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現代快報訊 “我們雨花巷老鄰居在微信群里討論了,這邊有個戴家,他家印刷廠就正對著柱子。”近日,曾住在南京中山東路附近的顧阿姨給現代快報025-96060熱線打來電話,提供了鬧市區兩根柱子的新線索。
△石柱位于玄武區中山東路139號正前方
中山東路上的兩根柱子引發雨花巷老鄰居集體回憶
11月1日,現代快報報道了現位于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139號正前方人行道上的兩根柱子,造型古樸,看上去有一定的年頭,這引發了網友討論。
△石柱高約3.8米
其中一種猜測是,這兩根柱子曾是雨花巷的門頭。據記載,雨花巷是一個舊地名,位于中山東路北側,南京市體育館西側,南起中山東路,向北在70米處被圍墻所堵,屬于斷頭巷。2008年因城建拆除,巷名消失。
顧阿姨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雖然雨花巷拆了,老鄰居們分散住在各處,但還有微信群聯絡感情。最近,現代快報的這篇報道被轉發到了曾經的雨花巷老鄰居群里,大家七嘴八舌地回憶住在這里的往事。但關于這兩根柱子,多數人只是有印象,具體用處答不上來。“問問戴家兄弟幾個,他家的印刷廠就在柱子后面。”群里有鄰居提議。
70多年前的老照片記錄了兩根柱子的影像
老鄰居回憶中的“印刷廠”全稱為“新大陸印刷廠”。老鄰居的電話打到了現住城東的戴振強的家里。今年77歲的戴振強,5歲時隨家人從白下路搬到中山東路。1962年,他去往外地讀大學后離開,家人則在這里住到了1978年左右。
△戴振強拿著老照片
“我父親是新大陸印刷廠的老板,1950年,印刷廠從白下路搬到市口更好的中山東路上。”巧合的是,戴振強在家中找到了一張老照片。從這張方寸大小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人站在兩層小樓前,后有“新大陸印刷廠”的六字招牌。兩根柱子就在印刷廠正前方。柱子旁是法桐樹的幼苗,與柱子齊高。據戴振強回憶,這張照片是剛搬來的那一年(1950年)拍下的,當時的門牌號是中山東路133號。“照片中的人是我父親,當時拍這張照片,可能是為了紀念印刷廠搬家吧。”
△老照片翻拍
戴振強表示,印刷廠的房子并不是新建的,在搬來前就存在了。“房子是我父親租下來的,不是買的。但是具體房子誰建的,跟誰租的,這就不清楚了。”據他回憶,印刷廠所在的這棟二層小樓坐北朝南,一共五個門面,印刷廠占兩個門面。一層是營業部和擺放印刷的機器,樓上二層一半是住家,一半是排字房。
采訪中,他和老伴一起回憶了當時的中山東路北側的商鋪和巷弄的位置。印刷廠東側就是外文書店,中間隔著一條約2米寬的巷子。印刷廠西側依次是三個門面,然后隔著五六米寬的巷口,就是后來的雨花巷。“雨花巷里的建筑風格很像上海的高級里弄,看著是很時髦的。而像一墻之隔的外文書店后面就不一樣,建筑是比較中式傳統的,和老門西老門東比較像。”
隨后,現代快報記者將這張照片轉發給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周琦。他對比了一下表示,基本可以判斷,柱子和照片后的小樓建筑風格比較統一,是同一時期建成的。
可能為“陸根記”所建?專家:暫無文字資料可證
在讀者顧阿姨的幫助下,現代快報記者采訪了幾位曾住在這里的老人。據他們回憶,新大陸印刷廠所在的樓棟,很可能是一家來自上海的建筑公司“陸根記”所建,同時期還承建了原民國時期的“國立美術陳列館”(現江蘇省美術館)。
△石柱外側凹槽
陸根記是民國時期上海的一家營造廠,也就是建筑公司。據1937年上海市的一份刊物記載,當時的上海市中心醫院、國立商學院、百樂門大飯店、中國銀行宿舍、南昌江西省立醫院、助產學校、南京助產學校、南京國立音樂院、國民大會堂等工程,都是陸根記承造的。
陸根記承接國立美術陳列館工程期間,在南京待了5個月,曾經登報發啟事:“敝廠承造國立美術陳列館暨國民大會堂工程。根泉初因國民大會會期已定。舉國大典不容忽視。工程方面不得不如期完成。留京主持先后凡五閱月。”
△石柱外側凹槽
文史學者胡卓然表示,全面抗戰開始后該廠曾經一度遷到云南昆明,但目前沒有查到文獻記載它曾遷到南京或在南京設置辦事處。
《申報》1934年12月25日的記錄能看到,它在上海的地址曾經有變化,從上海的“寧波路四十七號”遷到“江西路三百五十三號”。這份聲明還提到,陸根記營造廠“在京滬各地承造各項房屋橋梁道路工程、歷有年數、頗著聲譽”。
此前報道:
南京鬧市區兩根柱子是干啥用的?網友開啟大猜想
現代快報+記者 蔡夢瑩 劉靜妍 文/攝
(編輯 蔣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