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14歲,有苦讀詩書的日夜、有烙印在心的情愫,也有叛逆貪玩的身影。然而,并不是每個青少年都能一頭扎在書堆里。
或許是覺得傳統的數理化課程還不夠顛覆少年的大腦極限,海外老師們貼心地為14歲的中學生送上了一門婚姻/育兒課——且,還是必修的。
近年,美國、加拿大等部分海外學校紛紛開設育兒課程,大多數在高一階段,每個學校略有不同。這門課上,同學們不僅要模擬結婚流程,學習育兒方式,還得親自體驗帶娃:照顧好一個模仿真實嬰兒飲食、睡眠和哭鬧的高科技玩偶,將其“活著”帶回學校。
在校方的嚴格督促下,海外的青少年就先行一步按下了“變成大人、結婚奶娃”的快進鍵,見識了婚育二字的責(ke)任(pa)后,青少年們該精神衰弱的衰弱,該分手的分手,不分手的也對早孕打上了大大的警惕符號。
真人版《模擬人生》,怎么笑著笑著就哭了
“哇——哇——”
在電子嬰兒的啼哭聲中,滿面倦容的少年意識到自己將徹夜難眠。高中健康課上的防早孕教育作業,成功演變為學生們的睡眠殺手。
2021年,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北灣的公立學校奇佩瓦中學,在其官方臉書(Facebook)上分享了一張特別的照片——照片上的電子娃娃們平安無恙地回到了教室。
孩子們“活著”回來了。(圖/Facebook @Chippewa High School)
這張圖片的配文是:“孩子們回來了!期待這次周末育兒體驗后的課堂討論。雖然這周一早上,每個人看起來都有點累。”
以前父母總說,等到孩子降臨的那一天,我們才會真正體會到為人父母的感覺。可他們還是漏算了一點,有朝一日,不生娃且單身的年輕人還能在校園被迫體驗賽博育兒。
根據課堂要求,學生要把機器寶寶帶回家照顧一個周末。共同撫養這名“嬰兒”的兩名學生手腕上會綁上一枚鑰匙,在寶寶哭鬧的時候,這個鑰匙需要插到寶寶后背的卡槽里,轉動一下后保持同一姿勢至少5-10分鐘,才能停止寶寶“魔音灌耳”的哭泣狀態。
14歲的美國某公立中學高中生奧利維亞,在入學初期就成為了賽博嬰兒威廉的“寶媽”。從項目開始的周五晚上8點到下周一的早上5點,奧利維亞都要一手一腳全力負責這名“寶寶”的生活起居。
根據奧利維亞的母親羅倫觀察,帶娃期間的奧利維亞開始縮短她的如廁時間、頭發總是在凌亂和油膩中徘徊,一向愛打扮的她就連衣服都穿得亂七八糟。
賽博嬰兒William:又是戰勝人類的一天。(圖/Facebook @Lawren Galloway)
羅倫說:“那時家中正好有名新生兒,所以奧利維亞就拜托我在熬夜照顧新生兒的同時,順便照顧她的‘孩子’威廉。當然了,我拒絕了她,畢竟那可是她自己的作業,而且我實在沒辦法同時照料兩個孩子。”
三天加起來睡了不到五小時的奧利維亞,在那段時間整個人都處在神經衰弱的邊緣。而她懷中的嬰兒似乎總能不合時宜地開始隨機哭泣。
“那孩子就好像知道我啥時候想吃飯似的,我的飯重新熱了三回都沒能吃上。威廉不是要抱著哄、就是餓了,他吃飽了我還得饑腸轆轆地給他拍飽嗝。”
一心向娃的奧利維亞,最終成為65分家長。(圖/Facebook @Lawren Galloway)
撫養期間,如果寶寶長時間無休止地哭,機器內部的數據會記錄并扣分,這也意味著作業可能會不通過。
所以在“帶娃”期間,不管人去哪里都得帶著孩子。和脆弱的人類嬰兒一樣,如果帶娃期間“父母”不小心把電子嬰兒摔到地上,也會對育兒成果產生嚴重影響。
(圖/Facebook @Chippewa High School)
在這門奶娃課上,男生也得親自操持育兒生活。為了避免學生作弊,防止嬰兒啼哭的鑰匙必須綁在本人手上,因此,他們無法把娃交給媽媽或家里的其他成員來照料。
一名網友在帖子中寫道:“我記得我同年級有個男生把娃娃帶去看球賽,然后不小心把娃摔地上了,于是這個作業就沒過。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把娃娃每次哭的時間段記錄下來,寫成喂養日記。”
