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日益強烈 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模式遭遇瓶頸 柔性生產呼聲高漲。柔性生產是應對“大規模定制”生產模式而產生的 可以更好的滿足多品種、少批量的生產特點 并以其良好的規劃實現對生產過程的高效把控。
AMR的應用恰是柔性化生產的需要 既要滿足柔性化、多元化、易變化的需要 又要在低成本負擔的同時實現標準化、信息化。
所以近年來 大量的創業公司投入到AMR賽道 但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 市場銷量結構上2019年AMR銷量4400臺 只占移動機器人總量的18.72% 所以近來市面上也有種疑問是AMR是否“被神化” 即AMR還沒有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隆博科技創始人兼CEO佘元博認為不是 在他眼里 按照正常的驗證-放量邏輯 AMR即將迎來自身的放量時刻。
作為一種全新技術的設備 AMR打破了原有的固定、半固定的機器人移動模式 讓機器人完成了自動化到智能化的蛻變 相比于之前的傳統AGV AMR的顛覆性創新在于通過機器人自主移動技術 實現了更柔性的人機協同——移動機器人自己感知環境變化并針對環境變化做出正確反應 而不需要預先對環境做大的改造 也不需要將人和機器人隔離開。
這樣 移動機器人的智能程度更接近于人 像人一樣自主應對變化 實現柔性物流 能夠應用于更廣泛的移動運輸搬運場景。不僅如此 AMR的部署更加簡單 部署成本和維護成本更低 非常適用大面積長距離運輸場景的應用。
隨著AMR從技術到產品的不斷成熟 大量移動機器人替代人的場景被挖掘出來 這些場景是以往的傳統技術AGV無法應對的 有著非常大的市場空間。但是AMR究竟會在哪些場景應用 又會在哪些行業爆發呢?這個問題對于第一梯隊的AMR企業而言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面對一個全新的行業沒有捷徑 也沒有想當然 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 只有一個個的去嘗試。這也就是我所認為的廣度驗證 只有在大范圍廣度驗證的前提下 才能不斷調整自身的產品和方案 找到AMR最適合的行業和場景的發力點 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深挖。”佘元博表示。
從2014年開始 AMR行業經過了技術產品化的壁壘、場景落地的壁壘 到了2020年之后 第一梯隊AMR企業的產品、落地能力已經沒有太大差別 整個行業接下來比拼的是如何復制推廣 進而快速起量。
換言之 之前的市場保有量大多是驗證產品的場景落地效果 而今后是如何在各AMR企業自己錨定的場景下復制起量。
所以 現階段AMR即將迎來其廣度驗證后的深度抉擇 誰找到了好的落地場景 誰就有基于場景做深度的先發優勢 反之在該場景會暫緩發展 甚至出局。
AMR行業的創業公司 每家都有不同的發展策略。有的專注一個行業 深度定制產品 然后批量復制;有的專注一類場景 做一系列相似度高的產品 拓展應用在不同的行業。
兩種策略各有利弊 對于早期探索AMR應用市場的企業而言 如果沒有辦法確保目標場景或客戶行業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而把自己綁定在一個行業或者一類場景里 運氣好能快速找準有爆發力的市場 運氣不好則陷入單一行業或小存量場景競爭 運氣再差點則可能被證明是偽需求市場而陣亡。
AMR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 可以拓展應用在各行各業 而很多不同類別的場景又有很高的相似度 對產品和研發而言有很多的共通工作。綜合資源利用效率 創業風險 未來的市場占有預期等因素 走多場景覆蓋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通過廣度優先的策略找準有市場前景的行業和場景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采用深度優先的策略在對應的行業和場景里面找量。”佘元博表示 “這不僅是一個公司發展策略的決策 而且在一些客戶行業是對我們的硬性要求。”很多工廠和倉庫有非常多不同類別的物流運輸場景 這些場景要求AMR企業提供多場景覆蓋的產品和方案 那么如何提升自身AMR產品的場景覆蓋度就是很重要的問題。
“如何用最少的投入 最短的時間 保障品質的一致表現 完成定制化的項目 是我們很早就在做的一件事。”佘元博表示 “這不僅是大客戶差異化場景定制的要求 而且是做多場景覆蓋的需要。”
在硬件層面 通過抽象通用平臺的方式 把80%的硬件都通用化了 另外一些集成硬件標準化后 需要定制化的硬件就少了 而且隨著各類差異化項目的積累 需要定制的組件越來越少。
軟件層面 通過架構設計和功能解耦、模塊化、組件化 極大地降低了定制成本。這樣 雖然很多AMR還是定制化的產品 但是可以大大降低定制成本 同時也大大縮短了交付周期。
“目前 隆博科技AMR產品擁有Robase和Robase S系列的通用智能移動平臺 負載能力從50kg-1200kg 搬運方式包括輥筒、舉升、牽引等 可對接倉庫、線邊倉、車間等多種方式 物流方案也涵蓋工廠點到點運輸和倉庫訂單揀選等各類場景 是業內為數不多可以做到多場景覆蓋的廠家之一。”佘元博表示。
不存在同質化競爭 但第一梯隊已經出現
多場景覆蓋能夠更好地為客戶產生價值之外 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能夠避免同質化競爭。
近年來 AMR企業越來越多 其產品線看起來都相差不大 尤其是各家的標準化底盤 幾乎都長了一個模樣 終端客戶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確實 從表面上看 行業好像進入同質化競爭 但其實不是。順著上文所講的行業發展邏輯 現階段 技術同質化確實比較嚴重 接下來是產品同質化 但要落到應用場景一定是有差異的 有的主打叉車類AMR場景 有的主打倉儲訂單揀選場景 有的主打工廠料車搬運場景等等 至于服務類的場景就更多了 然后再落實到各自主打的客戶行業那就比場景更豐富了。場景的同質化還沒開始 直接的客戶競爭就更遠了。”佘元博表示 “不僅如此 AMR技術、產品、場景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差異化點可以挖掘。”
解決方案是連接AMR企業和客戶的紐帶。行業起步的時候 AMR企業往往是從技術和產品出發 尋求自己的產業鏈定位 但受制于不完善的產業鏈 AMR企業必須扮演集成商角色 為客戶提供場景落地的服務。
“所以 隆博科技從最開始就決定產品和方案兩手抓 打造標準化底層產品的同時 組建自己的項目團隊 同時培養集成商。”佘元博講到 “很有可能現在的AMR企業 未來會分化出不同的產業鏈定位 有的專門做核心控制器 有的專門做平臺 有的專門做集成 結果大家變成了產業鏈互補合作的關系。”
第一梯隊的玩家已經度過了產品穩定、落地可靠的階段 現階段 有的專注自己的優勢場景深挖 有的繼續拓展更多的場景和行業 也就是在AMR應用場景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在經歷了大量的廣度的驗證之后 隆博科技內部已經有了客戶行業深度挖掘的排序 不僅在繼續做場景廣度拓展上 我們有豐富的經驗 在既定的戰略方向上深挖業務量 我們也有充分信心。”佘元博表示。
GGII也認為 未來 AMR市場競爭將日趨走向細分化和場景化 區別于倉儲AGV的大規模倉儲應用 AMR市場下游較為分散 行業屬性較為明顯 短期內難以實現跨行業復制是一大痛點 對于AMR廠商而言需要選定契合自身的行業錨點。
最后 套用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乾坤未定 你我皆是黑馬 但找準了方向的黑馬更容易變成白馬。”責任編輯:Y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