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即正義?眉毛即美貌

導讀 原標題:顏值即正義?眉毛即美貌西漢眉筆南越王墓出土之墨丸、石硯《靚妝仕女圖》 (蘇漢臣 北宋)《簪花仕女圖》局部近日,某品牌的螺子...

原標題:顏值即正義?眉毛即美貌

西漢眉筆

南越王墓出土之墨丸、石硯

《靚妝仕女圖》 (蘇漢臣 北宋)

《簪花仕女圖》局部

近日,某品牌的螺子黛眉筆上了熱搜,尤其是直播間的“帶貨一哥”稱其79塊錢的價格“哪里貴了”以及質疑消費者“這么多年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的言論讓事件不斷發酵。當然,也有人支持“帶貨一哥”,甚至拱火:“嫌貴可以用鍋灰刷眉毛。”這話若是被古人聽了,估計要笑話他們好一陣子,畢竟對于制作畫眉用品,古人特有經驗。

“每顆值十金”,螺子黛究竟為何物?

說起古代最有名的畫眉用品,現代人立刻會想到影視劇《甄嬛傳》中提到的螺子黛。劇中四大爺反復提及螺子黛的稀有與昂貴,而擁有雄厚家底的華妃也因甄嬛分走了自己的螺子黛而生氣。

早在隋唐時期,螺子黛就是最高檔的畫眉用品,它的原產地在波斯。美國漢學家謝弗在其著作《唐代的外來文明》中,根據“螺子黛”這個名字猜測,認為它極有可能是骨螺貝中提取的“提爾紫紅”。學者多米尼克·戈登推測,大約需要10000個骨螺才能提取1克高純度的染料。

當然,骨螺的品種很多,所以提取出來的螺子黛色彩也有所不同。比如,呈青黛色的螺子黛主要原料是棲息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環帶骨螺。環帶骨螺的鰓下腺可以分泌一種黏液,這種黏液不溶于水,剛被提取出來時呈紫藍色,但只要在太陽下面曬幾分鐘,就會變成靛藍色。又比如,紫色的螺子黛,它提取自另一種染色骨螺,這種骨螺的分泌物可以提煉出一種特別漂亮的紫紅色染料,也就是“泰爾紫”。大概從那個時候起,古人的畫眉用品就有了各種色號之分,同樣也防水防汗。

無論是生產原材料的需求量,還是提取工藝的繁雜,都決定了螺子黛價值不菲,所以《大業拾遺記》中特意提及螺子黛的價值為“每顆值十金”。十金,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數額,通常表示價值大,也有將其解釋為十斤黃金或十鎰金的說法。

被送上熱搜的“當事眉筆”當天的直播價格為79元3支(每支0.08克),換算為329.2元/克,而升級版的眉筆則要556.25元/克,與當天黃金價格599元/克差不了多少。從價錢的角度來說,“當事眉筆”確實是復刻了螺子黛的昂貴,然而仔細看一下它的產品成分,壓根就與螺子黛沒啥關系,所以它只是復刻了螺子黛的價格與名字么?

其實早在隋朝時期,螺子黛就曾是畫眉用品中的“話題王”。據《大業拾遺記》載,隋煬帝某天在登船的時候,見到了一個名叫吳絳仙的殿腳女正在牽挽龍舟。只見她天生柔麗,尤其是面部眉毛的妝容特別漂亮,這讓隋煬帝眼前一亮,于是就把她帶回了宮,封為婕妤。

隋煬帝心想:“這要是用螺子黛畫眉毛,豈不是比現在還要美上千百倍?”他大手一揮,就把宮里大部分的螺子黛都賞賜給了吳絳仙。后來,國庫沒那么多錢了,隋煬帝只好委屈其他妃嬪,在她們的賞賜里摻了銅黛,唯獨吳絳仙的螺子黛管夠。

