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云
塵歸塵,土歸土,從哪來的就該回哪去。
自從臺北故宮接連砸壞3件國寶后,島內各界關于“將文物還給大陸”的呼聲日益高漲。
據環球網援引臺媒報道,對于臺北故宮砸壞文物并隱瞞消息一事,整個臺灣社會與華人世界都感到心痛和震驚,并引發了島內輿論的質疑。
有人痛批民進黨當局任命的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不負責任,管理方面存在紕漏,對工作人員要求不夠嚴格,但也有人懷疑這件事可能是一個“貍貓換太子”的騙局,對外公布損毀的是贗品,真正的文物已經被掉包。
雖說聽上去有些“陰謀論”,但民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顯然是對民進黨當局缺乏信任。
事實上,早在數月前,臺北故宮就在民進黨當局的敦促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所謂“戰時撤離演習”。當時島內就有傳言稱,民進黨當局打算從臺北故宮的70多萬件文物中挑出9萬件價值最高的,送往美國和日本避難,引發島內民眾的紛紛指責。
雖說臺當局很快就站出來辟謠,稱沒有這種事,但“無風不起浪”,不能排除臺當局故意放出消息來試探公眾反應的可能。
尤其是現在,文物離奇損毀之后先是隱瞞,后又時隔數月乃至一年才決定公布,公布完成后又沒了下文,其中迷霧重重,令人疑竇叢生。
臺當局的倒行逆施很快就再次引發了島內各界的不滿,有島內輿論呼吁派專家對損毀文物進行鑒定,作家楊渡也支持這一做法,表示反對文物被盜賣。
但臺當局并未對此做出回應,反而是千方百計想要降低影響,甚至聲稱損毀的文物不值錢,不能稱之為國寶,只是些很一般的物件。
這一說法顯然不能平息輿論的質疑,不是國寶,為什么會出現在臺北故宮的展館?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件更加令人憤怒的事——吳密察決定,當“寄存”在臺北故宮的文物期滿之后,將不再續約。其中包括知名的“蘭千山館”文物,像唐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唐懷素小草千字文等等都是無價之寶,按照規定,一旦期滿,這些文物將回歸民間。
(臺北故宮藏品:唐褚遂良黃絹本蘭亭)
(臺北故宮藏品:唐懷素小草千字文)
可想而知,當這些“無價之寶”流落民間之后,多半會成為收藏界爭奪的對象,最終落入個人之手,成為“個人財產”而消弭于公眾視野,這對于整個華人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重大損失。
可笑的是,民進黨方面還解釋稱,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臺北故宮空間不足。想想看,耗資數十億的“新故宮計劃”就是以擴容為主,怎么會缺乏空間?在更多人看來,恐怕更有可能是民進黨故意為之,好為某些覬覦入手的“西方資本”提供便利吧?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翡翠白菜)
連一些臺媒都控訴道:當年日軍侵華,文物從大陸轉運臺灣如此困難,都沒有損傷絲毫,可到了民進黨手里,一年多就摔壞三件!當局如此不珍惜文物,顯然是不把自己當做中國人看,那還霸占中國文物干什么?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絕大部分是內戰時期,被蔣介石當局帶過來的。這些被視為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可誰能想到,時隔多年,民進黨當局竟在島內大搞“去中國化”,與美日等外國勢力勾結,三番五次對這批文物大做文章,簡直其心可誅。
(臺北故宮藏品)
無論是損毀還是轉移,都能看出,臺當局對文物背后的象征意義與歷史內涵并不重視,反而千方百計地想要令文物為己方利益服務。如此不顧民眾意愿的做法,只會在臺當局的諸多惡行上,再添濃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