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業務的危機越發嚴峻。
1月28日 國際調研機構Canalys與IDC同時發布了2020年Q4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
在IDC的報告中 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3230萬臺 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8.4% 滑落至第五。
而在Canalys的報告中 華為已然跌出前五 被歸為其他 具體數據沒有公布。
近期 華為又進行了重要的人事調整。
1月27日 華為內部發文宣布人事變動 華為消費者BG 總裁余承東兼任云與計算BG業務總裁 原云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任命為華為數字能源董事長。
此次調整透露的信號是 今后云與計算BG業務將成為華為的重點業務 而余承東的職位變化 也體現出其未來的精力不會局限在手機業務上。
1月21日 根據騰訊深網消息 華為內部人士表示 華為手機業務的基本策略是 用有限的芯片無限延長手機業務的生命周期。
從上述華為內部人士提供的消息 可以得知 在手機芯片固定、手機出貨有限的情況下 華為手機的增量空間天花板明顯。
在這個困局之下 華為原本的“1+8+N”產品戰略 要逐漸擺脫對“1”的依賴 擴大“8+N” 則成為華為接下來爭取C端用戶的關鍵。
其中“8+N”便是華為的泛IoT業務。除了筆記本、平板、智能穿戴等 還包括各類2B和2C的智能互聯業務 以及去年11月并入消費業務BG的智能汽車業務 也同樣加入IoT業務陣營。
在華為消費者BG里 未來loT業務起到的作用將更加重要 它將在手機業務下滑的情況下 充當用戶的蓄水池。
華為強大的自研實力也正在幫助IoT業務開辟道路 作為IoT產品的系統架構——鴻蒙OS系統 華為已準備將該系統運用到越來越多的IoT設備上。
不過 商海競爭依舊少不了對手 國內的互聯網廠商乃至傳統制造業都已爭相涌入這一賽道 其中小米的布局可謂激進。
在IoT布局上 源于種種因素的阻礙 華為自身芯片和操作系統的研究 并不能短期成功 這場熱門賽道的競爭 也像一場時間的競速 其勝負的結果取決于華為研發速度 和小米OV、美的等廠商搶占市場的速度。
最終 華為IoT業務能不能完成擴大C端用戶的使命?
1、為什么是IoT?
經歷過多次封禁后 在全球市場上 華為手機已然受到明顯的影響。
在芯片斷供危機之下 華為手機出貨量急劇下跌。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 盡管在2020年二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5500萬臺 奪得全球市場第一的位置 但在三季度 華為出貨量急劇下跌23% 三星重新回到第一的位置。
與此同時 在2020年上半年 由于Google市場的封禁 原本華為重要的歐洲市場已經失去了優勢地位。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 2020年一二季度 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市場份額同比下滑35%、17%。
手機可以說是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重要支撐 2020年10月華為Mate40發布會也披露了 目前華為連接的智能終端中 10億部設備有7億部是手機。
如今 作為重要支撐的手機業務遭遇重大變故 華為急需為消費者業務尋找新的增長點 而這一使命落在了IoT業務身上。
2019年3月 華為正式提出了“1+8+N”戰略 由此形成了華為消費者BG的整體業務框架 其中“1”是核心產品手機 “8”包含了PC、平板、電視等8大主流品類 “N”是與生態合作伙伴的研發產品。
在華為手機受限的情況下 擺脫對于“1”的依賴 其營收重擔也更多分擔到了“8+N”上 IoT業務對于支撐華為消費者BG也將承擔更大的作用。
根據中國工研院數據 2021年全球IoT市場將突破萬億美元 2017-2022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3.6% 中國工研院表示 IoT將成為未來幾年推動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大動力。
