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物君語:
誰能抵抗得了雞蛋的誘惑呢。
前段時間翻看汪曾祺的作品,瞧見一篇回憶西南聯大的文章——
帶一沓卡片教宋詩的朱自清、不設考試只需交讀書報告的聞一多、打起無錫腔調“吟”詞的唐蘭,被畫進漫畫也不生氣的馮友蘭、査良釗……每位大師都寫得極生動,仿佛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圖|網絡 ?
不過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他寫一個廣東老太太賣餅:
“馬路北側,挨新校的圍墻,每天早晨有一溜兒賣早點的攤子。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廣東老太太賣的煎雞蛋餅。一個瓷盆里放著雞蛋加少量的水和成的稀面,舀一大勺,攤在平鐺上,煎熟,加一把蔥花。廣東老太太很舍得放豬油,雞蛋餅煎得兩面焦黃,豬油吱吱作響,噴香。一個雞蛋餅直徑一尺,卷而食之,很解饞”
一整段文字,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來。
圖|網絡 ?
雞蛋,是一種極誘人食欲的東西。
它總以一種獨有的鮮味,行走于葷素之間。早點攤現烙的雞蛋餅,香氣比隊伍飄得更遠。若是家里炒了雞蛋,須臾間,廚房就會被濃郁的香氣注滿。緊接著,細嫩的蔥花從天而降,鋪就大片青綠,該出鍋了——
過了油的雞蛋是如此腴美,卻在內里回轉出輕盈的鮮,它像是摸透了你的脾氣,咸香拿捏,口感妥帖,治愈一切。
于是,煩惱再大,也大不過一盤家常炒蛋。
很會吃的袁枚在《隨園食單》里寫:雞蛋打而蒸之,絕嫩。加茶葉煮者,以兩位香為度。其他則或煎或炒俱可。
雞蛋不善多言,但卻吃法多元。
一勺流滑的蛋羹,入口即化。鋪在米飯上一起送入嘴中,又能吃出一種類似慢燉的醇厚味,樸實但滋養。
純粹的水煮蛋,更受原味派的青睞。那Q彈白胖的身體,好似向天下昭告自己元氣滿滿。
加入茶葉鹵煮的茶葉蛋,則是咸口愛好者的福音,不油膩,但有滋味。汪曾祺就曾在文字里寫,每當他有茶葉喝不完,就要挑一些次點的,用來鹵雞蛋吃。
定型后在外殼敲出裂痕 ,讓茶葉蛋多了一件“碎瓷衣”,鹵湯順著裂殼走入雞蛋的奇經八脈。鹵蛋的時候,別把火開太大,可要慢慢地煨,那襲人香氣由內而外,才有回味無窮。
當一只雞蛋被敲破,橙紅的蛋黃與幾近透明的蛋清滑入碗中,新的風味又開始了。
打鹵面,這種北方人都無法拒絕的吃法,在制作鹵子的時候,也離不開雞蛋。
西紅柿、茄子、木耳、口蘑……再勾上一層晶晶亮的芡汁,澆在手搟面上。不開玩笑,能夠隨機香倒路人。若是還搭配上涼拌小菜,醋與蒜的幽香,會讓香味更甚。
如果說蛋餅是攤開了煙火人間,那么炸蛋就是炸開了人間浪漫。
沒有一個嗦粉愛好者會拒絕將炸到圓盤大小的炸蛋,狠狠泡入湯中。咕嘟咕嘟,喝飽酸辣湯的炸蛋帶有七分酥三分綿,和ong菜一起暴風吸入,也讓人生快意盎然。
在重慶,小面則更多是配煎蛋和豌豆尖,爽辣微麻,鮮香不絕。
煎餅粿子則是外地小吃攤上的絕對領頭羊。
