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媒體近日報道,俄國際關系學者韋尼阿明·波波夫發表文章《西方與發展中世界的矛盾加劇》,指出數日前阿聯酋召見歐盟派駐該國的代表,對于歐盟最高級官員之一、外交與安全政策代表博雷利發表的一通惡劣“種族主義言論”要求做出解釋。博雷利把歐洲比喻為花園,世界其他地方比喻為叢林,而花園必須要防范叢林的所謂“入侵”。
按理說,博雷利的這番言論帶有典型的白人中心主義歧視色彩,但由于其發表地點是在西班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那些反對北非、西亞移民的種族主義分子,并不是針對阿聯酋的,因為經濟富裕的阿聯酋并沒有非法移民要逃往歐洲。然而,阿聯酋還是站了出來表達了嚴正抗議。這說明發展中國家對于西方人無邊無際的傲慢已經不再忍氣吞聲了,該要抗議的時候就堅決抗議!
發展中國家甚至可以直接采取行動,例如歐佩克+組織決定削減石油產量以維護自身利益,再也不會去顧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否“震怒”。根據帝國主義的長期傳統,如果一個強國的支配不包括弱國的“殖民化”,那么這就不是帝國主義。很多學者運用了霸權一詞指代無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超級大國時代,霸權主義變成了東方和西方“陣營”的同義詞。
總是將事情復雜化的是,美國長期以來力圖找出帝國主義的一些委婉語,以柔化美國版帝國主義,對其加以偽裝,至少是對其他美國人而言。譬如西奧多·羅斯福自認不是一個帝國主義者而是“擴張主義者”。之前他在為美國吞并菲律賓辯護時,他說“本國沒有帝國主義者......擴張?那倒是的......擴張已是我們國家成長的定律。”這個“定律”,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所謂“基于秩序的規則”。
典型的、真正的帝國必須對弱國提出正式的服從要求,而弱國不能反抗。殖民主義是一套正式的政策、非正式的做法和意識形態,一個宗主國用以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并從這種控制中獲益。殖民主義是帝國的鞏固,是擴大和加深帝國建立初期作出的治理要求的努力。”事到如今,衰落的西方再也撐不起帝國主義的“威嚴”了。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