盡管IoT經過多年發展 但這個賽道依舊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
據小米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 其IoT業務收入達到了181億元 同比增長16.1% 其中通過IoT設備數量達到了2.9億臺 同比增長35.8%。
當下5G全面商用后 華為也在加快IoT的落地。
2020年3月 余承東全面闡述了華為IoT戰略圖 其中包括華為三個圈層的產品結構生態 以AI為內核 軟硬件為生態平臺 “1+8+N”戰略為落地產品。
華為選擇IoT不僅是想在硬件層面找到新的突破口 其在軟件層面也有著多重考慮。目前 華為鴻蒙OS操作系統正在加速研發 從鴻蒙OS 1.0到鴻蒙OS 2.0 Beta版本 鴻蒙OS系統也已經實現兼容安卓應用。
在技術要求上 華為IoT業務并不太受到當下芯片斷供的限制 華為可以基于自身生態進行研發設計 如華為研發的鴻鵠、鯤鵬、昇騰系列芯片 都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重要的是 華為部分智能手表已經搭載了鴻蒙OS 而經過IoT產品過渡后 華為也將聚攏一波開發者并積累經驗 后續也將更容易在華為手機上搭載鴻蒙OS。
與此同時 IoT產品戰略更大的意義在于 構建一個龐大產品生態群落 手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
用華為自己的話來說 在研發等底層技術上 華為可以自己營造“黑土地” 然后在“黑土地”上面種花、種草 營造大生態。
2、尋找更多可能性
“2020年是華為IoT生態業務的崛起之年。”去年11月 在華為智選舉辦的首次專場品鑒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Hilink生態總經理閃罡表示。
當天 華為發布了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鈴、電動兒童牙刷、智能水杯、掃地機器人、智能枕頭、智能臺燈、智能吸頂燈等共計11個品類16項產品 涉及生活、出行、健康、舒適四大領域。
發布會現場 閃罡還表示自2018年起 每年華為智選的產品銷量都同步增長500%。
2020年 華為繼續在尋找IoT的各種可能性。
當年12月 華為又推出了面向出行、家庭場景的三類產品 分別是華為智能家居戰略及全屋智能解決方案、車載智慧屏、華為智慧屏S系列。
大力推進下 華為部分IoT產品份額已經做到了國內領先的地位。
根據《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數據 2020年第三季度 華為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已經增長到了941萬臺 市場份額達到28.6% 同比增長近8個百分點。
而小米在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份額從去年第三季度的27.5%下降到今年的22.0% 出貨量同比下降7.7%到今年第三季度的724萬臺。
華為在這一領域首次超過小米 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名。
今年伊始 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在2020科技風云榜演講中提到 2021年鴻蒙OS的裝機目標是 華為自有設備的裝機量保守估計在2億臺 開放給第三方設備 保守裝機量在1億臺。
顯然 華為的目標不僅是自己做產品 其更想將其他家電廠商 納入自己的平臺 使用華為開發的底層系統。
2020年5月 美的就拿到了鴻蒙OS內測版本 當年9月搭載鴻蒙OS系統的設備落地 11月開售 美的還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 美的搭載鴻蒙OS的全品類產品將上線。
去年王成錄也表示 美的、九陽、老板電器、海雀科技等家電廠商已經搭載了鴻蒙OS系統 2021年鴻蒙OS目標覆蓋40+主流品牌。
華為對鴻蒙的期待也不只是合作家電廠商 2020年11月 成立不久的智能汽車BU業務并入消費者BG。
