻煩。

我們以前在網絡沖浪暢所欲言,是因為上個互聯網時代處在起步和發展時期,萌芽和發展意味著相對的自由。

隨著網絡時代的成熟和相關輿論監督體系的健全,制度代替了以前的主流,國人的處事哲學也平移到了網上。

尤其是公眾人物,在網絡比在生活中更要謹言慎行,否則很危險。

回到那位新聞學父親那里:孩子如果真熱愛,我相信打暈他,他也會照樣報新聞專業。

對于未來的選擇,年輕人有自己的判斷,報考老師說的不一定是真理,更永遠無法代替誰做選擇。

畢竟,只有按你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才算是一種成功。

關于填報志愿,你更支持哪種觀點?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