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棄中國市場!事難辦、錢難賺,夾縫中生存的歐美商人發出宣言

導讀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這句曾經代表著中國臺灣省高雄市人民美好愿景的話,如今也是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期間世界人民渴望富足和平生活的心聲...

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這句曾經代表著中國臺灣省高雄市人民美好愿景的話,如今也是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期間世界人民渴望富足和平生活的心聲。當我們每個人都深刻感受到疫情與戰爭對自身生活的負面影響之時,深陷經濟通脹與能源危機的西方民眾則徹底成為了中國人眼中“需要解救的受苦受難的人民”。而在歐洲人近日紛紛走上街頭、打著標語,反對歐盟及北約繼續援烏作戰之時,昔日被西方政客們當作搖錢樹的的商人們也成了待宰羔羊,被積極反華抗俄的本國政府“逼上了梁山”。

據媒體最新消息顯示,在德國總理11月4日對中國進行為期一天的工作訪問,并率領由12家德國企業領導人組成的隨行團隊與中方深化經濟合作后,主張歐洲與中國經濟“脫鉤”的親美派依舊勢力不減。對此,德國8名跨國企業CEO和董事會主席又在《法蘭克福匯報》聯名發表文章強調“獨立性無法靠孤立政策來實現”。與此同時,一心致力于“脫中”的美國總統拜登,也對在中國投資設廠的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進行了嚴厲的政治打壓。當反華抗俄的政治斗爭,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歐洲民眾的正常生活、商人的合法利益時,對華強硬且主張脫鉤的這類政客政治生涯也快到頭了。

1、德企領導聯名讓脫中勢力“閉嘴”,堅持不放棄中國市場。

事難辦、錢難賺,這不但是糟糕國際環境與疫情防控狀態下中國電商們的普遍感受,更是歐美企業家們共同遇到的現實問題。相比于經濟穩步增長、防疫工作順利的中國,目前歐洲商人們不但要面臨供應鏈受阻、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本國政客們將經貿議題“政治化”的行為,也成為了擺著他們面前的最大阻礙。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德國總理已率先對美國及歐美推行的“脫中”政策說不,并引領了德國國內一場恢復中德經濟對話的風潮。

就在11月10日,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薄睦樂、西門子首席執行官博樂仁、默克集團首席執行官葛麗鶴、博世首席執行官斯特凡·哈爾騰、通快集團執行董事會主席尼科拉·雷賓格-卡穆勒、賀利氏集團董事會首席董事長凌瑞德、舍弗勒首席執行官克勞斯·羅森菲爾德和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董事長安格拉·提茲萊特在內的八名德國跨國企業高管,還在《法蘭克福匯報》上聯名發表文章稱,德國總理訪華引發的公開討論的激烈程度表明塑造德中關系對德國是多么重要。觀點交流大有裨益,因為它確保了聯邦政府研議新的中國戰略時可以參考廣泛的觀點和意見,并倡導德國采取的新的中國戰略應該圍繞“在實現(德國)更多的技術領導力、減少依賴的同時,還應該繼續保持對話”。

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全球化趨勢相輔相成,而如今國際間的經濟貿易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句獨立口號就能有所改變的,不論是英國當局為實現經濟獨立的脫歐行為,還是美國為維護經濟利益對華發動貿易戰,其最終結果都已證明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看看現在英國歷史上“最短命女首相”伊麗莎白·特拉斯(Liz Truss)因無法解決國內經濟通脹問題“秒下臺”,美國總統拜登又在本國陷入40年來最高通脹率的同時迎來了自身的最低民調,還有哪位歐洲領導人愿意去充當同樣的反面教材?

對此,德國跨國企業高管聯名在《法蘭克福匯報》發表文章指出:“德中建交50年間,德中兩國的合作日益密切,互惠互利。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德國通過技術優勢、出口和投資為中國的這一發展做出了貢獻,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也為加強德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做出巨大貢獻。這些分支機構使我們有機會從其它國家的技術發展中獲益。同時,這些分支機構也是我們價值和文化的代言人,展示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德國公司在員工待遇、環境和供應鏈等諸多議題上如何擔負起責任。特別是今天,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使我們有機會更快地擴大規模,以便能夠在其它市場更成功地運作。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確保了德國國內許多人的工作和生計。”

