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券商自營收入整體腰斬,海通證券少掙了117億、轉虧10億

導讀原標題:23家券商自營收入整體腰斬,海通證券少掙了117億、轉虧10億出品|搜狐財經作者|汪夢婷2022年,證券行業景氣度下行,自營業務成為...

原標題:23家券商自營收入整體腰斬,海通證券少掙了117億、轉虧10億

出品|搜狐財經

作者|汪夢婷

2022年,證券行業景氣度下行,自營業務成為拖累券商業績的主因。

據搜狐財經統計,目前公布年報的23家上市券商中,僅2家自營收入同比實現正增長,其余21家均下降,降幅在50%以上的有8家。

頭部機構“三中一華”去年自營凈收入合計388.03億元,2021年同期為566.81億元,同比減少178.78億元,降幅31.54%。

去年有4家券商自營收入凈虧損,其中海通證券由盈轉虧10.34億元,收入同比減少117.13億元,絕對值在23家券商中排名第一;東興證券虧損7.03億元,同比下降178.01%,降幅在上述券商中居首。

受益于固定收益投資的良好表現,方正證券自營凈收入同比增52.17%至11.1億元;華林證券也實現逆勢增長,自營收入1.95億元,同比增234.45%。

21家券商自營收入下降,整體降47%

截止目前,共有23家上市券商披露2022年年報,其中絕大部份券商去年自營收入大幅下降。

Choice數據顯示,23家券商中有21家券商自營凈收入同比下滑,其中降幅在50%以上的有8家,降幅超過100%的有4家。去年23家券商整體實現自營業務收入686.56億元,同比下降47.19%。

整體來看,自營凈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僅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分別實現176.36億元、106.08億元的收入;超過50億元的有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中國銀河,分別收入70.26億元、60.27億元、50.82億元、51.15億元、55.90億元。

行業四強“三中一華”去年自營收入合計388.03億元,2021年同期為566.81億元,同比減少178.78億元,降幅31.54%。

頭部券商中,海通證券自營收入斷崖式下滑,且由盈轉虧,由2021年的106.79億元降至-10.34億元,同比減少117.13億元,金額在行業中居首。

海通證券自營收入驟減,背后是子公司海通國際的巨額虧損,核心原因即為交易及投資收入凈額的大幅下滑。

海通國際管理層在業績報告中稱,投資虧損為造成公司重大虧損的原因之一。具體包括:與在二級市場交易的股票和債券投資相關損失約 34.4 億港元;與私募債權與股權投資和另類投資相關的公平值損失16.5 億港元。

年報顯示,2022年海通國際實現收入30.41億港幣,凈利潤-53.40億港幣。

除了海通證券,去年東興證券、國元證券、中泰證券自營收入也由盈轉虧,分別虧損7.03億元、0.94億元、3.51億元。其中,東興證券自營收入同比下降178%,降幅行業排名第一。

2家券商自營逆勢增長,華林證券同比增234%

在證券公司自營業務紛紛縮水時,仍有兩家券商逆勢增長。

據Choice數據,2022年華林證券、方正證券自營凈收入1.95億元、11.1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234.45%、52.17%。

華林證券在年報中表示,公司債券投資業務均為安全邊際較高的利率債,極少涉及信用債;票據投資業務均為銀行票據,不涉及商業票據;權益投資保持穩健風格,控制投資規模,謹慎選擇投資標的。

方正證券自營收入主要來自固收投資,年報顯示,2022年方正證券固定收益投資實現收入 10.99億元,同比增長 51.75%,收益率達13%。

權益投資方面,方正證券稱,在 2022 年股票市場下跌、系統性和結構性投資機會缺乏的情況下,公司適時大幅降低 A 股投資倉位,調整投資品種,較好地防御了市場風險,虧損控制在 0.62 億元,投資收益率大幅超越了市場各主要指數。

對比2022年第一季度,今年權益市場明顯轉好,主要股指均大幅跑贏上年同期,分析師看好券商自營業績。

天風證券研報稱,今年一季度券商投資業績或顯著改善,預測證券業23Q1合計實現營收 1169 億元,實現凈利潤 444 億元,投資業務同比+3244%。

華西證券分析師在研報中表示,測算上市券商 23Q1 營業收入約 1208 億元,同比增約60%;歸母凈利潤約 381 億元,同比增約 60%。自營收入約為567億元,同比實現扭虧。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