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稱地核最內部是個鐵球:半徑650千米,與殼分離

導讀原標題:最新研究稱地核最內部是個鐵球:半徑650千米,與殼分離沿著地球直徑傳播了5次的地震波,為探測地球內核提供了新工具。圖片來自Drew...

原標題:最新研究稱地核最內部是個鐵球:半徑650千米,與殼分離

沿著地球直徑傳播了5次的地震波,為探測地球內核提供了新工具。圖片來自Drew Whitehouse

地球的最內部——地心是什么樣?是否像電影《地心游記》一樣別有洞天?

2月22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地球最內核可能是一個位于內層的半徑約650千米的鐵球,且鐵球與地球內核的外層分離。

上述研究結果或能增進我們對地球形成與演化的理解。

該論文的標題是《高達五倍的混響波通過地球中心和明顯各向異性的最內層的核心》(Up-to-fifivefold reverberating waves through the Earth's center and distinctly anisotropic innermost inner core)。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院博士后潘清山(Thanh-Son Ph?m)。論文的另外一名作者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院地震學和數學地球物理學系主任、教授赫爾沃耶·特卡爾契奇(Hrvoje Tkal?i?)。

研究地球核心對于理解行星形成與演化至關重要。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對這樣一個最內核的存在與否及其大小提出了假說,但這些假說一直存在爭議。由于缺乏靈敏度能達到給地球深層內部采樣的探測器,探測地球最內核的工作一直難有進展。

研究人員在探測地點進行作業。圖片來自Margarita Azua

研究人員梳理了當前探測器的數據,測量了地震在地球內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地震能量波的不同到時。他們首次觀察到了這些波沿著整個地球直徑來回傳播了最多五次。這些波的走時,揭示了一個不同內殼的存在,半徑大約為650千米,且與內核的外層分離。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內界面或許反映出內核的生長曾發生過快速變化。

作者指出,仍需進一步研究最內核與內核外殼之間過渡的特征,從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深層內部和形成史。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內界面或許反映出地球內核的生長曾發生過快速變化,目前仍需進一步研究最內核與內核外殼之間過渡的特征,從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深層內部和形成史。

英國廣播公司(BBC)2015年8月發布的一篇文章稱,幾乎可以確定地核主要是由鐵組成的。人們認為地核中大約 80% 的成分是鐵,盡管精確的數值仍有待確定。鐵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元素之一,同時也普遍存在于隕石之中。但地表的實際含鐵量就比我們想象中要少得多了。所以有理論認為,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之時,大量的鐵都沉降到地核中了。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