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肖大哥就為大家解答關于古體詩的特點有哪三個,古體詩的特點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1)抒情性。
2、詩歌是真性情的流露,詩歌厭棄一切虛偽和做作。
3、中國最早的文化原典《尚書》中就有“詩言志”的說法。
4、《詩經毛傳大序》也認為:詩者,志之所之也。
5、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6、既然如此,那么人類的情感都可以從詩歌中找尋到。
7、如:親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8、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9、愛情: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思鄉: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10、懷人: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11、憂國: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12、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13、懷古: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14、感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15、傷春: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16、悲秋: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17、悼亡: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18、閑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19、喜悅: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20、豪邁: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21、…………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22、古人生活是時代更接近于原生態的自然,大自然中的萬千變化都能夠相應地引起多情的詩人的感懷,加之古代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的不便,也為淳樸的情感創造了審美的距離,這些都是我們今人所難以想象的。
23、因此今人的感情不如古人充沛和真摯了。
24、(2)韻律感。
25、這是東方詩歌共有的特點。
26、在孔子的時代就有“歌詩三百,誦詩三百,舞詩三百”的說法,可見古人將詩歌、音樂和舞蹈看作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
27、其實,后世詩歌的發展也大體上走了這樣的路。
28、古人寫過詩歌有時要吟詠,有時要和歌而唱,沒有韻律是不行的。
29、而韻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無非就是句式和讀音的問題,句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幾言詩”,整齊的句式為和諧的韻律奠定的基礎,即便是不整齊的“雜言體”,其句式的安排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30、讀音則主要是平仄和壓韻的問題:古人將漢字的讀音分為平和仄,平仄相合能夠給人以悅耳的感覺,正如今天所說的樂音,反之則是噪音,一句詩中不同的平仄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風貌,于是我們今天讀古詩時還能夠感受到或高亢、或低回、或婉轉、或鏗鏘的音色,從而品味出詩人的喜怒哀樂,感受到千百年前那活生生的詩情詩味;在平仄的基礎上,古詩更點綴以韻腳,越是近體,壓韻的要求越嚴格相同或相似的一個韻母出現在有規律的位置上,為詩歌極大地增強了韻律感,我們今人寫詩,句式和平仄可能都因為嫌其煩瑣而不太注意了,但壓韻往往還是努力追求的,有韻的文體朗讀起來有一種神奇的美妙感覺。
31、大家可以隨意找幾首古詩,大聲讀一讀,會有美的享受的。
32、(3)含蓄而多意。
33、中國的古詩,講究從有限中開掘無限,也就是追求“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佳作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34、”那么這“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究竟是什么呢?讓我們從其成因談起吧。
35、所謂“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詩歌蘊涵的“意”與表面的“言”所指不一。
36、“意”是詩人追求的目標,而“言”只是一個媒介或憑借,而在“此”與“彼”、“言”與“意”之間往往存在一架橋梁,借以溝通,讓我們先來看三個例子: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37、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38、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39、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40、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41、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42、上面三首詩分別屬于“懷古諷今”、“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三類,由此,“彼”與“此”、“意”與“言”的關系就很清楚了,無非是借用“古”、“景”、“物”這些相對遠的事物來表達對“今”近的“情”與“志”,一切遠的都是為了近的,一切虛幻的都是為了現實的,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充分認識詩人所憑借的抒情對象。
43、古人的感情較之今人豐富,四時的變化,八荒的見聞,古今的人事,自然的景物,無一不能作為感情的原點,鐘嶸在《詩品·序》中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44、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
45、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
46、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也在其《釋疾文·悲夫》中說: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
47、這都是古人體物一般經驗。
48、理解了這些,方可讀古詩。
49、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就是詩歌所蘊涵的“意”極大地超越了其表面的“言”,這個無限的“意”需要我們在有限的“言”的基礎上去開拓。
50、請看下面的詩歌: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51、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52、細細品味出塞之人心理之微妙,于“憑君傳語”之簡約中見其萬千思緒,讀者亦可由此生發想象,自非二十八字可以囊括的。
53、再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談及人生的境界時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54、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55、(1)”此第一境也。
56、“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57、(2)”此第二境也。
58、“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9、(3)”此第三境也。
60、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61、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62、(1)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63、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64、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65、昨夜西風凋碧樹。
66、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67、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68、”(2)柳永【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
69、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70、草色煙光殘照里。
71、無言誰會憑欄意。
72、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無味。
73、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74、”(3)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
75、更吹落、星如雨。
76、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77、蛾兒雪柳黃金縷。
78、笑語盈盈暗香去。
79、眾里尋它千百度。
80、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81、”論及三詞,實旨談情,似與“成大事業、大學問”無關,但又未嘗不能做此一生發,于“追求”一意上相通,于是便無限了。
本文就講到這里,希望大家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