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手機廠商小米被印度監管部門凍結48億元資產的新聞,備受國人關注。其實,不光是小米,OPPO、VIVO和一加等國產手機品牌,也面臨著出海不順的問題。
據外媒報道,上述幾家公司目前已經暫停在德國的銷售業務,原因是未能贏得與昔日的手機巨頭諾基亞的專利訴訟戰,如果想要在德國繼續銷售手機,就得向諾基亞支付巨額專利費。
一個企業向另外一個使用自己專利的企業收取專利費,本身無可厚非,但據業內人士講,諾基亞純屬是“獅子大開口”,跟明搶差不多。
德國總理
據悉,諾基亞要求中企每出售一部手機,就得支付2.5歐元,約合人民幣19.56元的專利費。眾所周知,目前全球手機廠商內卷十分嚴重,各大手機廠商競爭激烈。除蘋果手機擁有極高的利潤率之外,包括中企在內的一眾手機廠商,能賺取的利潤非常低。
業內人士表示,低端的千元機根本不賺錢,純屬是為了搶占市場,即便是超過5000元的高端機,也賺不了太多的錢。天價專利費嚴重壓縮了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令它們的生產經營處境雪上加霜。
業內人士表示,并不是中國手機廠商耍賴,不愿意向諾基亞支付專利費,實在是對方的報價不合理。據測算,上述幾家中國手機廠商在德國的銷售所得利潤,根本不足以抵扣諾基亞收取的專利費。
手機專利戰
本來德國的手機市場,由韓國的三星和美國的蘋果兩大巨頭把持,大部分中國手機廠商別說是吃肉,就是想喝點湯,也比較困難。
在德國設立銷售點,主要目的并不是走量,而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之前,諾基亞不收取高額專利費,還可以在德國市場勉強維持,如今面對天價專利費,國產手機廠商在德國的運營成本,一下飆升了好多,與其干著“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如徹底退出德國市場。
可能會有一些人問,面對諾基亞的“勒索”,中國手機巨頭華為為何不反擊?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此次專利訴訟戰并不涉及華為,華為沒有必要替其他的中國手機廠商出頭。
華為公司
盡管同為中國的手機廠商,但是華為和OPPO以及VIVO等企業,也是競爭對手。在生意的戰場上,幫助競爭對手,相當于自己給自己挖坑,所以華為肯定不會幫助其他國產手機廠商硬剛諾基亞。
二是華為現在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加入國產手機廠商與諾基亞的專利大戰中。2020年9月,美國對華為實施全面制裁之后,華為的手機業務呈現斷崖式下跌。
就拿德國手機市場為例,幾年之前,華為還能與蘋果和三星兩大巨頭打一打,當時的德國手機市場,呈現出了華為、蘋果和三星三足鼎立之勢。過去三年,華為手機已經從巔峰滑落底谷。
美國制裁華為
受美國制裁的影響,華為旗下目前沒有5G手機可供出售,只能銷售4G手機。在5G通信網絡大行其道的當下,一款不支持5G通信的手機,肯定沒有太強的競爭力。對華為來說,現在除了發展手機以外的業務進行自救之外,最緊要的任務是想辦法,讓美國解除制裁,而不是主動卷入不必要的紛爭。
只有美國解除制裁,華為手機才有可能“王者歸來”,到時候或許能在專利方面,和諾基亞碰一碰。那么面對諾基亞的“勒索”,受影響的中國手機廠商,難道真的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嗎?當然不是。
中國手機廠商有兩種途徑,可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一是打官司,盡管諾基亞是專利的授權方,但并不代表其收取的每一項專利費就是合理的。中國手機廠商要找到諾基亞收取專利費的不合理之處,通過訴訟解決問題。
諾基亞
不過涉及專利的官司,一般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非常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中國手機廠商要做好打長期官司的準備。雖然短時間內有點麻煩,但是為了長遠利益,有必要與諾基亞來一場拉鋸戰。
二是加大自主創新,獲取更多的專利。國人應該極少聽到華為卷入專利戰的消息,這是因為華為作為通信巨頭,本身手里就握有許多重量級的專利。這些專利也會被諾基亞和愛立信等通信巨頭使用到。
如果諾基亞對華為發動專利戰,華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專利予以反制。最終的結果一般為專利換專利,達成和解。所以對OPPO和VIVO這些國產手機來說,效仿華為,用技術和專利為自己構建一道守護安全的護城河,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