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亮三連任的底氣

導讀 原標題:郁亮三連任的底氣作者 | 周智宇編輯 | 張曉玲六年,萬寶之爭恍若昨日,寶能、安邦、恒大,曾經攪弄風云的“野蠻人”退去,深鐵...

原標題:郁亮三連任的底氣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六年,萬寶之爭恍若昨日,寶能、安邦、恒大,曾經攪弄風云的“野蠻人”退去,深鐵坐穩第一大股東,郁亮也迎來了他的第三個董事長任期。

6月30日,萬科舉行第二十屆董事會換屆選舉,這也是自2017年王石退休后的第三次董事會重組。毫無懸念,郁亮再次當選主席,深鐵仍鼎力支持,雙方相談甚歡,默契更甚。

作為一家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萬科管理層與大股東,依然保持了微妙而穩定的平衡。

這是萬科39年歷史上,除了華潤宋林時代之外,又一段難得的“無戰事”的時期。在經營層面,過去三年,萬科和其他房企一樣,也經歷了房地產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調整。

不過,萬科用結果證明,其還是那個房地產行業最穩健的選手。在2022年虧損成為行業底色的背景下,萬科去年營收5038億,位列行業第一,凈利潤實現企穩。

這已是萬科第三次穿越地產周期。深具危機感、遵循市場化邏輯、謹守審慎財務策略,以及對轉型的多年堅持,讓萬科走到了今天。

六年,萬科生動演繹了一個混合所有制房企越過寒冬、不斷奮斗的故事。

平穩

2017年6月,深鐵接替華潤成萬科第一大股東,王石退休,郁亮接班,那時候,沒有人能預料,萬科管理層和大股東將如何相處,走向何方。

時間證明了一切。六年后,萬科股權結構仍然保持了穩定。截至2023年一季度,深鐵以27.2%持股穩坐第一大股東之位,萬科合伙人以約4.71%持股,位列第二,中央匯金、新華人壽、中證金融等機構緊隨其后。

期間,深鐵董事長從林茂德換成了辛杰,萬科管理層仍與之保持了融洽,雙方高度契合。

在最新出爐的11名董事會名單中,代表深鐵的共有3名,分別為辛杰、黃力平和雷江松,代表深圳國資1名,為胡國斌,萬科方面共有3人,郁亮、祝九勝、王蘊。

變化最大的,是獨董。康典、吳嘉寧、劉姝威任期已滿6年上限,換成了廖子彬、林明彥、沈向洋。張懿宸則保持不變。

相比以往萬科獨董多具有資本市場、財會背景,新獨董背景更加多元了,曾擔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的沈向洋,以及曾任凱德集團總裁的林明彥,科技和商業感非常濃厚。

在6月30日的股東大會上,代表大股東的深鐵董事長辛杰再次力挺萬科管理層。

他指出,在房地產行業深刻變革下,時間證明了郁亮及萬科團隊的前瞻性,讓萬科提前做出正確的戰略判斷和經營調整,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風險的底線。作為股東感到很欣慰,“深鐵投資萬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這個評價很高。可見,如今的萬科管理層與大股東的關系,頗為融洽。

當然,作為董事會主席,郁亮也面臨與王石時代截然不同的大環境。

相比華潤當年持股15%左右,深鐵持股萬科逼近30%,國資持股更高,大股東與管理層互動更多;而房地產當前的情形,也遠非20年前的“草莽時代”可比,無論國資還是民企,對職業經理人的要求也更高了。

由此,作為一家標桿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萬科當前的股權關系、董事會、管理層穩定殊為難得,從公司治理層面構成了企業應對危機、穿越周期的底盤。

萬科,作為A 股最古老的公司之一,39年歷史上,經歷了君萬之爭、萬寶之爭兩次驚心動魄、波云詭譎的股權爭奪戰,各路人馬牽涉其中;而今,萬科保持了六年的股權、股東關系穩定,經歷了三年行業大調整,又要向新的周期邁進了。

穿越

6月30日的股東大會上,董事會順利換屆之外,股東們不可避免地,要問起萬科對于房地產行業、公司經營的看法。

過去三年,房地產行業大變天,曾經的四巨頭有兩家已經倒下,一家碧桂園苦苦支撐,只有萬科,依然保持了一貫的穩健,無論是銷售、營收還是凈利潤、現金流,都站在行業前列。

萬科不僅守住了經營安全的底線,實現了穩健業績,同時轉型效果顯現,為下半場做好了準備。

2022年,萬科共實現5038.4億元營收,同比增長11.3%,位列行業第一;連續14年經營性現金流凈值為正;實現歸母凈利潤226億元,同比增長0.4%,能在2022年這樣的行業環境下實現凈利潤企穩,含金量十足。

這離不開萬科長期以來的尊重常識、敬畏市場、危機感驅動。典型的做法就是一直保持審慎的負債水平,2018年前后同行仍在狂飆突進,萬科凈負債率卻僅在30%左右,遠低于后來三道紅線100%的要求。這讓萬科后來雖也受到了行業的沖擊,但保持了充足的安全邊際。

同時,萬科十年前就開始轉型多元化運營,在過去三年也開始逐步成營收的新支點。2022年,萬科物業、商業、物流、長租公寓等業務,共實現超過500億的營收,一定程度補上了開發流失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這些經營服務業務,已經開始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萬物云2022年在H股寒冬中上市,仍然得到一眾國際投資者支持,并拿下了當年港股最大IPO;2021年,萬緯物流成功引入GIC、淡馬錫等四家頂流戰投;2023年初,萬科與建行成立基金,收購泊寓6個項目。

這一切都說明,萬科的轉型業務經歷了十年的培育,正在開花結果。

站在當前的節點回看,人們發現萬科2018年秋天喊出的“活下去”,多么有前瞻性,以及長達十年堅持轉型運營的正確性,而這,恰恰是多數人做不到的。

管理和投資一樣,有時候也是反人性的,需要對抗絕大多數當時流行的觀點,堅持自己所堅持的。萬科做到了。

作為一家近40年歷史的公司,算上1998年、2008年的行業調整,萬科已經是在第三次穿越行業周期了。盡管當前的房地產仍未走出低迷,但對于未來,郁亮并不悲觀。

在他看來,如今的房地產正處于新舊模式轉換階段,過去三年對應的,恰好是承上啟下的階段。所謂舊模式是拿地和融資驅動,這樣的老路已行不通。

而房企全新的生意機會,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全場景的綜合競爭力。

郁亮判斷,房地產行業會常做常有,常做常新。它和汽車、手機行業類似,會在行業飽和后,長出新的分支,并取代主干。

這仍然是一個十萬億級的市場。萬科依靠多年轉型積累的綜合能力,讓它仍然有機會,去更多地分享這個“大蛋糕”。這也是萬科最大的投資人,深鐵所樂于見到的。

5年前,萬科提前預測到了風險,喊出“活下去”;5年后,萬科已經渡河“上岸”,并且生長出了新的運營能力,踏上了通向未來新世界的諾亞方舟。

郁亮有理由,不悲觀。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