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中人工智能有哪些應用場景

導讀 在《中國數字醫學》雜志刊登的《PACS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集成應用》一文中 聯合作者武漢市中心醫院趙一鳴和左秀然在文末寫道:“目前

在《中國數字醫學》雜志刊登的《PACS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集成應用》一文中 聯合作者武漢市中心醫院趙一鳴和左秀然在文末寫道:

“目前人工智能仍處在‘弱人工智能階段’。盡管如此 醫學從來都是技術驅動的領域 未來技術的發展定會沿著人工智能輔助小部分取代大部分取代‘顛覆’或者‘解放’醫師的路線前行。”文字間對AI落地醫療的信心顯而易見。

在醫院具體有哪些AI應用場景呢?自2017年起 武漢市中心醫院就開始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日常醫療場景的集成、融合。

醫生查房語音識別移動查房系統

2017年6月 語音識別移動查房系統在武漢市中心醫院上線。

這款查房系統被稱為“裝在醫生手機上的電子病歷本”。一方面 醫生可以通過手機瀏覽病歷、醫囑、檢驗檢查結果。另一方面 查房系統支持語音識別。在查房床邊 醫生即可將醫囑語音轉化為文字 并與電子病歷系統實現集成。據統計 2018年2月 全院利用移動端錄入電子病歷600余份 占全院電子病歷總數近10% 醫生平均每天可節省1小時左右文字信息錄入時間。

門診服務全流程智能語音交互機器人

對于患者服務 武漢市中心醫院利用“互聯網+” 以患者就醫流程為主線 建立起一套診前智能分診、診中病史采集、診后隨訪管理的全流程服務體系。并在2018年12月 引進了全流程智能語音交互機器人。

人臉識別刷臉就醫:對于首次來到醫院的患者 醫院通過人臉識別的方式進行身份校驗 完成刷臉建檔 并與電子健康卡匹配綁定。掛號完畢 患者來到醫生診間 系統即可自動比對掛號人身份與當前看診人的人臉信息 防止身份冒用。

智能語音交互機器人:智能語音交互機器人改變了傳統自助服務終端“菜單式”引導人的模式 患者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與機器人交互 由機器人根據癥狀智能分診到相應科室。

影像輔助診斷冠脈造影CTA 影像智能輔助診斷

前邊提到 醫學影像的增長需求與醫生數量的增長趨勢出現脫節。面對醫療資源不足現狀 武漢市中心醫院率先將AI應用于醫療中。2018年10月 華中地區首款冠脈CTA影像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正式投入使用。

冠脈CTA影像智能輔助診斷系統被喻為冠脈診斷報告的“拍立得” 可以幫助影像科醫生將冠脈CTA三維重建、判讀、評估、審核報告系列流程的處理時間由原來的40分鐘左右縮短到5分鐘左右。

據公開資料 該冠脈CTA影像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包含多項創新技術和功能。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冠脈血管自動識別與命名、冠脈圖像重建與后處理、冠脈管腔狹窄判斷、鈣化積分計算和自動生成后處理圖像與排版打印等。

目前 系統已完成機器學習及標記期 正式投入臨床輔助診斷業務中 目前已完成2700余例冠脈影像處理。

手術室及病房各類機器人

在武漢市中心醫院 人工智能不僅用于患者服務和影像診斷 同樣致力于幫助醫護人員提高工作效率、保護醫護人員人身安全。這需要依賴于機器人的投入與使用。目前 武漢市中心醫院已經落地使用手術室高值耗材管控機器人、核醫學科病房服務機器人和手術室智能消毒機器人。

以手術室高值耗材管控機器人為例 過去手術室高值耗材是由服務中心醫護人員人工配送 工作量大 誤差率高。現在 武漢市中心醫院建立了手術室高值耗材智能配送系統。不僅對所有手術室高值耗材進行一對一編碼 建立了一物一碼二級庫管理軟件。還根據實際耗材配送需要安排高值耗材智能配送機器人 并搭建機器人后臺大數據平臺 最終實現無人化、無紙化管理。

目前 手術室高值耗材智能配送系統累計運行1179次 純機器人配送平均每天30趟;機器人運送里程102 805.67米 約102.8公里。代替巡回護士205 611步;減少護士離臺時間長達7 056分鐘 約117.6小時。

現在 武漢市中心醫院還在不斷拓展AI醫療的想象空間。責任編輯:YYX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