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受到西方制裁的限制,裝載俄羅斯出口石油的大批油輪難以從北大西洋、黑海、地中海航線行駛,因此紛紛繞道駛向東方。據外電統計,目前俄羅斯出口的石油當中,有65%經由上述方式順利運抵新加坡,然后轉運到馬來西亞海域的浮式儲油船上。在這里,歐洲不要的大量俄油被分銷到諸多國家,其中主要是亞洲國家。
在這其中,中國和印度的市場尤為突出。最新數據顯示,雖然伊拉克仍然是全球最大產油國,但俄羅斯已經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第二大供應國。俄方的石油出口已經成功繞開了西方的制裁,美歐方面扼殺俄羅斯經濟的企圖,正在遭遇失敗。
(大批油輪聚集在馬六甲)
烏克蘭戰爭打到今天,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并沒有因為美國的貿易制裁而斷絕,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于發展中國家明智的選擇。在亞洲地區,俄羅斯的石油有兩個比較大的買家,一家當然是中國,另一家就是印度。
印度距離波斯灣很近,從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甚至伊朗等國家進口石油,應該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波斯灣地區的石油品質要比俄羅斯石油好很多。但是,印度堅持從俄羅斯進口石油,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
(在新加坡等待卸貨的俄羅斯油輪)
首先,印度不愿意加入美國和西方發起的對俄全面制裁。因為印度長期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對于西方勢力的行為模式是很清楚的。假如在印度、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幫助之下,美國真的完全切斷俄羅斯的石油出口,讓俄羅斯經濟陷入絕境,從而導致戰爭失敗,甚至導致普京政府的垮臺,那些幫助了美國的第三世界石油進口國絕不會有什么獎賞。相反,因為失去了能夠制衡的力量,美國會把一種更加不公正,不平等的國際秩序,強加于第三世界國家頭上。到那時候印度要是想尋求戰略平衡,就找不到支點了。
其他國家甚至包括海灣合作委員會的成員國,也都非常清楚這個道理,因此歐佩克與歐佩克+近日決定大幅度減產,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防止油價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也是把一部分市場讓給俄羅斯。比如說,印度9月份的石油進口總量降至14個月來的低點,同比下降5.6%。其中,從阿拉伯地區的進口量下降16.2%,而從俄羅斯的進口量增長了4.6%。俄羅斯在印度石油進口中的份額,從上月的19%飆升至23%,而從阿拉伯地區的進口份額從59%降至56.4%。這給俄羅斯留出了生存的空間。
(俄羅斯的油田)
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一眾新興大國為啥敢于不聽美國的話?很顯然,美國對于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強制力已經嚴重縮水。從傳統上看,美國因為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金融影響力,發展中國家是沒有辦法正面反對的。敢于提出反對的,也不過是中國、伊朗、俄羅斯等少數幾個國家而已。美國這樣的威懾力和影響力,是以強大的軍事、經濟和外交實力為基礎的。
(俄羅斯的天然氣設施)
然而到了今時今日,美國由于產業空心化,金融集團占據了過多的經濟資源,導致軍事機器的運行成本居高不下,排名世界第一的軍費開支卻沒有能夠換來想要的戰斗力。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美國最讓他們擔憂的首先就是軍事力量,特別是航空母艦戰斗群。可如今,美國在海外只能維持4個航母戰斗群,而且分別被中國和俄羅斯拖住了。在海灣地區,伊朗已經多次正面挑戰美國的武裝力量,包括擊落無人機,捕捉無人艇,甚至抓捕海軍人員等,這些都沒有引起太大的報復行動。所以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看清楚了,在中國之外,美國要是單獨對付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并不困難,可是當這些國家采取同樣立場的時候,美國的力量就不夠用了。
過去的美國在意識形態上多少還是有一點號召力的,美國所鼓吹的“自由民主,一人一票”等理念,在一些人看來是“先進的”制度。然而,隨著這些年美國不斷顛覆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權,自身社會制度所具有的諸多缺陷也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它所鼓吹的這些政治理念也逐步被第三世界國家看透了。美式民主不能夠帶來繁榮與穩定,只會帶來動蕩和經濟斷崖,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和廣大亞洲國家怎么還會讓美國的不合理要求,影響自己的石油供應渠道呢?
(歐盟拒絕購買俄羅斯石油)
不但是亞洲,如今連歐洲國家也集聚了越來越大的怨氣。拒絕購買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給這些國家的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卻沒有任何回報。所以如果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再堅持得久一些,美國主導的反俄制裁可能會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