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大米著稱的黑龍江五常,正被洪水侵襲。
“稻花香”大米下個月即將豐收。8月初,臺風“杜蘇芮”北上,受殘余環流影響,黑龍江省中南部地區迎來持續強降雨。
8月6日,王海濤回到了五常市民樂鄉雙義村。村落兩個方向都有河流經過,西南邊是拉林河,北邊是牤牛河。兩河沿岸,正是五常大米的核心產區,也是此次受災嚴重的區域之一。
他看到,村里的積水正在下降,開著農用車可以進村。他家地勢相對較高,屋里沒有進水,其他親戚家里,有的水位曾達一米多深,已經漫過炕,留下污泥的痕跡,村里一些老式的草房塌方了。
田野里,大部分稻田依然淹沒在水下,少部分已經露出了綠色的稻谷尖尖。
暴雨打亂了水稻的生長節奏。目前,水稻正處于孕穗、揚花期,如果遭遇強降雨沖刷,會造成花粉流失,影響授粉結實,被淹超過三天后,水稻很難長粒成米,往往會成空殼。不過,也有一些區域未受影響。當地農戶說,減產是肯定的,但洪水并不會讓五常大米顆粒無收,隨著水位下降,有一些地區仍能保持一定收成。
一些村莊正在搶排積水。據央視新聞,為了盡可能保住稻田,搶排村莊內澇,由五常市水務局聯合五常鎮政府向五常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提出申請,在對應堤段使用機械挖開一個7到8米的口子,使蓮花村、遠景村、新興村內澇能夠盡快地排出。堤壩打開之后,會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時刻觀察排水情況。
據央視新聞,截至目前,五常市涉及18個鄉鎮累計轉移受災群眾43517人。目前,五常市整體的生活物資供應比較充足,救援工作以人員轉移安置為主,房屋、道路及農作物受損情況正在統計當中。
截至目前,五常市涉及18個鄉鎮累計轉移受災群眾43517人,房屋、道路及農作物受損情況正在統計當中。新京報視頻截圖
提前撤離
七月初開始,雨水就頻繁降臨五常,斷斷續續二十多天,曹江是愛潤農業的負責人,他心中隱隱不安,“這個雨季可能得澇”。
八月初的這場暴雨,在黑龍江持續3天,道路、水田都有積水蔓延。自8月2日早晨以來,黑龍江氣象臺連續發布15個暴雨預警。受降雨影響,多條河流包括松花江等超過警戒水位,達到洪水編號標準,“牡丹江2023年第1號洪水”已形成。
五常市是哈爾濱代管的縣級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拉林河、牤牛河貫穿全境,境內有龍鳳山水庫和磨盤山水庫。
曹江回憶,8月3日,龍鳳山水庫和磨盤山水庫開始行洪,上游地區首當其沖。曹江龍鳳山附近的一位親戚看見,綠油油的稻田,從根部到稻穗,逐步被淹沒。
“我們比洪水跑得更快。”馬超是志廣鄉擁政村的村民,他回憶,8月2日起,村里的防汛視察工作就已經開始,每晚都會安排專人24小時輪班值守,隨時監測河流的水位上漲情況。當天晚上,他只穿了一件單薄的外套,穿著雨衣雨靴,在龍鳳山水庫西北面的一條支流河邊打著手電筒徹夜巡查,凍得渾身直打哆嗦。
那晚,馬超隱隱約約看見,洪水已經灌入了稻田,沒過了水稻,但距離村子還有一定距離。
8月3日,大雨瓢潑,水流湍急。擁政村的村民們迅速轉移到了村里地勢較高的安全地帶。
“誰來統計一下村民的人數?誰來幫忙聯絡車隊?” 作為村里的年輕人,馬超沒有半點兒猶豫,接下了這個“急活兒”。擁政村劉斌屯居住著130余戶村民,留給馬超的時間只有1小時。淅淅瀝瀝的小雨打濕了屯里的水泥板路,“當時那個急啊”,馬超都顧不上打傘,揣上一支筆、一本記錄本,往雨里跑。
“幸運”的擁政村也成為了鄰村村民的“避難所”。8月3日,洪水淹沒了村莊的部分道路,水位深度半米到1米,但沒有漫進家門。8月3日-8月4日,周邊地勢低洼的村莊和屯子,陸陸續續有村民來擁政村投奔親戚。
民樂鄉雙義村的王海濤是在8月4日下午收到撤離通知的。
8月4日17時,黑龍江省水文水資源中心發布拉林河五常段洪水紅色預警:預計拉林河五常站(五常市興盛鄉遠景村)8月5日20時水位97.20米,超警戒水位(95.20米)2.00米,超保證水位(96.00米)1.20米,達到洪水紅色預警發布標準。
