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通衢大運河,千年文脈煥新生!顆顆文化明珠揭開面紗

導讀原標題:古今通衢大運河,千年文脈煥新生!顆顆文化明珠揭開面紗大運河畔碧波蕩漾。萬里長城巍峨雄踞。西山腳下湖光塔影。北京三條文化帶—...

原標題:古今通衢大運河,千年文脈煥新生!顆顆文化明珠揭開面紗

大運河畔碧波蕩漾。

萬里長城巍峨雄踞。

西山腳下湖光塔影。

北京三條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承載了北京“山水相依、剛柔并濟”的自然文化資源和城市發展記憶,是北京文化脈絡乃至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2017年發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 年 —2035年)》將三條文化帶列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如今,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下,三條文化帶建設正不斷取得實效,成為首都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為打造北京文化金名片增色添彩。

悠悠運河水,千載流不息。漂來的北京城,積淀著深厚的運河文化。

流淌著的大運河,宛若一條時光軸,串聯起一處處歷史遺存和現代都市風光。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公里,橫跨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順義、通州七區,沿線文物等級高、分布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眾多橋、閘、碼頭遺址以及與大運河相關的古倉庫、古建筑、古遺跡等沿線分布。

如今,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斷提速,由北向南,白浮泉、萬壽寺、什剎海、燃燈塔、大光樓、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一顆顆明珠揭開面紗,繪就一幅生生不息的運河畫卷。

白浮泉

源頭“活”起來 古景重現展示文化

泉水潺潺,流經七百余年光彩璀璨。元明時期白浮泉“龍泉漱玉”等古景重現,展示了大運河北源頭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風貌。

2018年,昌平區開始對白浮泉遺址進行修繕,并規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經過5年文物騰退、環境整治、修繕保護,白浮泉畔基本復原元明時期的歷史風貌。今年4月8日,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走進遺址公園內,作為“燕平八景”之一,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龍泉漱玉”景觀重現,九龍池的池壁以花崗巖石砌成,9個龍首均為青石雕成后嵌入石壁,泉水從9個龍口中涌出。從九龍池拾級而上,可以抵達都龍王廟。這是在引白浮泉水濟漕工程完成后,龍山之巔興建起的一座廟宇。不同于別的龍王廟,都龍王廟是北京歷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龍王廟。1990年,九龍池和都龍王廟均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已新晉成為昌平區內的網紅打卡地。昌平文旅集團大運河事業部負責人芮園介紹,遺址公園自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后續該園計劃與大運河沿線的35個城市開展跨區域聯動,通過研學活動等形式,讓白浮泉“活”起來。

補白

昌平區龍山腳下的白浮泉,是元代京杭大運河的源頭。

公元1289年,元代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踏遍京郊,引白浮泉水匯至甕山泊,后導入積水潭,最后到達通州連接北運河。公元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成為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自此,大運河從南方運抵通州的百萬物資,無須車馬輪轂,可經通惠河漕運直入京城,積水潭也呈現出“舳艫蔽水”漕運一片繁盛的景象。

萬壽寺

古建獲新生 “水上御道”又現盛景

自源頭出發,順流南下,長河畔,擁有雙重身份的古剎正重煥光彩。

紅墻灰瓦的山門前,立著“北京藝術博物館”的牌子,抬頭細看,山門上掛著“萬壽寺”匾額。踏進山門,左側的鼓樓內,墻面裝飾著大運河元素的古畫,重現“水上御道”歷史風貌。進入鼓樓,觀眾就像登上了游船,坐在木椅上觀看萬壽寺的紀錄片。

歷經五年修繕,萬壽寺內80%的古建筑重獲“新生”,修繕面積約10670平方米。重新開放的展廳和院落面積增加近一倍,館藏的12萬余件文物也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間。曾經“沉睡”的古建煥發生機,作為展廳依次亮相——中路山門殿經過修復,亮出難得一見的券頂彩繪,72只金線描畫的紅色蝙蝠穿梭于藍天彩云間,寓意“洪福齊天”;慧日長輝殿內,經過加固、修補裂縫、貼金的22尊佛造像以原狀陳列的方式向觀眾展示;歷史上作為皇室祈福場所的萬壽閣展出基本陳列“吉物詠壽展”,70余件套文物蘊含著古人健康長壽的愿望;大禪堂及東西配殿作為書畫館,展覽常換常新,今年上新“明清文房雅器展”,200余件文物再現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自2022年9月16日重新開放至今,已有超過11萬人走進這里,感受“京西小故宮”的魅力。

補白

萬壽寺始建于明代萬歷五年(1577年),占地3萬多平方米,是集皇家寺院、園林、行宮于一體,中、東、西三路建筑相毗鄰的大型古代建筑群。1987年,北京藝術博物館在此成立,隸屬于北京市文物局。

這里曾是皇家禮佛祝壽的場所,也曾作為慈禧太后的行宮,歷史上歷經四次大修。2017年,萬壽寺迎來了第五次大修。藝博館長陳靜說:“萬壽寺之前的四次修繕都是為了服務皇家,而這次修繕是為了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為公眾服務。”

