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藝術+科學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川美這場高峰論壇給出答案

導讀科學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世界,無疑這其中也包含了對我們哲學認知和藝術創作的影響。那這三者碰到一起,到底能...

科學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世界,無疑這其中也包含了對我們哲學認知和藝術創作的影響。那這三者碰到一起,到底能擦出什么樣的火花?12月15日,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行的“第五屆哲學·藝術·科學高峰論壇”試圖給出答案。

本屆論壇由四川美術學院主辦,通過線上形式匯聚了國內知名哲學家、文藝理論家、視覺藝術家和科技創業者,聚焦“媒介、感知與設計敘事”這一前瞻性主題,就數字化背景下設計與媒介的雙向互動及其影響展開了深入交流。

本次論壇依然采取了線上的方式舉行

“我們的論壇一直在關注在各學科高度融合趨勢下科技對藝術實踐的影響,我們也將藝術置于更廣泛的的人文背景中,密切關注藝術、科學、哲學人文和社會現實之間的緊密交織和相互促進。”在開幕致辭中,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段勝峰教授這樣說到。

段勝峰表示,已經是第五屆的論壇將延續這些傳統,同時探討數字媒介變遷對人類感知及社會各方面的作用和影響,特別是延伸到藝術、設計領域時會產生怎樣的新范式、新敘事。在他看來,這也剛好契合了新設置的“交叉學科”門類所體現的發展導向。

進入論壇后,先后有8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從不同視角發表了精彩演講。他們分別為:段偉文(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梅劍華(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周紅亮(北京周紅亮照明設計有限公司主持設計)、彭順豐(大西洲科技集團創始人)、張書(魯迅美術學院副教授)、趙雙玉(魯迅美術學院副教授)、黃彥(四川美術學院照明藝術設計教研室副主任)、李豐(四川美術學院視覺藝術研究院教師)。

上游新聞記者注意到,他們的演講中既有滿滿都是哲思的經驗總結,也有從大家身邊的日常生活入手的現實案例。

段偉文教授的主講內容

比如,中國社科院大學段偉文教授帶來的《技術圖像的宇宙與想象引擎之重構》主題演講,就以香煙卡為引子,揭示了人類正日益生活在一個被數碼化、算法化的世界中。他提出,在此背景下更需要學會以技術圖像為中介,以一種游戲的態度與之共存下去。

周紅亮的演講關注了“什么是好的光”

北京周紅亮照明設計有限公司主持設計周紅亮先生則選取了五臺山真容寺、北京悉曇酒店、杭州海納百川三個代表案例,回應了數字技術時代背景下“什么是最好的光”的話題。在他看來,照明設計的核心應該是“光生其心”,即用光帶給人快樂、安詳與和諧。

張書在演講中關注了展覽

魯迅美術學院張書副教授也通過《展覽結束后》思考了當下層出不窮的各色展覽的價值體現。他表示,展覽真正的價值在于通過設計和敘事給人們留下持續影響。“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如何讓敘事環境給觀眾帶來并延續這種沖擊是很重要的。”張書還分別闡述了新加坡國家設計中心的再生設計、竹棍休閑椅、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等案例,向觀眾呈現了展覽與敘事的緊密聯系。

此外,四川美術學院照明藝術設計教研室副主任黃彥博士的演講還以四川美術學院80周年燈光秀、重慶邊坡堡坎、日本光之隧道等作為代表案例深入探討了當下的國內的景觀照明更應該有在地性的美學創新,兼顧文化和視覺表現,使光真正融入城市空間。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編輯:陳秀娟

責編:吳金明

審核:馮飛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