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 蘋果一直努力在 iOS 上構建先進的隱私保護功能。比如十多年前 該公司就在 iPhone 上引入了加密信息的方法。2013 年的時候 該公司又推出了 Touch ID 生物識別傳感器以便用戶通過指紋來輕松解鎖手機。不過直到 M1 自研芯片的到來 該公司才為 Mac 產品線引入了與 iPhone / iPad相當的內置安全特性。
2020 年秋季 蘋果隆重推出了三款 Apple Silicon Mac 新品 分別是 13 英寸的 M1 MacBook Air / Pro、以及 M1 Mac mini 。
有趣的是 在官網周四更新的“平臺安全性指南”文檔中 該公司還詳細介紹了 Apple Silicon Mac 是如何以類似 iPhone 的方式工作的。
據悉 文件深入探討了計算機和智能機中各種安全機制的互相通信 以及采用了怎樣的設計來保護用戶的隱私。
該公司在長達 200 頁的文檔中寫道 只有借助內置的硬件 才能為安全軟件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也是為何運行 iOS、iPadOS、MacOS、TVOS 或 WatchOS的 Apple 設備 具有集成在芯片中的安全功能設計的原因。
對于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來說 分享技術細節似乎一反往日的保密作風。但是從營銷層面來考慮 該公司卻是向來以注重客戶的安全與隱私而著稱。
蘋果表示 其從十多年前開始向商業客戶提供此類信息。然后很快發現 此舉有助于安全研究合作伙伴幫忙查找自家設備中的安全漏洞。
不過作為蘋果安全體系的一部分 普通消費者也無需深入了解“內核完整性保護”、以及“指針身份驗證代碼”等專業術語的細枝末節。
蘋果表示 設計安全系統的部分初衷 是在后臺默默守護用戶的安全。以 iMessage 消息傳遞服務內置的加密功能為例 用戶就無需了解它的開啟方式。
此外蘋果構建了基于 Touch ID 指紋傳感器和 Face ID 面容識別的安全機制 以鼓勵用戶使用官方的加密機制(在設備上完成密碼設置后便會激活)。
據悉 在 Touch ID 推出之前 只有 49% 不到的用戶在手機上使用過加密。但在引入這項功能之后 這一數字就很快提升到了 92% 。
與此同時 過去十年還有許多技術行業推行了“漏洞賞金”計劃(蘋果也支付了 150 萬美元的獎金) 以鼓勵外部研究人員提交安全漏洞。
包括微軟、谷歌、Facebook 在內的巨頭 都向安全專家們支付了大筆款項 同時指名道謝了其中的一些卓越貢獻者。
責任編輯: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