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頡宇星)“大夫您好,我現在嗓子疼,身體發熱,肌肉酸痛無力,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應該吃什么藥?”近日,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李愛華用手機向某互聯網醫療平臺的醫生咨詢自己的病情。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最近像李愛華這樣通過互聯網醫療平臺進行問診的用戶激增。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斷優化調整,互聯網醫療正加速走向春天,其服務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但如何打破“數據孤島”成為行業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當前,通過互聯網醫療平臺進行問診的用戶激增。(圖片由攝圖網提供)
平臺問診量激增
近日,不少互聯網醫療平臺表示,在線上問診方面,咨詢“發熱”“咳嗽”等問題的患者數量激增。針對這種情況,阿里健康、平安健康等陸續開設了針對發熱、防疫的問診功能。
例如,平安健康上線了“新冠咨詢專區”,針對公眾關心的各種抗疫難題提供解答。專區上線一周以來,累計咨詢量已突破30萬。
阿里健康互聯網醫院緊急升級防疫專區,增設發熱問診,將每日成人發熱問診和兒童發熱問診的接診時間延長到24小時。問診服務上線三天來,用戶咨詢量同比提升近五倍。
另外,在醫藥物品供給方面,叮當快藥每日上架連花清瘟膠囊1萬盒;阿里健康自營大藥房每日供應連花清瘟膠囊8萬盒;京東健康、京東物流與康華生物達成戰略合作,保障抗原檢測試劑盒的供應。
好大夫在線創始人兼CEO王航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互聯網醫療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全國各地感染新冠病毒人數較多,線下醫療資源承壓明顯,互聯網醫療平臺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跨區域調配醫療資源,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流動、接觸,避免由于線下排隊就醫、購藥造成的聚集性交叉感染風險和醫療資源擠兌,最大程度緩解線下醫療資源的壓力。
同時,互聯網醫療平臺在抗疫分級診療方面也正在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平臺可以調配全國的醫生資源,包括年輕醫生、基層醫生、疫情壓力較小地區的空閑醫生資源等等,及時提供輕癥、無癥狀患者的居家指導,對接非感染患者的日常醫療需求;另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平臺還提供了向上轉診的通道,確保需要上級專家干預的疑難重癥患者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
政策也在推動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普及。據了解,此前國家衛健委在2018年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規定:“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如今在互聯網醫療平臺只能復診不能首診的局面開始破冰,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發布的《關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通知》,互聯網醫療平臺可以為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癥狀、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要求的患者,在線開具治療新冠肺炎相關癥狀的處方。
某互聯網醫療平臺高管石敏娜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我們在做市場調研時發現,很多用戶過去比較謹慎。如今在政策的推動下,用戶的疑慮有所減少,在面臨小病、常見病時會先在線上問問醫生,能在線上解決的病癥問題就盡量少去醫院。”
向高速化精細化發展
據了解,目前互聯網醫療行業正向著高速化、精細化發展。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可達876.1億元,同比增長25.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國內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3億人次,國內互聯網醫院數量、在線問診需求持續增長。
經過多年發展,互聯網醫療行業已從單一的問診服務延伸出更為精細的服務業態,除了互聯網問診外,還有互聯網醫藥電商、可穿戴設備、醫療AI等業務模式。
有行業分析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互聯網醫療行業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現在這個行業是百花齊放的狀態,一些平臺依靠資本優勢獲得了一定影響力,比如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
上述受訪分析師坦言,目前業內影響力較大的平臺還是以醫藥電商為核心業務,主要是依托供應鏈優勢在線上銷售藥品和醫療器械,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受政策影響較大,比如藥品集采,所以互聯網醫療平臺都在探索更多的服務模式。
據了解,以往在C端發力的互聯網醫療平臺開始布局B端業務,例如京東健康正在構建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醫療機構多方的服務能力,面向不同的應用場景推出“數智醫療”解決方案體系。而阿里健康則聚焦于為藥企賦能,從營銷、供應鏈、運營管理等方面入手,幫助藥企實現精細化運營。
“還有很多平臺在做健康管理方面的工作。”上述分析師表示,健康管理業務受政策影響較小,且能延伸出更多細分服務,比如飲食管理、慢病管理、健康體檢等。尤其是慢病管理方面,患者群體龐大、病程長、醫患交流頻率較高,互聯網可以跨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貫穿診前、診中、診后整個流程。
不少用戶通過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慢病管理服務受益,李愛華的父親李駿就是其中之一。
李愛華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其父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要長期服藥治療,每次去醫院開藥都要幾經輾轉排長隊,非常不方便,“現在父親都是用手機和醫生交流,醫生在線上開完藥后,第二天藥就送到家了”。
李愛華還為父親購買了某平臺的定制化慢病管理服務,可以提醒他按時吃藥、測血糖血壓,并提供飲食建議。
“另外,平臺還送了父親一塊電子手表,可以連接我的手機,如果父親的心率、血壓明顯超過平均值,我的手機就會收到提醒,可以及時關注父親的情況,聯系醫生。”李愛華表示。
數據孤島難題待解
互聯網醫療行業在向精細化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什么挑戰?石敏娜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平臺未來的發展要以大數據作為基礎,而目前數據孤島成為行業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塊“硬骨頭"。
“比如在醫藥電商方面,需要大量數據來指導藥企生產以及平臺備貨;在健康管理方面,需要長期的健康數據才能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以及大病預測;可穿戴設備行業和醫療AI行業也需要大量的數據。”她向記者表示,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各個醫療平臺的數據無法互通互認,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大家各自為政。從用戶角度而言,需要做很多重復性的檢查,降低了就醫效率,加重了經濟負擔;對于企業而言,缺乏數據支持的產品和服務難以獲得用戶的信任,而數據積累則會花費很長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經營壓力也會增加。
有三甲醫院的互聯網醫院負責人韓德亮(化名)對中國商報記者坦言,形成數據孤島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醫療機構不愿意將患者的信息共享,主要的顧慮在于信息安全以及醫療數據共享的獲益機制尚不健全;二是各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不統一,難以實現信息共享。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韓德亮表示,目前有些地區已形成醫聯體。醫聯體是由政府主導,根據不同醫療機構的定位、級別,組建成的一個聯合體。在醫聯體內,可以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圍繞病人進行全鏈條、連續化的醫療服務。
韓德亮說,有些醫聯體已開始嘗試區塊鏈技術,利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可溯源、定向授權等特性更好地收集和統計數據,保護病人的隱私。
此外,韓德亮還表示,國家對于醫療大數據相當重視,目前福州、廈門、南京、常州、濟南等地已建立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試點。“通過收集一個人生命的全周期數據,建立可管理、可追溯的健康醫療大數據運營體系。”他表示,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戰略意義日益重要,未來醫療大數據將賦能行業各方,更好地為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