根據海外同學的分享,目前學校最新款的娃娃包含了:不定時鬧脾氣、不定時餓肚子、不定時需要換尿片、不定時需要拍嗝這幾種功能。至于孩子是為何而哭,只能靠自己摸索了。
當然,讓十幾歲的青少年如此真切地體驗育兒生活,主要還是為了防止早孕。作為性教育的一部分,演練是假,下馬威是真。
提前體驗結婚生子,有必要嗎
除了帶娃之外,青少年們在課結后還需計算生活和養育成本,這也提前給那些在“戀愛腦”沖擊下決定鋌而走險的年輕人上了至關重要的一課。
為了幫助年輕人提前探索為人父母后嬰兒身體上、情感上和經濟上的需求,負責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森林湖高中(Lake Forest High School)傳授育兒教育的安德森教授,把育兒模擬后青少年們應該明白的事情總結成了三個部分:
1、嬰兒的需求是不可預測的,且必須迅速地得到滿足。
2、嬰兒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
3、嬰兒會極大程度地改變父母原有的生活。
精準記錄孩子的生活規律。(圖/ Aram Boghosian For The Boston Globe)
學生們要結合當下學歷,即高中沒有畢業的情況下自己在社會上能找到什么工作、大概賺多少錢,以此判斷現階段是否能養得起寶寶。
除了書寫個人情況的報告外,學生們還需擬出一份關于孩子的報告。其中包含線上調查和實際帶娃期間一個寶寶所需的尿布、奶粉等必需品的花費。同時,還要結合當下最低時薪,計算在自己忙不過來時送寶寶去日托班所需的花費。
“救救我,救救我”。(圖/《摩登家庭》)
清一色養不起寶寶的高中生育兒報告里,一名母親卻說自家高一孩子算下來不僅能養娃且還有盈余。
這位學生的報告里,以近14美元的最低時薪來計算,自己生娃后將一個月工作30天不停歇,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掙3360美元,一年工資算下來4萬多,養孩子花費一半后還能存下2萬美元。
學生的母親在看完這份報告后表示:“當時我就想問她,‘是不是結婚生子后廁紙都要從娘家拿?’”
娃:“所以,這個家是只有我需要吃飯嗎?”(圖/網絡截圖)
或許有杠精會說:“就算青少年們清楚地意識到育兒成本的高昂,他們也能在犯錯后不負責任地把孩子打掉啊。”
然而,目前,全球只有5個國家沒有墮胎禁令。所以意外懷孕后,孩子的去留并不能成為準父母的主觀選擇。
育兒課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讓青少年厭惡小孩,或是扼殺他們成為父母的渴望。而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在行動前對可能產生的后果有更直觀的了解,從而避免意外的發生。
當然了,如果有人在上完育兒課后認為自己在讀書的年齡每天僅睡3個小時,天天不定時哄孩子,比上學、出去闖蕩更有意思,那誰也攔不住這些天選父母不是嗎?
參考資料:
[1] Kim Wong-Shing, Teen Brings Robotic Baby Home For The Weekend For Class Assignment And It's A Disaster, July 30, 2022
https://littlethings.com/family-and-parenting/teen-robotic-baby-class-assignment
[2] Kenleigh Theis, The Baby Project, May 17, 2019.https://theforestscout.com/18439/in-lfhs/the-baby-project/
撰稿 瑞 亞
編輯 王中中
校對 楊 潮
排版 郭芷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