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布藝來為小伙伴們解答以上問題,關聯交易涉稅風險及對策有哪些內容,關聯交易涉稅風險及對策有哪些相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不知道吧,下面大家來一起看看吧
通過對近幾年的關聯交易分析,發現關聯交易具有一定的避稅規律和新動向,存在以下涉稅風險:
(一)多類型關聯交易混合控制,關聯交易定價方法不透明、不固定,企業利潤水平偏低。主要表現為定價方法和政策為境外母公司掌控,定價方法在年度間甚至年度內不固定,關聯與非關聯交易利潤率水平差異較大,母公司限定關聯交易息稅前完全成本加成率,企業利潤水平偏低,與企業實際經營情況和行業發展趨勢不符。
(二)關聯購銷比重不大或無關聯購銷往來,但向境內外關聯方支付名目繁多的費用,有的支付名目和方向年度間有重大變化。如管理服務費、市場推廣費、財務稅收管理支持費、特許權使用費、審計服務費等,其相關性、真實性、合理性有待核查。近年來,部分外資企業將征稅項目(技術提成費等)改為不征稅項目(管理服務費、調試指導費等),向母公司關聯支付費用改為向母公司的境外子公司支付費用,關聯支付改為非關聯支付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三)更多地通過境內公司,內關聯轉讓定價、支付多種名目管理服務費問題日益突出。因不同地區企業之間的稅收優惠、財政返還政策差異,誘使部分企業更多地通過境內關聯交易定價和支付費用的方式,使利潤發生地區間轉移的現象也日益增多。企業應得利潤與其在產業或產品價值鏈上實際利潤不相稱,與同行業獨立企業利潤水平相比明顯偏低。
(四)股權架構復雜多變,隱匿真實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或對交易活動進行實質控制轉移利潤。主要表現為股權在關聯企業之間頻繁變更,特別是“爺爺輩”以上控制方的股權轉讓,或平價低價轉讓股權,逃避非居民企業所得稅。隱匿真實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實質性管理或控制未申報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長期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改變銷售模式和渠道,使客戶結構變化,申報關聯交易額大幅下降。
(五)實際受益人身份存疑,外方股東行為不合常規,有逃避稅收的重大嫌疑。主要表現為外方股東變更為香港、新加坡等有協定優惠締約國的投資性公司,管理人員很少且多為境內人員兼職,專管境內被投資企業咨詢服務并分取利潤。還有外方股東默認容忍境內被投資企業多年不分配或少分配賬面利潤,另為境內被投資企業融資,或收取大額咨詢服務費,既有逃避非居民企業股息分配稅收扣繳嫌疑,也有利用非貿易方式轉移利潤避稅之嫌。
(六)母子身份互換,外資境內新投資企業。外資轉內資,或將主要業務或部分職能轉到關聯內資企業。原先境外上市子公司變更為投資控股或管理母公司,向境內公司收取管理服務費或跨境融資費用。部分海外上市的大型外資企業新投資建立新公司,轉移主要業務。部分返程投資性質的非居民股東撤資,或將股權轉給境內關聯企業或個人。設立“橋”公司人為分割跨境關聯交易,將銷售職能轉移到母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的子公司或銷售公司,有的外資企業將主要業務轉移到關聯內資企業,縮減外資企業規模。
二、關聯交易涉稅風險的應對策略
泰州市國稅局在全面深度分析關聯交易申報數據,掌握避稅規律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基礎上,鎖定重點對象,采用“雙層架構、團隊管理”模式,區分不同對象和不同級別風險,注重多手段融合和拓展管理鏈條,推進大企業和國際稅收一體化管理,實施針對性的風險應對策略,提高關聯交易風險管理績效。
(一)緊扣關聯交易風險特征,拓展把控關聯交易信息
確保關聯交易申報信息質量是前提。要注重關聯申報前、中、后的培訓輔導和過程控制,通過發布《自核要點》進行風險提示,菜單式列示整改要求,修正異常信息,全面提高關聯申報準確性和完整性。建立《大企業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和外部信息交換披露工作機制,注重將收集到的企業組織架構全景、職能定位變化、交易流程設置、作價模式確定、主要客戶信息、信息宣傳報道、股市公告信息等內容,放到企業商務環境、發展規劃、產業鏈條等方面整合增值利用分析,并適時研究宏觀經濟形勢和新政策變化對關聯交易的新影響新動向,逐戶建立重點企業動態管理檔案。
(二)固化企業關聯交易數據,做深跨國交易風險排查
綜合評估目的是厘清企業財務核算,固化企業關聯交易數據,還原關聯交易多項指標,在此基礎上,鎖定關聯交易管理重點對象,逐戶確定下一步應對策略,分別向稽查、反避稅、情報交換、日常跟蹤管理等環節推送任務。并將評估信息和結果及時充實重點企業動態管理檔案。