吳絳仙倒也沒辜負隋煬帝的偏寵,她日日對著鏡子用螺子黛畫眉,畫眉的技法也越發精湛。隋煬帝時常癡癡地倚靠在簾子邊望著吳絳仙,不吃不喝,久久不肯離去。這一來,在宮內伺候的宦官們就八卦開了:“古人說‘秀色可餐’,我看這個吳絳仙就能充饑。”

看來,用螺子黛畫眉毛確實會與眾不同。

石黛、畫眉石、畫眉七香丸、黛硯……主打一個豐富

除了螺子黛這種頂級高端的畫眉用品以外,古代女性想要畫出漂亮的眉毛來,那選擇是相當多,且豐儉由人。

從戰國到漢晉時期,女性梳妝臺上最常出現的畫眉用品是“黛”。據《太平御覽》引《通俗文》載:“染青石謂之點黛。”這里的“黛”主要是石黛,為一種礦物制成的顏料。此外,還有一種“畫眉石”也相當流行,《宛署雜記·山川》中對此有詳細描述:“畫眉石。西齋堂村多有之,離城二百五十里。石黑色似石,而性不堅,磨之如墨,拾之染指。金章宗時,妃后嘗取之畫眉,故名。”從性狀的描述來看,這更像是天然石墨。

當然,你得放心古人的智慧,他們絕對不可能直接拿塊石頭往眉毛上刮,而是得先將這些天然礦物磨成粉末,再加入動物的膠質,最后壓制成形。化眉妝時,將其加點水磨成細膩的液態,后用軟筆蘸取使用,這樣畫出來的眉毛非常自然,并且性質穩定,與螺子黛一樣防汗防水。這很像現代女性用的染眉膏。

與“黛”同時存在的畫眉用品還有“墨”,它更像是黛的平替,也是古代平民女性的“開架眉筆”。尤其到了晚唐時期,古代女性普遍流行用墨來畫眉毛。宋人陶谷《清異錄》載:“自昭、哀來,不用青黛掃拂,皆以善墨火煨染指,號‘薰墨變相’。”這一時期的古代女性不僅用墨畫眉,連化妝刷都省了,直接用手指沾墨,我們所熟悉的《簪花仕女圖》中的“桂葉眉”就是這種畫法。

到了宋代,以墨畫眉更加常見,趙彥衛就曾在《云麓漫鈔》寫道:“前代婦人以黛畫眉,故見于詩詞,皆云‘眉黛遠山’。今人不用黛而用墨。”以宋代的風格,畫眉的墨與書寫的墨絕對不會是一回事,宋代人很擅長“搞點事”。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記錄了畫眉墨的制作過程:“真麻油一盞,多著燈芯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于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黑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畫眉墨被做成了丸狀,起名為“畫眉七香丸”,又叫“畫眉集香圓”。

還有一種硯臺是專門畫眉用的,叫“黛硯”。黛硯與書寫硯臺師出同源,從形制上來看幾乎相同。考古學者要從它們的出土位置、伴出物品、表面殘留物以及雕琢題材來進行推測。通常用來畫眉的黛硯會與銅鏡、眉筆、黛墨、脂粉盒等物品伴出,上面還會有使用的痕跡。有意思的是,有些出土的黛硯上還會有一些別的顏色。如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2號墓中的一件黛硯,上面不僅有黑色粉狀物,還有一些零星紅色粉狀物,大概是胭脂或口脂。這說明黛硯不止用來研磨眉黛,各種彩妝用品都可以用它來研磨,主打的就是一個實用。

此外,古代女性的畫眉用品也有液體狀的,如明代董說在《西游補》第七回中描述女子梳妝臺,其中提到:“……銀盒左邊排著一個紫花盂,盂內放一根纏頭帶;又有一個細壺兒,放一壺畫眉青黛。”放在“小細壺”中,極有可能這個“畫眉青黛”就是液體的。

若是囊中羞澀,古代女性還可以將柳枝放在火里烤,經過處理后,就會擁有一支柳枝做成的炭筆,畫起眉毛來,照樣漂亮。

你看,古代畫眉用品就有如此之多的選擇,現代人何苦要被一支眉筆的價格來定義?