2、馬斯克公開“噴”拜登為“老糊涂”,反對美國政府以國安為由的審查。

“FBI,open the door!”,這句在美國好萊塢警匪片中的經典臺詞,已經成為了美國企業高管們的噩夢。為了能夠盡可能清除國內企業中帶有“Made In China”的產品及供應鏈,美國企業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清洗運動”,這也差一點就親手葬送了美國太陽能行業。早在今年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通貨膨脹削減法案》。這一前所未有的清潔能源計劃是有史以來國家對清潔能源最大的政策投資,并有望促進清潔能源的增長,在未來十年內致力于將風能、太陽能和電池儲能的年安裝量提升兩倍以上。乍一看,該法案似乎即將造就美國太陽能產業的“春天”,但其嚴格的對華太陽能供應鏈審查機制,卻使美國太陽能在部署方面遭遇了兩年來最糟糕的一個季度,季度安裝量較下一年同期下降23%。

根據國際能源組織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擁有全球79%的多晶硅產能,占全球晶圓制造的97%,并生產了全球85%的太陽能電池。歐洲和北美對太陽能電池板的總需求量超過全球的三分之一,這兩個地區在實際制造太陽能電池板的所有階段,歐洲和北美平均各占不到3%。這些客觀準確的數據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歐美的許多產業供應鏈都不離開中國,更需要中國14多億人的龐大市場來恢復經濟。而拜登推出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不但使得世界首富馬斯克在內的美國商人的商業活動,或多或少遇到了來自政府的阻力,也讓曾經對美國馬首是瞻、稱兄道弟的歐洲各國,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愛情的巨輪說沉就沉,而歐美間經濟利益的矛盾、政商間對華態度的不同,如今也導致了他們“塑料友情”的破碎。這其中,曾為烏克蘭政府軍提供“免費”星鏈(Starlink)的馬斯克,就與美國國防部“結下了梁子”。對此,一位熟悉美國政府與馬斯克和SpaceX公司討論烏克蘭問題的高級國防官員還評價說:“他是一個我們永遠無法預測的我行我素的大炮。馬斯克的SpaceX公司一直在私底下要求國防部每月支付數千萬美元以資助烏克蘭的星鏈衛星網絡服務,并為其運營減輕負擔。這使得人們對馬斯克不可預測的傾向的擔憂加劇了。”

作為對該信息的回應,馬斯克隨后在推特上突然宣布,他已經撤回了資金請求,并一度暫停了對烏方的互聯網支持。同時,馬斯克還在美國中期選舉舉行前一天發推反對拜登繼續當選,稱“分權可以限制兩黨最糟糕的過度行為,因此,鑒于總統是民主黨人、年紀太大,我建議國會選舉投票給共和黨。”事實證明,只要誰敢于在反華抗俄大業上打退堂鼓,那就會很快從美國的“朋友”變為“敵人”。針對馬斯克的“我行我素”,美國總統拜登已于本周三(11月9日)表示:“我認為接掌了推特的馬斯克與其它國家的合作和技術關聯值得關注,我十分懷疑(馬斯克)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合適的事。”此外,美國兩名參議員也呼吁對馬斯克的推特收購案進行相應的調查,并強調此舉只是防止該平臺獲取可能危及人權活動家和對沙特政府持批評意見的用戶的數據信息。

事難辦、錢難賺,在俄烏沖突夾縫中的歐美商人們,并不愿意離開中國!在歐美的商人們看來,現在本國政客為了政治斗爭不惜加劇烏克蘭戰局,并可能進一步引發核戰爭、歐洲經濟與能源雙重危機的行為,完全就是在用“屁股指揮腦袋”。即便是渾身充滿銅臭味、發國難財的“戰爭販子”也深知,進一步觸碰俄羅斯底線,就是在觸碰“核按鈕”的道理。

同時,德國的商人們也在聯名發文中明確要求那些呼吁經濟脫中的政客們“閉嘴”,并強調:“企業要分散風險、減少依賴性。但更多的獨立性不能通過自我孤立來實現,而只能通過加強增長動力和重新獲得歐洲的技術領先地位來實現。盡管中國也面臨多重挑戰,對華關系也充滿挑戰,但我們依舊堅信,中國基本的增長動力仍會保持下去,退出中國將會斬斷我們的機會。因為,繼續利用中國的增長勢能來推動刺激和加強歐洲經濟,這才最符合德國及歐洲的長遠利益。”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