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了解到利用路燈桿作為載體 把與路燈毫無關系的各種功能安裝在路燈桿上 這就是目前照明行業流行的所謂的“智慧路燈”。而城市照明管理部門認為 這種所謂的“智慧路燈”只是多了幾種與無關的功能罷了 與“智慧路燈”無關 叫它“多功能燈桿”較為合適。
多功能路燈桿的主業是功能性照明——路燈 路燈桿上安裝的附加功能有交通監控、公安監控、污染物監控、大氣質量監控、氣象、醫療救助、WIFI、廣播、信息屏、充電樁、大數據采集等載體 這些載體必須在確保道路照明安全運行的前堤條件下安裝 因為路燈照明才是我們的本職工作 其它都與城市的管理有關 這正是我國正在構建的智慧城市所需要的。但這種產品本身沒有技術創新 只是將各種技術整合在路燈燈桿上的一種模式創新。這種形式充分利用了路燈桿在城市中無處不在的優勢 資源共享 以路燈桿為載體 互聯互通 為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 加快反應速度提供了手段。但這些功能與路燈無關 并不能說明這就是所謂的“智慧路燈”。
作為一種模式的創新 創意非常好 未來此類產品在構建智慧城市中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產品的市場空間巨大。但在研發和應用推廣中也要關注幾個問題。
一、功能設置要因地制宜
要根據城市的規模或場所 合理的配置各項功能 例如中心城市與地級、縣級城市的配置有所不同 城市中擁堵的道路上不宜帶充電樁 也不是每根路燈燈桿上都必須裝交通監控、污染物監控、大氣質量監控、氣象、醫療救助等功能。需要根據每種功能的自身特點、應用環境、范圍等結合實際情況再做量身定制 廠商并不能為了追求經濟利益 而一味地向建設方推銷大而全 事實上華而不實、應用價值不高的功能。
二、應用推廣要循序漸進
目前城市照明管理由建設系統或供電部門的管理機構進行專項管理 管理職責明確。但多功能燈桿中的許多功能歸屬于公安、交通、電訊、醫療等許多行業 這會涉及到各個部業利益及日常運行、維護管理等職責 運營商與涉及的不同部門之間關于業務的溝通協調 是否能達成一致也是個問題。除非智慧路燈得到強大的背景支撐 才能做成完整的解決方案 比如建立智慧城市的整體方案 將智慧路燈作為新區的一個創新亮點 在一條路上進行部署 如此是可行的 但是老城區改造 或者不發達地區有些地方的應用仍會是問題。
有部分城市路燈充電樁試點案例 因路邊的停車位時常被非電動新能源汽車占用、以及停車位收費過高等 也時常導致其路燈桿上帶有的充電樁的使用效率的不高等問題 收益也尚未達到盈虧平衡點;二由于路燈工種的單一性 養護隊伍只能滿足常規道路路燈的養護 對新型的智能路燈缺少必要的養護管理經驗。此外 路燈作為道路配套設施 日常報修避免不了 由于智能路燈涵蓋多項功能 涉及眾多專業領域 養護隊伍面對突發故障也難以作出緊急處理 容易造成安全隱患。這些問題無形中為路燈的日常管理養護增加了難度。后期需要有一支專門的智能路燈養護隊伍 由涉及燈桿內的各設備廠家進行培訓 使養護隊伍能夠掌握各模塊的基本檢修養護技巧 便于日常的管理 這勢必增加了管養成本。
簡而言之 誰來用 誰來建 誰來運營是個巨大的問題。
因此多功能桿推廣過程中勢必要厘清這些關系主體后 才能更好地推進 以免為后期維護運營時產生麻煩。建議多創新 開放共享 多方合作 先期試點 在示范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 汲取經驗及可復制之處 同時與城市的規劃相配合 適時而動 逐步推進。
三、設置多功能燈桿要立足功能照明
多功能路燈桿必將在智慧城市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發展空間巨大 是城市照明行業未來的增長點。規劃、建設、設計多功能路燈桿時要立足道路照明的功能和智能照明 即通過智能控制如何收集運行管理各種數據 實現光的改變及節能 以保證交通的安全 確保道路功能照明正常運行 其次才考慮路燈以外的各種功能載體 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總而言之 現階段在城市照明管理中的工作重點應是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 加強城市照明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 實現城市照明設施、資產統計、能耗監測、監督考核等等 如加快建立城市照明大數據中心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