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這一重音,在人心深處激起一片共鳴的同時,也叩響未來之門。每一個中國人都看到了一個方向,感受到一份澎湃的中國力量。
10月17日,在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的首場記者招待會上,“開放”成為一個非常搶眼的關鍵詞。
在“雙循環”提出后,中國是否只關注內部循環,對外開放程度會不會越來越小,一直是外界討論的話題。對此,黨的二十大新聞發言人孫業禮在發布會上斬釘截鐵地回應說,“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他以不斷增加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不斷縮短的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為例給出答案,“中國決不會自我封閉,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也表示,我們深刻認識到,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和鮮明標識。未來,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發展將為地區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機遇,注入強勁的動力。
年內,外交部、科技部等多部門同樣作過類似表述。在更大的時間范圍內,“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一直保持著高熱度。這些高頻度的“開放話語”,以真誠和直率,擊碎了疑慮和擔心,向全世界融匯了更大共識。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迎接和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必須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是一份勇氣和智慧。
如何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一言以蔽之,以中國式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大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此時,百年未有之變局遭遇世紀疫情,形成極為復雜多變的形勢。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冷靜而理性,越是要堅持開放反對封閉,越是要力倡合作共贏力拒零和博弈,為世界經濟注入新活力。
事實勝于雄辯。中國共產黨面向新征程的自信、開放氣度,刻在了時間的深處,刻在了未來的音符里。
中國自古就推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哲學。中國令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也得益于改革開放。改革需要開放,開放促進改革,其間的豐富邏輯、深刻內涵,展示了一門超越時空的“開放哲學”。無疑,那扇眾望所歸、博大壯觀的“開放的大門”,不僅是現實意義上的,也是精神意義上的。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扇光明之門、希望之門、福祉之門。
現代快報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