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布藝來為小伙伴們解答以上問題,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意思表示有意不真實如何認定相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不知道吧,下面大家來一起看看吧
(一)概念與類型
1、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分為“有意的不真實”與“無意的不真實”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具有瑕疵,其效力狀況各個不同。
2、無意的不真實,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時不知其表示出來的意思與其內心真意不一致。重大誤解屬之,已如前述。
3、有意的不真實,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時知道其表示出來的意思與其內心真意不一致。包括四種:①真意保留;②戲謔行為;③雙方虛假行為;④隱藏行為。
(二)真意保留
1、概念。真意保留,又稱單獨虛偽表示,指行為人故意隱瞞其真意,而表示與其真意不同之意思的意思表示。
2、真意保留的枸成要件有三:①須有意思表示;②表示與內心真意不一致;③須表意人明知其表示與真意不符。
3、真意保留的效力:(1)原則:有效。(2)例外:其不一致為相對人所明知者,無效(注意:此點對結婚不適用)。但該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三)戲謔行為
1、概念。戲謔行為(即開玩笑、吹牛)是真意保留的一個變種,但法律效果截然不同。與真意保留的區別在于,戲謔行為的意思表示者,期待對方不至于產生誤認。
2、戲謔行為的要件有二:①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屬于真意保留;②表意人有理由期待,對方明了自己內心的真意,其不一致的意思表示不至于被對方誤解。
3、戲謔行為的法律效力:①戲謔行為的意思表示一律無效(無論相對人是否信以為真)。②若相對人對戲謔行為信以為真,戲謔者(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有義務不遲延地向對方澄清誤會,避免對方遭受合理的信賴利益損失。
(四)虛偽行為
1、概念。虛偽表示,又稱“雙方虛假行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諜而為虛假的意思表示。
2、虛偽行為的構成要件。
①須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否則不能形成“通謀”);
②須表示與真意不符;
③須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所謂“通謀”,指表意人與相對人互相故意為非真意的表示。
3、虛偽行為的效力。
①在當事人間,因當事人無受其拘束的意思(無法效意思),故虛偽表汞無效。
②虛偽表示的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五)隱藏行為
1、概念。隱藏行為,指隱藏于虛偽表示中依其真意所欲發生的法律行為。隱藏行為必須與虛偽表示如影隨形。
2、隱藏行為的構成要件。
①表意人具有真實的意思表示;
②表意人另外作成虛偽行為;
③以虛偽行為隱藏真實的意思表示。
3、隱藏行為的效力。
①虛偽行為無效。
②被隱藏行為不因被隱藏的事實而無效,其是否有效,應適用關于該行為的規定。
以上是小保為大家整理出來的,希望看了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