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耳聰目明,俄軍成了睜眼瞎!信息化戰爭,俄羅斯需要學中國

導讀在俄烏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向烏克蘭支援了強大的偵察力量,太空中有衛星,天空中有偵察機,包括光學和雷達成像,紅外敏感,無線電偵測...

在俄烏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向烏克蘭支援了強大的偵察力量,太空中有衛星,天空中有偵察機,包括光學和雷達成像,紅外敏感,無線電偵測,可以全天候盯著俄軍的一舉一動。

在北約方面的加持下,烏軍開著“透視掛”,就像是我們玩游戲一樣,俄軍在哪布防,哪里最薄弱,烏軍都一清二楚,可以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兵力,以多打少。俄軍則是“抹黑打”,信息化水平太落后了,烏軍在哪、準備打哪,俄軍兩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烏軍在美軍的現場直播下作戰,俄軍在家門口反倒是睜眼瞎。

俄羅斯方面已經指控美國軍隊直接參與了對黑海艦隊塞瓦斯托波爾港的襲擊。而且,此前在克里米亞地區的一系列目標發生的爆炸和著火,包括機場、鐵路系統、變電站和彈藥庫爆炸,都有美國偵察體系的參與。

據俄羅斯《真理報》報道,在俄黑海艦隊遭到烏克蘭的攻擊時,有一架美軍的RQ-4“全球鷹”戰略偵察機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外的約100公里的黑海上空盤旋,很顯然是為了對烏軍提供情報支持的。美軍的RQ-4“全球鷹”戰略偵察機很有可能參與了烏克蘭無人艇以及自殺無人機的目標指示、引導和指揮。

根據航空器軌跡追蹤Flightradar24數據顯示,有一架機號為11-2046的美軍“全球鷹”無人戰略偵察機從意大利西西里島卡塔尼亞空軍基地起飛,沿著地中海、希臘、愛琴海和保加利亞上空進入了黑海,在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港南部100公里的黑海空域長時間活動。

RQ-4“全球鷹”無人機在15000~18000米高度飛行,續航時間多達36小時,配備合成孔徑雷達(SAR)、白光(EO)和紅外線(IR)傳感器,偵察半徑300公里以上,一架就能偵控黑海和克里米亞的大部分地區。“全球鷹”的合成孔徑雷達有三種偵察方式:

1、廣域MTI模式可以偵察并跟蹤100公里距離上的移動目標。

2、復合SAR-MTI模式對110公里距離以內的目標進行成像偵察。

3、SAR合成孔徑點模式可提供分辨率1.8米的照片,具有還有海上監視功能。

回顧俄黑海艦隊遭受的歷次打擊和損失,背后都有美國RQ-4“全球鷹”無人機和P-8“菠菜冬”巡邏機,RC-135電子偵察機等的身影,可以說烏軍是在美軍直接指揮下作戰的。

例如俄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號被擊沉,當時“莫斯科”號是在距離烏克蘭敖德薩海岸線60英里(大約100公里)處起火爆炸的,這個位置已經超出了烏方岸基雷達的探測范圍。由于烏克蘭已經失去了對海廣域偵察力量,因此烏克蘭方面顯然獲得了北約偵察機的超視距目標指示數據。

北約在黑海部署于有MQ-4C“人魚海神”戰略無人機,也就是“全球鷹”無人機的海軍版,以及P-8反潛巡邏機,這些飛機能進行廣域偵察和目標指示。

目前,美軍隨時保持著呼號“Forte10”和“Forte11”的兩架RQ-4B“全球鷹”無人機交替飛行,從意大利錫格內拉基地空軍基地起飛,跨越希臘和羅馬尼亞領空進入黑海,然后在黑海上空保持夸晝夜的長航時飛行,單次巡航時間30小時以上。

相對于耳聰目明的烏軍來說,俄海軍在自家門口作戰,反倒成了睜眼瞎。戰爭開始以來,有許多美軍高官表示,俄羅斯軍隊在信息化作戰領域已經嚴重落后,目前美國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中國。

這一回,俄羅斯應該能理解中國近些年玩命發展太空-空中-岸基-海上四位一體戰略偵察體系的重要性了吧。俄羅斯真的需要認真學一下中國軍隊在信息化作戰領域的建設思想和技術體系。

例如中國擁有與美國MQ-4“全球鷹”相當的新一代無人戰略偵察機——無偵-7,據央視報道,無偵-7無人機目前已經進入了實戰化部署,并且能夠執行晝夜遠程偵察任務,可發揮高空、長航時等優勢,規劃偵察陣位,綜合戰場態勢,快速捕獲目標蹤跡。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中國及印太安全事務主任馮德威曾說,解放軍近20年的現代化建設,最厲害的還不是能夠航向遠洋的藍水海軍,以及能飛越西太平洋的空軍。最厲害的是公眾看不到或不太了解的信息戰、電子戰,衛星偵察,情資體系的建設。解放軍在20年時間里甚至更換了三代數據鏈,最終達到與美軍比肩甚至超越美軍的信息化作戰水平,這個領域的速度實在令美國人瞠目結舌。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