王海濤所在的民樂朝鮮族鄉雙義村,地處五常市西北部,地勢相對較低,同時,村落兩個方向都有河流經過,西南邊是拉林河,北邊是牤牛河。兩河沿岸,正是五常大米的核心產區。也是此次受災嚴重的區域之一。
雙義村地處下游,而且,王海濤村里最近的稻田,還緊挨著牤牛河。
王海濤撤離的時候,是下午6點左右,時間尚早,村里還沒有積水,他還能順利把車開出去。
王海濤說,年紀稍大一些的老人不愿意撤,因為雨季也常會漲水,老人覺得不用害怕,問題不大,堤壩沒有問題,在反復勸說之后,才離開了村子。王海濤的親戚養了六十頭豬,雞鴨鵝也有幾十只,只能把圈門打開,讓它們自行尋找出路。“水位低的話應該沒問題,如果漲得厲害,讓它自由發揮了,看它的水性了。”
因為在五常市里有房,王海濤沒去安置點,直接回了市里的家。其他村民則被政府安排的大巴車接走,安置到市里的中學。出村的時候,王海濤看見,距離河邊較近的稻田已經部分被淹,一大半都在水下。
水勢上漲的時候,人員已經完成撤離。
8月4日,五常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路面有大量積水。受訪者供圖
也是在同一天,曹江所在民樂村通過微信、短信、村內大喇叭等渠道組織群眾轉移。一開始,村里老人們有些緊張,顧著家里的家具家電,搬家式地收拾行李,然而隨著洪水的逼近,上游、中游到中下游,相繼有地勢低洼、 沿河而建的房屋被沖毀,不安和恐懼交織,安全撤離成為頭等大事。
曹江說,村民們幾乎是沖出屋子。有車的村民駕車上路,沒有車的登上政府派來的大巴車,三四十分鐘后,到達沒有水患的市區及周邊城鎮。
水勢的迅速惡化讓人措手不及。洪水橫掃而來,自南向北蔓延。民樂村位于下游,村落外面,洪水最深處可達三四米,田間土地被沖刷得狼藉不堪,溝渠化作一片汪洋,潮濕的泥漿味彌漫開來。
第二天,8月5日,村民擔心稻田,想回家看看,但是水位已經大漲,村外已經拉起了警戒線。有人航拍了當時的畫面,大片稻田已被淹沒,幾乎看不見一絲綠色。
據“五常發布”,8月3日下午,由于龍鳳山水庫8月3日2時30分加大泄流,水庫下游涉及的5個鄉鎮25個村屯人員正在全力轉移中。
抽穗的稻谷被淹
8月5日早上,曹江聯系上村里農場留守的值班人員,值班人員說,“農場地勢相對較高,洪水沒有進場,但是地勢低洼的稻田已經沒了。”
水災的嚴重程度超出了大家的預期。曹江回憶,“我們在村口聊天,我說除了1998年那一次,我30歲了都沒見過這么大水。我的大爺50多歲了,他說活這么大,也沒見過這么大水。然后村里的一個80多歲的老爺爺說他也沒遇到過。”
五常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也是全國水稻五強縣之一,水稻種植面積占黑龍江全省的十分之一。2022年,五常當地的大米年產量為192萬噸。五常水稻中干物質積累多,營養成分高,可速溶解的雙鏈糖含量高,顆粒飽滿、質地堅硬,吃起來香甜。
曹江帶領一千多個農戶組建了一個大型農場,總種植面積一萬余畝。他告訴新京報記者,整個民樂鄉共有兩萬余畝水田。九個行政村,每個村里有幾百戶人家,其中留守兒童與老人居多,大半青壯年外出打工,有很多流轉的土地。
往年收成好的年份,稻花香大米畝產量可達到1200斤至1400斤,一萬畝農田的總產量在七八十萬噸左右,而今年洪災,他估計會減產20%至40%。
王海濤今年38歲,祖輩都以種地為生。現在,他們家種了75畝田,都是“稻花香二號”。
每年三月春耕,四月育苗,五月插秧,六月放水,七月抽穗。目前,水稻正處在非常關鍵的揚花期,一年的收成取決于這一時期。
王海濤說,“如果洪水提前半個月來也沒事兒,或者再晚半個月來也沒事兒。”此時正是“最不好”的階段。多位村民介紹,在水稻抽穗以前,或者稍后一些到了灌漿期,淹水問題都不大,不會影響收成。
但在抽穗揚花期,水稻耐受性很差,如果遭遇強降雨沖刷,會造成花粉流失,影響授粉結實,被淹超過三天后,水稻很難長粒成米。王海濤估計,即便后期水位能很快下降,“可能有一點兒收成,但收回成本的希望不大。”
減產是必然的。王海濤種植的75畝稻田,租金每畝一千多,種子、人力算上,成本大約是十萬元。