(三)以職能定位為抓手,多管齊下加強轉讓定價管理
1.深度分析同期資料,確定關聯交易稅收風險。每年確定職能風險專項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組織專業團隊集中會審方式,對企業五個方面21個項目129個關鍵點逐項審核,運用多方數據考量企業功能定位準確性、總體利潤分割合理性、符合獨立交易原則可靠性。篩選重點風險應對企業。
2.組合運用多種手段,提高跨國關聯交易管理水平。
靈活運用稅務審計分析性復核、關聯交易綜合評估、行業可比性分析和談判、內控風險測試、稅務執法文書責令限期改正以及情報交換等手段,加強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緊密合作和與政府的溝通協調,不斷提升跨國關聯交易綜合管理能力和水平。
----完善反避稅案源庫,實施三級跟蹤管理。將外關聯交易2000萬元以上和職能調研企業納入轉讓定價管理案源庫,按照避稅嫌疑大小和涉稅風險程度進行立案調查、重點調研、日常監管三個等級的持續跟蹤管理,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開展跨國交易專項評估,鎖定避稅嫌疑企業。根據對案源庫企業集中會審結果,確定專項評估對象,實地核查承擔的功能和風險,對關聯交易利潤率與非關聯交易、相同行業、潛在可比企業利潤率水平進行比較分析。
----運用稅務審計技術,強化跨國交易內控測試。對內關聯較大的企業運用分析性復核、經營指標比較分析、ERP管理系統穿行性測試等審計手段,強化經營管理各環節、業務流程各個節點的稅收風險內控測試,排查風險點。
----利用情報交換手段,打擊跨國避稅行為。通過情報交換確認隱匿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通過外來情報核查,核減企業向境外關聯支付不真實不合理的管理服務費用調整補稅。
----注重執法文書應用,提高轉讓定價管理績效。對怠于提供涉稅資料和不積極配合調查的企業,通過《稅務事項通知書》、《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等規范執法文書的有效應用,加大職能調研工作的力度,提高企業對關聯交易轉讓定價管理的配合程度,預防職能調研過程中稅收執法風險。
----加強跟蹤管理,注重反避稅技術在日常管理中的運用。對暫時不具備立案條件但關聯交易存在明顯不合理的企業,反移送至日常管理環節。運用反避稅技術,減少支付境外母公司特許權使用費,停止支付母公司管理服務費,對企業關聯交易進行調整。有效解決企業長期低負申報、利潤轉移、不合理成本費用等問題,化解潛在風險。
3.分層分級管理,“團隊+項目”推進職能風險調研。逐步擴大職能風險調研范圍。將企業按風險程度、關聯交易金額和比重分為A、B、C三類分級應對。A類企業關聯交易金額大,類型復雜,存在較大避稅嫌疑,由市局專業團隊直接應對。B類企業關聯交易類型單一,交易規模大,整體利潤率接近行業利潤水平,由縣市局風險團隊專業應對,核實關聯交易的實際利潤水平,存在避稅嫌疑的,移送市局進一步調查。C類企業關聯交易規模小,由基層主管分局實施應對,促使企業自行調整。
(四)分析調查股權轉讓信息,加強股息分配稅收管理
根據商務部門企業股權變更信息,重點對股權平價低價轉讓、關聯轉讓、轉讓到協定優惠締約國企業,以及境外轉讓行為進行風險評估,重點分析轉讓協議、轉讓目的、作價方式、支付形式、被轉讓企業留存收益、被轉讓企業資產現值以及轉讓行為對新股東未來股權投資收益稅收處理的后續影響。從股市公告獲取企業持有方股權轉讓信息,對間接股權轉讓追繳稅款。關注企業因海外和境內上市需要而進行的股權轉讓行為,提前介入掌握情況,幫助分析防范風險。
制定《股息分配非居民稅收臺賬管理辦法》,每年通報外資企業未分配利潤情況,重點關注多年不分配或少分配賬面利潤,但向母公司大額支付費用和融資的企業。逐戶核查不分配原因和依據,核查存在未分配利潤但投資新項目未作賬務處理的情況。
(五)深入核查大額付匯項目,雙向推進稅源稅基管理
從居民企業所得稅稅基管理和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扣繳管理兩個方向出發,重點鎖定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但頻繁或大額向關聯方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企業、經營業績不佳又向關聯方大額支付管理服務或咨詢費的企業、長期向關聯方支付定額或定比分攤服務費的企業、對外支付總額大幅上升或總額持平但支付方向和名目發生重大變化的企業。制定船舶建造等重點行業對外付匯涉稅風險監控管理指導意見,開展專項核查。
(六)關注境內關聯交易風險,強化非跨境集團風險管理
以上是小保為大家整理出來的,希望看了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