對于鴻蒙OS來說 在智能汽車、PC、平板等設備的搭建 能給予華為IoT業態更大的想象空間 這一類產品的特征就是產品結構相對復雜 芯片算力要求更高 隨之而來也能帶來更大的附加值。
不過 在IoT的業務布局上 華為并非早期的入局者 IoT領域還有諸多早已深耕的企業充當攔路虎 華為要想破局并不容易。
3、破局并不容易
雖然在智能穿戴上 華為領先于小米 但在其他領域 國內其他廠商依舊處于領先地位。
據IDC數據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家居市場Top3廠商出貨量份額》 小米以16.3%的市場份額占據第一 其次是美的的11.3% 海爾的9.8%。
當前國內市場 IoT領域的布局已成混戰 傳統制造廠商、互聯網廠商都掀起了競爭 除了人們所熟知的華為、小米 OPPO、VIVO以及獨立的榮耀已經加入戰局 互聯網的老牌廠商騰訊、阿里、百度 白電企業美的、格力、海爾也都在進軍。
不過 當下在IoT領域內 比較有成果的還是小米。近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也表示 目前IoT產品整體營收占比在30%左右 并表示將繼續踐行“手機+AIoT”雙業務戰略模式。
2019年小米財務數據也顯示 當年小米營收共計2058.4億元 其中IoT與生活消費品營收620.9億元 占比30.2%。
針對勁敵 華為也開展了多條應對策略。
從平臺化角度發展 2019年華為消費者BG首席戰略官邵陽表示 華為在IoT戰略上定下了三年目標 中國三分之一的IoT設備要支持華為的HiLink標準 讓HiLink生態成為最好的IoT體驗。
這樣的目的在于 以華為鴻蒙OS為主體的操作平臺 直接在底層架構上服務IoT的軟件和硬件市場 成為IoT產品的“水電煤”。
目前來看 鴻蒙OS最大的優勢在于分布式架構 簡而言之 這種架構能夠更為方便地實現萬物互聯 從已兼容安卓應用的鴻蒙OS 2.0 Beta版本可以看出 為實現萬物互聯 鴻蒙OS正盡可能擴大平臺的應用范圍。
另一條則是在先進技術領域提前布局 如智能汽車等 完成布局后再切入其他IoT領域。這樣布局的好處是 在IoT應用技術的發展上 提前完成先進領域產品落地后 后續在其他低技術領域可以更順利進入。
這兩條路線可以說是有力的競爭舉措。
與華為鴻蒙OS系統相對的 小米已經推出了Vela 這是一款基于Nuttx的操作系統。
小米副總裁崔寶秋表示 “我們為什么重視Nuttx 因為對于小米太重要了。基于Nuttx 我們可以打造一款款智能設備 我們不會再被人卡脖子了。”
傳統家電企業格力、美的也都有自己的IoT生態布局 格力一直沒有放棄手機研發 2020年底格力推出過大松5G手機;美的則推出美居App 打造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態平臺。
在激烈競爭下 華為的IoT業務面臨多重挑戰。
首要在于生態形成 IoT業務繁雜 華為不可能全部親力親為 對于華為而言 形成自己的操作系統 成為IoT市場的技術服務商是更好的選擇 但鴻蒙OS能否得到大多數企業的認可是一個未知數。
一個關鍵問題在于 搭載鴻蒙OS系統的廠家 既是華為的客戶同時也是華為的競爭者 這種情況下 華為面臨著既要保證合作伙伴的利益 又要平衡競爭的問題。
此前寒武紀和華為分手事件就爆出這種隱憂 原本華為選用寒武紀內置NPU IP 但是后來華為自研達芬奇架構 繞開寒武紀 最終導致嚴重依賴華為的寒武紀營收銳減。
另外鴻蒙系統作為一項新事物 經歷的業務檢驗時間太短 能否保證安全和穩定性 也是吸引開發者和客戶一大考驗。
手機廠商也已經形成共識 IoT賦能的的市場前景遠超手機 OPPO VIVO等都已經掀起了IoT戰略布局 雖然部分廠商 如OV在IoT戰略還屬于“雷聲大雨點小”的階段 產品落地并不多 OPPO推出的智能電視在天貓平臺也銷量平平。
但是在全球手機市場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各方對IoT新業務的布局力道只會更強。華為也將面臨一場時間的賽跑 在加碼鴻蒙OS的全面落地的同時 也要面對眾多廠商對IoT市場的瓜分。
今后 華為要想真正在IoT業務上有所突破 并不容易 但在華為手機陷入困局后 這也是一場不得不打的硬仗。 責任編輯:t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