王海濤介紹,以前所在屯有兩百多戶,現在剩八十多戶,很多村民土地流轉之后外出打工,或者做點兒小生意。因為是朝鮮族鄉,很多人還去到韓國做生意。剩下的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水稻,王海濤的75畝,不算種植大戶,有的村民種了幾百畝地,年紀稍大一點兒的也會種二三十畝。全村加起來種植面積為400多畝。
雙義村在整個五常市,算受災情況嚴重的,王海濤估計,400畝的地淹了350畝。
村民幾乎都買了農業保險。每年春天,每畝地保費繳納7.5元,具體能賠償多少,王海濤還不清楚。他說,近年來并沒有出現受災嚴重的情況,偶爾進水三四十厘米,一兩天退去,不會給水稻帶來太大傷害,還沒有“被保險過”。同時,政府也給農民提供種地補貼,每畝地補貼二百多元。
馬超是相對幸運的。他種植了150畝水稻田,只有8畝左右低洼地塊的稻田受災嚴重。
“水沖了一下就走了。”馬超回憶,8月4日,雨勢最猛烈時,洪水也灌入了自家稻田,“稻田里滿滿當當都是水”。不過,次日早晨,洪水已經開始慢慢退去,綠綠的稻苗逐漸露出水面。
到了8月6日,稻田的積水退到小腿的位置。“現在已經是去暑時節,稻田不需要那么多水了。”往年這個時候,馬超都會將稻田里的水放干,只需保持稻田不干燥。現在,田間水分依舊處于過飽和狀態。
五常市志廣鄉擁政村未受影響的水稻。受訪者供圖
“農民對田地的感情就像對孩子一樣”
“五常大米”的品牌效應也曾吸引了一些年輕人返鄉創業。
馬超是土生土長的五常人,曾在俄羅斯留學、經商,2013年回國后,跟隨父親種植水稻。2015年6月成立了五常市誠澤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了950畝地。
馬超種植的水稻品種也是“稻花香二號”,春種時節,在田里弓腰插秧;秋收時節,拿著鐮刀在田里收割水稻。馬超說,東北黑土的土質疏松,大型機械的加入會破壞土壤結構,影響水稻產量。所以,為了悉心呵護這片稻田,馬超采用原生態的水稻種植方法,人工種植、人工插秧、人工收割。用他的話說:高產營養的背后,投入也是巨大的。
曹江是第四代農民,他的爺爺闖關東從山東來到黑龍江,發展農業、種植和生產,幾十年來四代人在這片土地上耕耘。曹江長大后曾在俄羅斯求學,卻一直眷戀故土,回國后,他融合傳統農業與現代理念,投身新農業建設。
曹江并不僅僅依賴于水稻種植,還有生產加工、米糧銷售等收入來源。但更多的農戶,單從種地中獲得收入,洪水過境,損失會大一些。
他理解農民們的心情,稻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承載著數不清的汗水與寄托,“農民對田地的感情就像對孩子一樣,你想,把孩子辛辛苦苦養大了,突然告訴你孩子沒了,不見了,是很難接受的。”
張雪是一名90后,曾在北京上大學,學習園藝專業。在北京工作三年后,2015年,張雪回村發展農業,她發現每個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施肥或田間管理的標準不一樣,有可能導致每一批大米質量不一樣,于是她開始發展合作社,進行標準化生產。張雪一共簽了2350畝田,春天給農戶統一采購種子,發放化肥,秋天回收,合作社的回收價比市場價高五分或一毛。
正當人們忙著轉移,農戶焦灼的時候,張雪也發現,網上出現了一些別的聲音。有人質疑五常大米假貨多,有網友說,“就算減產,今年上市的也不會少,大量摻假。”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五常當地的大米年產量已達192萬噸,而據媒體估算,早在2019年時,冠以“五常大米”名號銷售的大米產品規模就已達到千萬噸,因此,估計每年市場上有八百余噸造假的五常大米。
“我們沒有淹的部分,那以后怎么賣呢?現在的流量,就是將來賣米的屏障。”張雪希望,各方能關注到五常水稻被淹的情況,但沒被淹的也應當實事求是,不希望過度夸大五常的災情,多位農戶都擔心,會影響到剩下大米的銷售和信譽。
曹江自己運營店鋪的抖音賬號,8月5日凌晨一點多,他躺在床上睡不著覺,思來想去,起來錄制了一條視頻呼吁五常自媒體同行客觀報道五常現狀。“今年的五常部分地方受災,收成是減產了,但沒有傳言中的全部絕產。”
