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廣州畫院主辦的“和鳴南粵第二回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廣州畫院2022年全國著名學者與著名策展人藝術作品學術邀請展”在廣州畫院美術館展出。郎紹君、薛永年、李偉銘、白謙慎、王魯湘、王璜生、楊小彥、吳為山、王紹強、羅奇等十位當代美術史學者及藝術策展人,通過近百件精彩的書畫、雕塑和影像作品的展出,讓大眾了解當代美術工作者與魯迅精神的共通之處。
展廳。
近年來,圍繞中學教科書中的魯迅作品“是去是留”曾引起不少討論。其實,自1922年開始,魯迅的作品就頻繁入編公開發行的教科書。新中國成立后,魯迅作品更是一直高居作家單人入編數量榜榜首,成為一代又一代學生的集體記憶。
關于魯迅精神,人們也有多種不同的解讀。如魯迅孫子周令飛所言,“最重要的魯迅精神就是‘立人’”。魯迅作品曾經以其激濁揚清流、猛藥去沉疴的文筆,重塑民族新魂魄,樹立大眾新人格。“如今,我們身處大變局時代,不同發展模式和文明形態產生各種摩擦,凸顯出重溫魯迅精神的現實關懷意義。”策展人張工說。
“和鳴南粵”是廣州畫院的活動品牌,每年舉辦一次學術邀請展,為畫院畫家搭建一個與全國名家互動的平臺。本次展覽以魯迅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主題,通過學術梳理呈現百年以來魯迅作品進入中學教科書的詳細情況,以及東亞各國政治家、學者、名人對魯迅作品的評價和對魯迅精神的解讀。
展廳。
展覽現場,主辦方還布置了一處“網紅角”,以普通話和紹興話雙語朗誦主題散文作為觀展背景音,力求讓觀眾在賞書畫、觀影像、品雕塑、聽朗誦中,有所樂、有所憶、有所思、有所得。
為更深入展示魯迅作品與魯迅精神在當代美術工作者中引起的“回響”,本次學術邀請展在12月9日舉行座談會,多地美術名家通過現場聯線各抒己見,分享魯迅精神對他們藝術人生,以及當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展廳。
“這次展覽是一次學者與策展人參加的展覽,而魯迅自己就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學者與策展人。”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中央美術學院博導王璜生看來,魯迅作為學者不但對中國文學、歷史研究貢獻良多,他自己的“骨氣、勇氣和獨立精神”同樣反映出知識分子獨有的生命態度。與此同時,魯迅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推手”:他不但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提倡的新興木刻運動也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術青年。
魯迅還是一位出色的策展人。著名學者、廣州美術學院研究員李偉銘介紹,早在1914年,第一屆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的主辦就出自魯迅之手。“回顧當年作品征集、篩選、布展以及觀眾的參與規則,魯迅都做得非常有條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傳統文化功底,以及對西方經驗的吸收,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他說。
本次展覽同樣喚起了著名學者、中央美術學院博導薛永年對教材里魯迅作品的回憶。“那位有愛心、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高尚的黃包車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多年來,無論從事學術研究、策劃展覽、書畫創作,薛永年都以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言為座右銘,反映出魯迅人格魅力對一代人的影響。
展覽現場展出不少參展名家以魯迅為題創作的作品。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參展的10件雕塑、書法、水墨作品,全部都與魯迅有關,其中9件是圍繞本次展覽主題的新作。吳為山認為,作為廣州畫院的活動品牌,本次座談會對“畫院”在新時代的定位也有激濁揚清的意義。“畫院的存在不僅僅是一批藝術家在作畫,更需要解答‘為誰而畫’的問題。要畫到人民心中去,就離不開學者與策展人,推動創作更上一層樓。”他說。
吳為山《魯迅》 青銅 26cm×23cm×33cm 2022年。
吳為山的觀點道出了展覽總策劃、廣州畫院黨支部書記陳偉安的期待。陳偉安表示,經過40年的發展,廣州畫院已形成先生畫館、美育青創中心、廣州畫院美術館“一院三館”的格局。廣州畫院美術館自去年啟動以來已成為“三館”的龍頭。本次展覽跨界采用魯迅散文作為主題,足見“和鳴南粵”活動品牌策劃之大膽用心。
“這次展覽也讓我們看到了學者與策展人的另一面,他們用新穎的角度呈現出有別于專業畫家的風采神韻,他們的‘畫外功夫’也給我們美術家帶來更多驚喜和啟示。”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林藍總結道。
【記者】楊逸
【通訊員】李燕清
【圖片】主辦方提供
【作者】 楊逸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