盡管山東煎餅和天津煎餅在本地有著各自的執著,但到了外地,全部統一,應卷盡卷。
同樣成為“卷王”的還有廣東的腸粉。
不論你是廣式的蛋肉腸,還是潮汕的海鮮腸粉,都少不了雞蛋的點綴,當白氣升起又散開,當鮮味鉆進鼻子又涌進嘴巴,不復雜的調味也足以撫慰人心。
同在小吃攤,很考驗技術的還有河南、河北的雞蛋灌餅。
從來沒見過這么聽話的蛋液,熟練的阿姨甚至能一次灌入5、6個蛋,實在讓人大為驚嘆。
雞蛋,除了煙火中的浪漫,也是補充營養的前行兵。
小時候感冒了,媽媽總習慣做個荷包蛋,因為加了糖,所以有點甜。表面軟滑,內里流心。長大后,糖煮蛋變成了煮面時,下鍋成團的荷包蛋。當熱氣縈繞耳畔,說不出的溫暖。
再脆弱的時刻,雞蛋都能夠治愈。仿佛只要胃里滿當當,心便不會空蕩蕩。
雞蛋,或許是廚藝屆的天選之子。
它就像厲害的演奏家,能讓一切食材和做法聽它指揮,奏響風味的樂曲。
貴州人烘烤出的雞蛋糕,是一首《童年》,那時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
陜西人剛出鍋的雞蛋餡兒大包子,是一首《小螺號》,讓回家的孩子都笑微微。
自家捏出的褶皺面皮,隨著水蒸氣蒸發而變得透明,輕輕撕開,餡兒滿到要溢出來。
安徽人的蛋餃暖鍋,是一首《新年好》,金黃的色彩,象征著祝福與圓滿。
被打發的蛋清就像輕盈的浮云,與香甜的豆沙一起,是臨海人的一首《甜蜜蜜》,承包席面的甜點。
福建人將蛋液攤出一個鮮味江湖,那里有海蠣煎、花生湯和鍋邊糊。
蘭溪人在蛋黃中塞入肉末,成為江南小吃的點睛之筆。
云南人愛花,吃花,用茉莉花、禾雀花炒蛋,如一首《茉莉花》,馨香不絕,美不勝收。
東北人用各類蔬菜搭配雞蛋醬,比西式沙拉更有滋味。
烤冷面的腸加蛋,也是完美的一餐,于是在心底唱一首《種太陽》。
雞蛋不但與不同食材成功契合,還在冰火兩重天里活出自我。
冰爽的冷面里有它,當略帶沙糯的蛋黃泡入湯汁,滋味更上一層樓。
當核桃與姜汁沁入心扉,帶著暖香的姜汁調蛋,也足夠體貼入微。
用雞蛋沖出的sa湯、雞蛋茶、雞蛋醪糟,用雞蛋做成的韭菜盒子、煎蛋、蛋湯、雞蛋仔……無一不體現出雞蛋的全能。
只要你家里還剩個雞蛋,味蕾就不會孤單。
雞蛋是一種溫情的食物。
它可以平凡至簡,也可以華麗至極,它包容一切食材與做法,卻也不喧賓奪主。
它不但貫穿起所有的節年、喜事,也融于日常生活。表達愛的人,用它來傳遞關懷與珍重。收獲愛的人,通過它來治愈與感恩。
圖|網絡 ?
它時而溫情脈脈。
如一碗鳳凰奶糊,祝你前程燦爛。
時而清爽甘甜。
贈你閃閃發光的清晨。
更多的時候,它是熱鍋上顛飛跳躍的蛋炒飯,是下酒極佳的金黃變蛋,是鍋底滋啦滋啦作響的煲仔飯,又或是記憶里酥脆的一口蛋卷、蛋撻……用無窮的面目,在每個角落展示精彩的風味,給予溫飽,歸于人煙。
我們無法窮盡所有雞蛋的吃法,但我們知道,它有治愈人心的魔法。
圖|網絡 ?
我想,雞蛋或許是中國人最有歸屬感的食物。
不論遠行的步伐邁得多遠,總有一種做法,會讓你瞬間想家。
你還知道哪些雞蛋的吃法呢?評論區和我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