什剎海

重現原風貌 西海“靜”了還湖于民

當年的積水潭,變成了現在的什剎海。盛夏,什剎海西海濕地公園里,柳林環堤,千頃荷花,蘆葦叢叢,水鴨為群,蟬聲鼎沸……老舍筆下的老北京什剎海,如今風貌重現。

“我們營造了約2萬平方米的水生種植區,包括荷花種植區、菖蒲、蘆葦區等,水生植物50余種,其中僅荷花品種就多達30余種。”薊城山水集團西海濕地負責人李慧介紹,園內不僅植物景觀賞心悅目,還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鴨島和2個約80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區,通過豐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種鳥類生境的營建,共同構建出城市濕地的生態系統。“現在,公園里經常能見到綠頭鴨、鴛鴦等野生鳥類,像黑天鵝這樣在市區不常見的鳥類也曾到訪。”

近幾年來,什剎海西海通過拆除違建、疏通堵點亮出岸線,還湖于民,讓西海“靜”下來。西海濕地全線共新建7處總計1000平方米的環湖觀景棧道,成為市民休憩觀景的親水之地。

補白

元代時,積水潭是漕運的總碼頭,各地的貨物到了這里才算到了終點,久而久之,發展成了當時北京城最重要的商業區。

燃燈塔

塔影辨通州 承載運河文化歷史

初秋,通州區北運河段,游船載著游客從2號碼頭出發,十公里的運河水路,沿途古今風景交織,游客們舉著手機拍照,感受大運河的文化魅力。

“古時候從南方到北京的漕運要經歷半年之久,途中還要面臨多種風險,當南方漕船和商隊看到燃燈塔時,就意味著船隊到達目的地——京城的東大門通州。”通州區文旅局大運河文史專家任德永介紹,如今的燃燈塔已成為運河文化的象征,2248枚銅鈴高懸塔上,精美磚雕遍布塔身,通州文廟、紫清宮、佑勝教寺等建筑環繞,形成了“三廟一塔”景區。

縱觀運河兩岸,大運河文化點位星羅棋布——通州文廟是南方學子進京的第一站,學子們在此學習,祭拜孔子,歷史上培養出了狀元、進士、舉人等人才;燃燈塔下的葫蘆湖,是金代閘河遺址,因形似葫蘆而得名,明代時,葫蘆湖改成轉運碼頭,在這里大船換小船,再由小船經通惠河進京城;葫蘆湖邊上的大光樓,被譽為“大運河邊第一樓”,明清時期,這里既是漕船北上的終點站,又是揚帆南下的始發地,北運的漕糧在此驗收交付,故此樓也被稱作“驗糧樓”。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及兩岸文化遺產的保護從前期建設中就得到了重視。自2004年起,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筑群的修繕修復工程啟動;2019年以來,通州區實施了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筑群景區整改提升工程,對景區文物進行了修繕,對景區環境、公共服務設施、智慧管理進行了提升。截至目前,通州區不可移動文化點位達238處,其中燃燈塔已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是承載大運河文化歷史的重要符號。

補白

元明清定都北京,南方的漕糧、絲綢、茶葉等物資,要經過大運河北上京城,那些堪稱古都北京標志性建筑的皇家園林與九壇八廟,所用的材料大部分是通過大運河運來的,老百姓的生活也與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認通州。”清代詩人王維珍在《古塔凌云》中提到的“一支塔影”,說的就是大運河北端的標志——燃燈塔。

副中心三大建筑

大門將開啟 生動展示北京發展

特約攝影 馬文曉

一條千年古運河,講述著傳承與發展。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部,副中心三大建筑——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浮現”在濃綠的樹蔭之上。目前,三大建筑進入工程全面收尾階段,預計本月底竣工驗收。

北京藝術中心由音樂廳、歌劇院和戲劇場等三個獨立部分組成,加上小劇場和露天劇場,總座位數將達到5700席左右。中心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江濤介紹,劇院項目將由國家大劇院運營,作為其“一院三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屆時,大劇院演出的劇目可以在此無縫銜接、同步上演。

北京城市圖書館大廳內,兩座三層高的書山相對聳立,書籍與坐席依“山”而布,將為市民游客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該館未來將由首都圖書館運營,設2400個坐席,藏書能力達800萬冊,通過自動分揀機、智能送書機器人等設備,書庫只需15分鐘就能在數百萬冊圖書中揀選出指定文獻并送至讀者手中。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由觀眾共享大廳和主樓兩座相對獨立的建筑組成,觀眾共享大廳屋頂造型似“船”,主樓屋頂造型似“帆”。“首都博物館、大運河博物館各自側重從‘都’和‘城’兩個角度闡述北京的歷史文化。”首博辦公室主任兼東館籌備處主任張宇介紹,大運河博物館主樓由藏品庫房、文物修復、陳列展覽、社教活動等區域組成,展陳同時側重展現北京城與運河之間的關系,主樓二層將設有“北京的大運河”基本陳列以及“北運河長卷”專題展廳。

目前,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在結合實際使用需求,穩步推進建設。不遠的將來,三大建筑即將開門迎客,作為展示京城發展的生動窗口。它們將充分展現文化設施集群輻射的巨大潛能,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上一串閃耀的明珠,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添彩。

補白

“文化糧倉”北京藝術中心,外立面幕墻由4000余塊折疊鋁板搭建而成,設計理念源自通州運河沿岸的古糧倉。

“森林書苑”北京城市圖書館,采用“臨山間、于樹下、勤閱覽”的設計理念,館內銀杏葉片堆疊造型的天花板和銀杏樹干造型的室內立柱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如同一艘正待揚帆的“運河之舟”,其設計理念融入了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

來源:北京晚報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