張雪也告訴新京報記者,客觀來看,像沙河子村等受損非常嚴重的地區,有可能面臨顆粒無收,但一些地區,隨著水位下降,仍能保持一定收成。
8月6日上午11點多,張雪回到了衛國鄉長安村,一些稻田的邊緣,正在陸續露出頭來,但是積水仍然沒有大面積退去。受訪者供圖
搶排積水
8月5日,雨停了。
次日,一些村民陸續返回家中。王海濤也回到了雙義村,他看到,村里的積水正在下降,開著農用車可以進村。他家地勢相對較高,屋里沒有進水,其他親戚家里,有的水位曾達一米多深,已經漫過炕,留下污泥的痕跡,村里一些老式的草房塌方了。
田野里,大部分稻田依然淹沒在水下,少部分已經露出了綠色的稻谷尖尖。
8月6日上午11點多,張雪回到了衛國鄉長安村。長安村一共有四個大隊,張雪說,其中一個大隊幾乎全部被淹沒,她所在的大隊淹了一半,整個村被淹了三分之一。張雪相對幸運,她承包的稻田受災不多,大約是15畝。
水位正在慢慢往下降,她能站在主干道看一看兩邊的稻田。她說,8月5日村支書和救援人員劃船到河道邊緣查看水情,發現往牡丹江方向的水流較大,于是稻田里的水位也有所下降,一天下降了兩米左右。
張雪看到,一些稻田的邊緣,正在陸續露出頭來,但是積水仍然沒有大面積退去。
一些村莊正在搶排積水。根據央視新聞報道,為了盡可能保住稻田,搶排村莊內澇,由五常市水務局聯合五常鎮政府向五常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提出申請,在對應堤段使用機械挖開一個7到8米的口子,使蓮花村、遠景村、新興村內澇能夠盡快地排出。堤壩打開之后,會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時刻觀察排水情況。據五常市五常鎮工作人員介紹,截至8月4日17時,五常鎮農田受災面積是40963.5畝,其中水稻面積36549畝。
站在主干道邊上,張雪也看到一些六十多歲老人的背影。他們背著手,盯著遠處的稻田看。有的稻田距離遠,還在水下,看不見,但他們依然站在靠近水邊緣的地方,一直張望,望一會兒,回家。過了一會兒,又出來接著張望,“就想看一看什么時候能夠露出頭來。”
此前幾天,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發布了《臺風洪澇災后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建議》。建議提及,對臺風強降雨導致水稻田間水層過深、短期淹澇的田塊,及時排盡積水,查苗洗苗扶苗;水稻齊穗后,采取以壯根為主間歇灌溉,灌3厘米左右的淺水層,到自然落干后的花達水時再灌下茬水,蠟熟期前干濕交替,以濕為主,進入蠟熟期后干濕交替,以干為主,改善田間土壤透氣狀況,收獲前7-10天停灌,洼地適當早排,鹽堿地適當晚排水。
當洪水退去,王海濤也想回到田里,按照建議“查苗洗苗扶苗”。王海濤想,如果田里的水能在8月7日退去,或許,今年的收成還有一點兒希望。
防汛工作開始后,馬超一直駐守在村莊里。偶爾,他也開著皮卡車,駛過洪水齊小腿深的鄉間道路,出發前往五常市,為村民采購礦泉水、方便面、衛生紙等生活物資。
馬超和銷售大米的朋友通電話時得知,五常當地許多大米企業也騰出了庫房和辦公室,安置村民,在地板上鋪好了墊子。
馬超說,擁政村村民大多購買了農業保險。8月6日,村里已經對村民的水稻受災情況進行核實,并且拍攝成照片,上傳給上級部門。
救援人員正在路邊吃盒飯。受訪者供圖
據央視新聞,截至目前,五常市涉及18個鄉鎮累計轉移受災群眾43517人。目前,五常市整體的生活物資供應比較充足,救援工作以人員轉移安置為主,房屋、道路及農作物受損情況正在統計當中。
8月6日早上9點,馬超途經時看見,距離擁政村20公里的加油站附近,停滿了大客車、越野車、拽著橡皮艇的拖車、挖掘機鏟車,有從全國各地過來的,也有從哈爾濱市區過來的。藍天救援隊、紅十字會救援隊、博能哈弗公益救援隊、申英救援隊等救援人員也趕到了現場。
這些車輛,正駛向洪災中的村鎮,開展救援。
(曹江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朱清華 實習生 鄒冰倩 程冉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