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總理的首場座談會,他們是“座上賓”
據新華社報道,3月21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湖南調研并主持召開先進制造業發展座談會。
這是李強就任國務院總理之后,首次赴地方調研。陪同他一起調研的還有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
這也是李強就任國務院總理之后,首次在地方召開座談會。
總理的“座上賓”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在新聞聯播的畫面中注意到,座談會上,坐在李強對面的共有10個人。
除了湖南省省長毛偉明,以及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雷紹業,其余8位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8家企業負責人談了情況和建議。
這8位企業家分別是:
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西廷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俞培根
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
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
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九虎
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
堅守制造業決心不能動搖
8家企業來自全國各地,企業性質不一、主營業務也各有不同,但有兩個共同的標簽。
第一個標簽是制造業。
這些企業大都曾經登上過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榜單,其中東方電氣、海爾集團、小米和中聯重科都名列2022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聯重科還連續入選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
制造業就是李強此次在湖南調研的重點。
李強指出,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我們堅守制造業的決心不能動搖。
從全球范圍來說,我國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其中制造業規模已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從國內經濟發展來說,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了33.2%,起到了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作用,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
但“大”還不夠。
李強指出,隨著國內外形勢發生復雜深刻變化,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一個重要關口。
這個關口是什么?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今年3月初,在國新辦“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就說過,當前新型工業化發展面臨著一些新的形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我國處于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信息化水平不高、工業技術比較薄弱、高端產業的優勢地位不明顯等。
在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實現領跑
在此次湖南召開的座談會上,李強要求,做強制造業的力度必須加大。
怎樣從“堅守”到“做強”?
這就涉及到8家企業共同擁有的第二個標簽:技術創新。
它們都是憑借創新,成為了各自行業的“領跑者”。
舉兩個例子。
南瑞繼保主要從事電網、電廠和各類工礦企業的電力保護控制及智能電力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
2007年,該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啟動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應用技術攻關,先后建成云廣、向上、吉泉、昆柳龍等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逐步走到世界前列,實現高端電力裝備“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沈鼓集團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型、領軍型企業。
今年2月,由沈鼓集團研制的我國首臺套9兆瓦級大型海上平臺壓縮機順利通過72小時負荷運行考核,一次投運成功,標志著我國海上天然氣生產一舉擺脫對進口壓縮機組的依賴,填補了海上油氣平臺用壓縮機的國產化空白。
此次調研和座談期間,李強對于“做強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企業發展
大力培養、吸引和用好優秀科技人才,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打造更多有話語權的產品和技術。推動產品標準和質量提升,以產品創新引領和拓展市場需求。
培育世界一流的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要在優勢領域鞏固領先地位,還要在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實現領跑,加快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緊緊圍繞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堅持優化布局、集群發展,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對營商環境
實打實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積極營造尊重企業家、鼓勵創業創新創造的濃厚氛圍,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不斷增強企業發展新動能。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強化支持先進制造業的政策導向,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先進制造業流動,形成有利于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良好生態。
資料 | 新華社、湖南日報等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政知新媒體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