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鄭州疫情被困黃河灘22天#
從2020年武漢封城開始,中國經歷了多輪的疫情,整體上動態清零是行之有效的,原因在于中國可以依靠組織能力迅速封控,而后在調動全國資源進行疫情殲滅。這一模式在對付野生型和德爾塔變種過程中都十分有效,但是在奧密克戎時期就發生了變化。初期的奧密克戎變種已經展示了很強的能力,而現在流行的主流變種則已經無法通過之前的方式清零。
國務院二十條實際上就是一種資源不足的妥協,在面對奧密克戎變種時,我們確實會面臨著防疫資源快速枯竭的問題,因此只能依托精確防控來確保防疫資源不會被快速擠兌。但是這也意味著,疫情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并且很可能無法徹底清理,只能控制其傳播速度,降低其對醫療系統的持續沖擊。
壞消息是,中國的醫療資源還是嚴重不足的,因此對抗沖擊的能力相對較弱。好消息是,中國的大部分人口還沒有感染過,因此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奧密克戎反復感染帶來的健康威脅相對較低。應該不至于歐美那么嚴重,但對于后遺癥和超額死亡上依然不可掉以輕心。
如果你覺得奧密克戎是“大感冒”,那就大錯特錯,這種自我安慰的預期是不利于你接受被感染的不確定性后果的。
但是現在的模式又有問題,那就是政府必須精確嚴格,容錯率很低。稍有不慎,疫情基本上可以確定會大規模爆發。所以對于政府的治理能力要求極高,很可能全國大部分地方的政府對此也會非常吃力。
現在的問題就是組織能力無法進一步提高,中國這三年的抗疫已經到達有史以來人類組織能力的極限了,這避免了數百萬的直接死亡。但是我們也很可能必須面對這樣無能為力的窘境。
現在就看技術上能不能有突破。目前來說特效藥進展比較緩慢,但是疫苗,特別是吸入式疫苗被寄予較大的期望。吸入式疫苗具有成本低、理論上有廣譜性、多維度保護等優勢,可以與之前的滅活疫苗或mRNA疫苗形成良好的配合。現在吸入式疫苗正在作為第三針在部分城市和地區試點,之后如果目前的疫情還會抬頭,獲批第四針的速度很可能會加快。如果數據還不錯,這可能是目前唯一的技術突破希望。
中國在武漢解封后仍然進行著疫苗的多技術路線研發和推動,現在的吸入式疫苗就是這一策略的階段性成果。希望這一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感染,讓更多的人免于被感染,從而給絕望中的全球疫情帶去結束的希望。即便其降低感染的能力不那么充足,中國也可以依托組織能力重新實現動態清零。
我們急需能夠防止感染擴散的手段,目前的突破口也只能看到這里,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去控制,不過心理上也要做好技術失效或者不如預期的準備。如果這種技術真的給力,那么中國之前三年所堅持的一切都會變得圓滿。
祝我們好運吧,現在看技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