古代眉妝最“內卷”各路眉妝“博主”神仙打架

既然古代女性擁有如此之多的畫眉用品,那么不出幾個眉妝“博主”好像有點說不過去。還是從我們熟悉的影視劇《甄嬛傳》說起,劇中美妝博主四大爺曾評論道:“莞貴人畫遠山黛最好看,而華妃最喜長眉入鬢。”這里說的“遠山黛”,在歷史上還真有因此出名的眉妝“博主”。

“遠山黛”流行的時間很長,看起來像是遠山的山脊,平緩的曲線更能凸顯女性的柔美。最會畫“遠山黛”的古代女性當數卓文君,《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此妝容一經發布宣傳,時人紛紛效仿。后據《趙飛燕外傳》載:“趙飛燕妹合德,為薄眉,號‘遠山黛’。”趙合德已經夠漂亮了,但還是希望通過眉妝讓自己更加美艷。

而“長眉入鬢”其實說的就是長形眉,古代詩人對此也多有贊美,如南朝丘遲《答徐侍中為人贈婦》:“長眉橫玉臉,皓腕卷輕紗。”白居易《上陽白發人》描述天寶末年時世妝:“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這兩種眉妝都是靠柔美取勝,不過還有一種營造“破碎感”的眉妝。《后漢書》中記載了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她擅長畫的是八字眉。別看梁冀被稱為“跋扈將軍”,他如此兇惡,卻非常懼內。這位叫孫壽的女子被封為了襄城君,待遇與長公主比肩。如此“馭夫有道”,大概與她的一對眉毛有關:“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這個畫面想想就很精彩:一個在外極為兇惡的權臣,一到家就看到充滿“破碎感”的妻子,尤其是那對眉毛,看起來仿佛立刻要愁死、哭死,那他必須原地“融化”,否則多不應景。

到了隋唐時期,古人對于眉妝的癡迷已經到了一種癲狂狀態,各路眉妝“博主”都開始了自己的表演,甚至有點“神仙打架”的味道。白居易曾在《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描寫道:“風流夸墮髻,時世斗啼眉。”李商隱更直接:“楚腰知便寵,宮眉正斗強。”這些古代女性為了能畫出漂亮的眉妝,幾乎將自己所有的審美細胞都給調動了出來。畢竟一旦有人發明出新的眉妝,她就會獲得更多的關注,一些文人才子就來給她點贊評論,那身價一下就抬高了。

這個時候,眉妝界的“卷王”就出現了。《清異錄》中記載了一條“膠煤變相”,女主角叫瑩姐。她最擅長的就是畫眉,但與其他眉妝“博主”不一樣,人家的眉妝有代表作品,而她是代表了所有的眉妝作品。瑩姐的創作靈感豐富,并且非常勤奮,居然能做到“日作一樣”,也就是現代人熟悉的日更“博主”。于是有人開玩笑:“西蜀有十眉圖,汝眉癖若是,可作百眉圖,更假歲年,當率同志為《修眉》史矣。”人說西蜀有十眉圖,換成瑩姐可作百眉圖,只要用上一年的時間,就可以編寫一部《眉史》,實在是太“卷”了。

也有慘烈版的。《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中記載道:“臨淄王誅庶人,主方覽鏡作眉,聞亂,走至右延明門,兵及,斬其首。”李隆基起兵誅殺了韋后,如此之大的亂子爆發時,安樂公主居然還在家對著鏡子畫眉。聽到消息后,她急忙向皇宮逃奔,結果在半路上被追兵砍下了腦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安樂公主還在畫眉,可見眉妝在古代女性的心中占有多少分量。

如此之多的畫眉用品與多風格的眉妝,足以可見古人對眉毛之美有著執著的追求。然而就算如此鐘愛眉妝的古人,也沒有因為畫眉用品的價格高低來評判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畢竟愛美這件事,它來源于愛自己,選適合自己的畫眉用品,豐儉由人才是真。

文并供圖/金陵小岱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