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看點:研究人員說冥王星失去其行星狀態的原因無效

新時代高科技不計其數越來越發達,小伙伴們看過不少科技新聞吧,在我們生活中應該也用到很多這些高科技東西,有哪些小伙伴值的關注的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有關科技方面知識,希望大家會喜歡。

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制定了一個行星的定義,要求它清除其軌道,換句話說,它是軌道上最大的引力。由于海王星的引力會影響冥王星,而冥王星與柯伊伯帶中的冷凍氣體和物體共享其軌道,這意味著冥王星已脫離行星狀態。然而,在8月29日發表在Icarus期刊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佛羅里達航天研究所的研究員Philip Metzger及其合著者報告說,科學文獻中不支持這種行星分類標準。

來自行星科學研究所,西南研究所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Metzger博士及其同事回顧了1801年至今的科學文獻。

他們發現威廉·赫歇爾的1802年論文是文獻中唯一使用清除軌道要求對行星進行分類的案例,它是基于自我推測的推理。

“自從伽利略時代以來,像泰坦和歐羅巴這樣的衛星一直被行星科學家稱為行星,”梅茨格博士說。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會說,行星科學這個星球的基本目標應該是在沒有人在他們的研究中使用的概念的基礎上定義的。它將遺漏我們太陽系中第二個最復雜,最有趣的行星。“

“我們現在已經列出了100多個最近行星科學家使用”行星“一詞的例子,這些例子違反了IAU的定義,但是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它在功能上很有用。”

研究人員發現,行星與其他天體(如小行星)之間的真正劃分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當時杰拉德·庫柏(Gerard Kuiper)發表了一篇論文,根據它們的形成方式進行區分。

然而,這個原因不再被認為是決定天體是否是行星的因素。

“IAU的定義是錯誤的,因為文獻回顧顯示清除軌道不是用于區分小行星與行星的標準,正如IAU在制定2006年行星定義時所聲稱的那樣,”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Kirby Runyon博士說。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

“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虛假的歷史主張。因此,將相同的推理應用于冥王星是荒謬的。“

據團隊稱,行星的定義應該基于其內在屬性,而不是可以改變的屬性,例如行星軌道的動態。

“動力不是恒定的,它們在不斷變化。因此,它們不是身體的基本描述,它們只是當前時代對身體的占領,“梅茨格博士說。

“我們建議根據行星是否足夠大以使其重力成為球形來對行星進行分類。”

“而這不僅僅是一個武斷的定義。事實證明,這是行星體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當它發生時,它會在體內引發活躍的地質。

“例如,冥王星有一個地下海洋,多層大氣,有機化合物,古代湖泊和多個衛星的證據,”他補充道。

“它比火星更具活力和活力。地球上唯一擁有更復雜地質的行星就是地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候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